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紮泥土才能煥發時代生機 ——農民畫創作觀察

深紮泥土才能煥發時代生機 ——農民畫創作觀察
深紮泥土才能煥發時代生機 ——農民畫創作觀察

綠水青山(農民畫) 陝西戶縣 王文吉

6月25日,上海市金山區的農民畫畫家王阿妮在自己的工作室給附近的中學生上了一堂職業體驗課。她從農民畫的曆史講起,延伸到農民畫的創作技法,并讓學生們動手創作。看到這些孩子們流露出感興趣的眼神,王阿妮感到挺欣慰。生于農村的王阿妮,自小喜歡藝術。1995年,她第一次看到村裡老師畫農民畫,與衆不同的畫風瞬間吸引了她。從此,她便踏上了農民畫創作的道路。“如果把國畫等傳統畫種看作根深葉茂的樹,那麼農民畫便猶如鄉間爛漫的花,它們飽含陽光,充滿泥土的芬芳。當然,它們也需要多一些呵護和扶持。”王阿妮感慨地說。

“中國農民畫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一路走來,有過初期的稚嫩,也走過彎路甚至一度停滞,直到改革開放後才得以複蘇獲得新生。”畫家、民間美術評論家廖開明說。1985年,廖開明與美術家曹振峰在《人民日報》上撰寫《正在崛起的現代民間繪畫》一文,将農民畫引入大衆視野。此後,廖開明一直緻力于推動農民畫發展,他表示,通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農民畫的變革正是沿着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前行,它賦予傳統文化以現代力量,擁有強大的生命力。

目前,大陸有近百個畫鄉,逾萬名農民畫創作者,可謂基礎龐大。但由于創作環境的變化以及創作風格的固化,農民畫發展近年來進入瓶頸期。如何豐富農民畫創作形式、盤活社會傳播方式,是當下農民畫振興的關鍵。

紮根民間的藝術形式

農民畫古樸稚拙、誇張浪漫,洋溢着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這種繪畫形式脫胎于民間藝術,并與農村生産生活緊密相連,充滿地域特色和時代氣息。

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賦予農民畫底蘊和生機。上海金山農民畫院院長徐凱介紹,金山農民畫脫胎于傳統刺繡、剪紙、藍印花布、竈頭壁畫等民間藝術,以江南水鄉風土人情為主要題材,色彩鮮豔明亮,造型誇張變形,畫面生動有趣。

“重慶綦江農民版畫起源于明清時期的木版年畫,同時結合綦江地區的蠟染、木雕、石刻、布貼等藝術形式,共同孕育了綦江農民版畫獨特的文化特色和藝術風格。”重慶綦江農民版畫院院長劉月介紹。

貴州水城農民畫則汲取了當地少數民族的藝術元素,融合苗族、彜族、布依族、白族、仡佬族等少數民族的藝術風格,賦予水城農民畫濃郁的民族韻味。

深紮泥土才能煥發時代生機 ——農民畫創作觀察

慶豐收 舂新米(農民畫) 雲南官渡 楊晶華

豐厚的運河文化造就了天津北辰人淳樸、豪爽、熱情、幽默的性格,為北辰農民畫的誕生、發展積蓄了豐厚的藝術資源。農民畫家借鑒楊柳青年畫、剪紙、泥塑等民間藝術,形成了大膽潑辣、诙諧風趣的藝術風格。

“農民畫曾經盲目追求學院繪畫技藝,使農民畫家舍本逐末,創造性被泯滅。改革開放後,上海金山農民畫鄉率先大膽變革,他們認為,全國各地發展起來的農民畫應成為一種現代的民間美術,它一定要紮根泥土,有濃厚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才有生命力。”廖開明說。

當時,上海金山農民畫開拓者、輔導老師吳彤章率領農民畫家走訪民間老藝人,厘清當地豐富的民間美術資源,進而認識到自幼受民間美術熏陶的農民所具有的審美能力及才藝能夠作為繪畫入門的途徑,于是便啟發農民畫家将從陶瓷花紋、竈頭壁畫、藍印花布、民間玩具、剪紙、刺繡、泥塑、皮影、磚刻、漆繪等民間藝術形式中練就的本領轉換運用到表現新生活的繪畫上。

