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麻醉,蘇醒期躁動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用藥物控制,顯然不是上策,因為可能對小兒的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影響。但是,如果不用藥似乎又沒有太好的辦法。下面,我們盤點一下小兒蘇醒期躁動的11條幹預措施。
(1)父母的錄音:作為患兒最熟悉的聲音,常用母親的聲音,由護士術前采集﹐主要是鼓勵的話語和呼喚名字,在蘇醒時應用。
(2)父母的陪伴(誘導期間、蘇醒期間):父母和患兒一同進入手術室,在誘導前和蘇醒後進行陪伴,安撫患兒情緒。
(3)母親視訊通話:蘇醒後和母親進行視訊通話。
(4)圍術期的心理幹預:主要是由護士對家長和孩子在術前、術中、術後進行心理幹預,相對于正常宣教更注重降低患兒的心理應激﹐提高心理承受門檻值。
(5)分散注意力(玩具、禮盒、視訊等):在誘導前使用各種物品分散患兒的注意力。
(6)光療:将患兒暴露在預設的藍光下。
(7)視聽預演:術前訪視時,給患兒和父母播放視訊,内容為兩位醫師以诙諧有趣的方式互動,模拟患兒的角度﹐預演進入手術室麻醉的所見所感,包括手術室的環境、溫度﹐患兒會用到的面罩、心電監護﹑脈氧探頭、電極片和可能感受到的合理的恐懼感。
(8)蒙眼試驗:術前用眼罩模拟眼科手術後病人的狀态。
(9)術前輕飲:患兒術前飲用适量清水或5%葡萄糖溶液。
(10)白噪聲療法:在蘇醒期播放白噪聲音頻進行幹預。
(11)聯合幹預措施:這類研究聯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幹預措施形成一種綜合的政策或護理模式,通常會貫穿整個圍術期,例如父母聯合專職護士陪伴、圍術期的聯合認知幹預、圍術期的舒适護理、撫觸護理聯合母親聲音、問題為導向的護理模式術前結構化教育和術後探訪。
本文内容來源于國内外資料庫檢索。文獻檢索範圍包括PubMed、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國知網、萬方和中國生物醫學資料庫。英文檢索詞為“agitation/e-mergence agitation/resuscitation agitation/EA/"'children/preschool children/ pediatric/kid";中文檢索詞為“躁動/蘇醒期躁動/恢複期躁動”“兒童/學齡前兒童/兒科/患兒”。檢索時限為建庫至2023年1月31日。
可以說,上面談到的這十一種方法是有資料基礎的。但是,每家醫院的情況不同,可能實施起來并不容易。
那麼,您覺得哪種方法容易實施呢?歡迎留言讨論~
【溫馨提示】點個關注,這裡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揭秘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