60歲,這個年紀兒女們已經成家了,在工作崗位奉獻幾十年的人也已經退休了。但是退休并不意味着生活就變得輕松了。
因為此時,父母也已經白了發梢,步入高齡了。百善孝為先,作為子女,要承擔起照顧年邁父母的責任。
但是照顧父母,也要講究方式方法,有些人在照顧父母時,容易陷入一些誤區。如果長期照顧父母,這三個坑就不要踩了,因為孝順,也需要智慧與界限。
一、不要愚孝
“百善孝為先”,烏鴉尚知反哺,作為子女,自然也要盡到孝道。但“孝”并不等同于無原則的順從與遷就。
子女到了60歲的年紀,父母也已經八九十歲了。這個歲數,他們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與子女這一代有了諸多不同。有了分歧,許多父母會固執己見,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不許别人和自己有不同的意見。
這時,有的子女很容易陷入一種“愚孝”的誤區,認為順從就是最大的孝順。
時代在進步,許多父母上了年紀後與社會脫軌,思想和認知都跟不上變化。雖然父母愛孩子,但是他們的認知和愛有局限性。
有些看似是為了你好的事,結果卻未必對你好。
其次,父母太愛孩子,考慮問題時往往主觀意識太強,思考問題片面,不懂的顧全大局。這種愛看似為了孩子好,如果孩子順從父母的做法,反而會引起更多的沖突和麻煩。
照顧父母,不是一味地順從他們。如果父母做得不對,可以用溫和的方式與他們溝通,如果溝通無果,就要理性面對。
有的子女在照顧父母時太愚孝,不僅要求自己順從父母,也讓家裡人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即便家裡人受了委屈也不能訴苦和拒絕,這樣的愚孝也容易影響家庭和諧。
記住,孝順不是盲目服從。60歲,已經過了知天命的年紀,做事也該成熟些,顧全大局了。
二、不要強勢改變父母的生活習慣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生活習慣,父母到了八九十歲,生活習慣早已根深蒂固,想改變他們不是易事。是以作為子女,我們切忌以愛之名,強勢改變他們。
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不同,有的老人從小生活艱辛,習慣了節儉,有的老人習慣了飯後小酌一杯白酒,有的老人閑不住,每天都要找點事做。
雖然子女希望他們過得輕松一些,不要再這麼辛苦,但若父母不想改變,這種為他們好就是一種枷鎖。
去年,小姨把外婆接到城裡養老。外婆閑不住,想在小區附近的土地種點菜,被保安阻止了。想在樓下的晾衣架上曬幹豆角,又被其他鄰居投訴。
小姨勸外婆好好在家歇歇,不要做這些事了,家裡不差這點吃的。外婆不想給小姨惹麻煩,确實閑下來了,但是外婆卻過得并不開心,經常坐在沙發上發呆。
外婆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她放不下家裡養的幾隻雞和兩隻羊,擔心院子長時間沒人打理,她特擔心時間長了會長滿荒草。
小姨勸外婆适應城裡的生活,也盡力多陪陪外婆,但是外婆卻始終不開心,睡眠不好,笑容也少。
小姨将外婆送回老家後,短短幾天時間,外婆的精氣神就好了許多。吃飯時端着碗去鄰居家串門,張羅着種菜,分給每個子女。雖然外婆又忙起來了,但是她特别開心。
是以,在照顧父母時,我們應當尊重他們的生活習慣,不要把我們認為對的生活方式強加在他們身上,要求他們改變,不然不僅會引發他們的反感與抵觸,親子關系也會疏遠。
三、盡力就好,不要太自責
有些子女很孝順,責任心很重,在照顧父母的過程中,往往會對自己提出極高的要求,希望自己能夠做得無微不至,讓父母晚年生活在物質和精神上都無憂無慮。
然而,現實往往不盡如人意。盡管子女們傾盡全力,還是會遇到一些無法避免的遺憾。
60歲的年紀,正是上有老下有小,雙方都要顧及,難以兩全的時候。有的人幫兒子兒媳帶孩子,就沒有餘力照顧父母,隻能請護工,或者将父母送到養老院。
有的子女自己身體不好,照顧父母時間久了,難免有不周到的時候。有的子女知道父母有一些遺憾,想着幫他們彌補,但因為一些事情耽擱了,等到父母離世,才懊悔當初該做點做就好了。
人生,總會有這樣那樣的遺憾。這時,子女很容易陷入自責的旋渦,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沒有盡到為人子女的責任。
但請記得,孝順是無法用完美來衡量的。六十歲的年紀,生活的重心不是隻有父母,還有其他的事情牽絆,讓人分身乏術。
我們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就像家庭和工作需要平衡,但想要兩全其美,何其難?
無論我們如何努力,魚和熊掌都不可兼得。是以,在照顧父母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隻要盡心盡力了,做到自己應該做得,沒有逃避照顧父母的責任,無愧于心,就夠了。
雖然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但也有一句話叫子欲養而親不待。如果父母還健在,就好好珍惜與他們相處的時光吧。
在陪伴他們的過程中不要愚孝,也不要刻意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總之,盡力而為,勿求完美。
#長文創作激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