“這樣,農民畫家如魚得水般地進入自己的藝術王國。他們心底對生活摯愛的真情得以自如地流淌,對繪畫形式美的創造智慧能盡情地施展。這是将千百年來凝結在民間美術裡的農民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以嶄新的繪畫形式表現出來。”廖開明說。

随着時代發展,農民畫創作也在與時俱進。貴州大方農民畫研究院畫家楊慧介紹:“大方農民畫在題材選擇和創作技法上不斷變化,從當年牛耕馬馱茅草屋的舊農村題材轉化到車水馬龍的幸福新村新畫面,記錄了社會主義新中國農村面貌的發展變化。”

重慶綦江農民版畫則從集市的熱鬧、秋收的繁忙等生活片段拓展到包括地方文化和曆史元素在内的廣闊領域。藝術家們開始着力于“大主題”“大場景”的創作,從宏觀的角度歸納和再現了巴渝地區獨特的農耕文化,同時在呈現形式上結合現代審美進行提煉、升華與創新。

“我們鼓勵畫家從其他藝術門類汲取養料,在發揚傳統藝術特色的基礎上進行新的探索。過去農民畫多是用單線平塗的方法,現在從國畫工筆重彩、岩畫和傳統的壁畫中借鑒肌理效果來處理,從形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天津北辰文化館美術部主任何小寶說。

深紮泥土才能煥發時代生機 ——農民畫創作觀察

巧手繪制脫貧夢(農民畫) 貴州大方 楊慧

發展路上的新問題

随着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民的生活方式經曆了顯著的變化,這對農民畫創作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地域特色淡化、創作雷同、缺乏深度的問題。

雲南官渡民間繪畫始于20世紀70年代,發展至今培養農村美術人才1300多人次。但是,讓昆明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王剛感到憂心的是,雲南農民畫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夠,傳承有餘,創新不足,制約了發展。

“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讓部分版畫創作者過分追求短期利益,創作周期縮短,導緻作品深度、品質和藝術價值均有所下降。”劉月表示。

“地域特色源自兩方面,一是各地的生産生活、風物人情迥異;二是各地人文和民藝傳統不同。抓住這兩方面去表現,問題就迎刃而解。這需要有好的輔導者帶領發掘當地民藝資源進行創新。還有畫鄉之間常辦‘走親展’互相學習,認清自我,取長補短。”廖開明建議,在個體畫家風格塑造方面,可以借鑒吳彤章老師的經驗,不上統一的美術基礎課,而是着眼于發現農民作者不同的繪畫潛質和審美取向,因人而異,因勢利導。不僅要懂得農民畫共通的藝術語言,還要懂得各個農民畫作者的個性化藝術語言,幫助他們把語言梳理清楚,逐漸建立起藝術個性。

對于有的農民畫追求表面形式的紅火熱鬧、缺少内涵的問題。廖開明建議首先要學好民間藝術。“不能僅學表面,照搬挪用民間藝術形式符号拼湊到自己作品裡,而是要了解它的文化内涵和精髓,捕捉它的内在神韻,研究它的造型法則和形式規律,進而谙熟民藝裝飾意味的奧妙,并運用到繪畫創作中。”他表示。

此外,農民畫創作隊伍也發生了變化。王阿妮對此深有感觸,雖說現在很多年輕人喜歡農民畫,卻幾乎不會把創作農民畫當作職業,目前她的工作室有兩名徒弟,已經算隊伍壯大了。王文吉也表示,在西安鄠邑,農村年輕人減少,參加農民畫的新人極少,作者隊伍發展存在困難。“天津北辰農民畫創作骨幹隊伍老齡化嚴重,大部分核心骨幹為老人,年輕人參與得很少,造成創作隊伍上的斷層嚴重。此外,城市生活的同化也讓創作者沒有較強的創作欲望,如此就會出現畫面雷同的現象。長此以往,就會影響創作者的積極性。”何小寶表示。

深紮泥土才能煥發時代生機 ——農民畫創作觀察

秧田埂上(農民畫) 江蘇淮安 潘宇

“從嘉興秀洲近年來的情況看,秀洲農民畫家的數量并沒有減少,隻是在隊伍結構上發生了變化,從20世紀80年代9個農村青年開始畫畫,發展到今天已經有200多名創作骨幹。作者群也不隻是農民,還有鄉村美術教師、企業職工、社群居民等,秀洲的農民畫隊伍一直在穩定增長。”嘉興秀洲區文化館副館長楊海萍表示。

“由于社會變化,畫鄉純農民身份的作者銳減,新人多是國小美術教師,這自有長短。”廖開明分析,長處是他們受過一定的美術教育訓練,有造型能力。他們畫農民畫,也教學生畫,畫鄉後繼有人。同時他們有文化知識,能敏銳發現新事物并以畫作表現,畫鄉佳作多出自他們之手。短處是缺乏民間藝術素養,缺乏農村生活體驗,這直接導緻畫鄉地域特色弱化,畫作内容空洞。對此,可以通過科學方法補足民間藝術這門課,學會運用民間藝術元素創新。

與父親徐承貴辛勤耕耘之餘創作農民畫不同,貴州水城農民畫畫家徐小迪是經過專業美術學院訓練後,投入到農民畫創作中的。“在城鄉融合的今天,作品的鄉土性和父輩相比弱了很多,但直播帶貨、黔貨出山、農村淘寶等新鮮事物成為了新的創作源泉。我們這代人就是要在吸收傳統民間藝術的同時,結合新時代,創作出新作品。”徐小迪說。

深紮泥土才能煥發時代生機 ——農民畫創作觀察

踏白船(農民畫) 嘉興秀洲 朱琴華

抓住新時代的機遇

如今,農民畫已成為農村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推動鄉村振興,普及群衆審美和大衆美育;它以豐富的原創藝術開發衍生品形成文化産業為農民創收;它用質樸的民間藝術特色、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生動的中國發展故事,成為外國人了解中國的文化視窗。

在天津市北辰區,廣大農民作畫、賞畫、評畫蔚然成風。加之農民畫的題材内容大都是宣揚積極向上、和諧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對群衆有着廣泛的教育意義。多年來,通過農民畫潛移默化的影響,群衆的思想情操得到了升華,打架鬥毆、鄰裡糾紛少了;尊師重教、尊長孝親多了。

“記得有一次我下村去輔導,一位農民畫創作者說以前他夫妻農閑時都會去村裡搓麻将,現在麻将不搓了,有時間就畫畫。”楊海萍說。

還有很多地方的農民畫積極走進校園,注重對少兒農民畫人才的培養。重慶綦江農民版畫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扶持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加之一些有影響力的藝術家們的堅守與創作,如今農民畫已經被正式納入當地中國小的課程體系。

深紮泥土才能煥發時代生機 ——農民畫創作觀察

出水芙蓉(農民畫) 上海金山 王阿妮

在弘揚農民畫社會效益的同時,如何發掘其經濟效益?目前全國絕大多數的農民畫畫鄉都還處在摸索嘗試階段。

“上海金山農民畫院負責金山農民畫的挖掘整理、教育訓練輔導、品牌展覽、學術交流、版權保護、隊伍建設、創意研發等工作。”徐凱表示,目前圍繞上海金山農民畫已開發了豐富的文創産品,如絲巾、手繪黑陶盤、手機殼、移動電源等,還與多個知名品牌合作,設計産品600多項,195多種産品投入生産,并開辟了中華藝術宮、東方明珠塔等十多處城市展示區域。

深紮泥土才能煥發時代生機 ——農民畫創作觀察

紅韻(農民畫) 吉林桦甸 李哲峰

“農民畫創作所需時間長、成本高、批量生産難,常常造成有價無市的情況。但可以結合地方特色産品和旅遊景區特征,從美學價值和人文價值等方面找契合點,打造相關産業鍊條。”楊慧表示,貴州大方農民畫嘗試與大方漆器相結合,通過漆器展示農民畫藝術。

“在認真論證其他畫鄉的成功經驗的同時,我們認為,一要不斷強化公益性文化藝術的教育訓練輔導作用,為農民畫創作、交流搭建一個良好的互動平台;二是在産業化初期政府要予以必要的扶持、指導和管理,做到有的放矢。”王文吉表示,農民畫事業和農民畫産業應各司其職,相輔相成。

來源:中國文化報

記者:屈菡 李百靈 實習生 郭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