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1年盛夏,驕陽似火,安徽建築大學第八批選派幹部何楊要到村裡來駐點的消息在舒城縣千人橋鎮五裡橋村不胫而走,成了村裡頭等的新鮮事。
“省城來的大學老師,跑到咱們村能幹啥?活不會幹,苦不能吃,來這圖新鮮啊”“高校老師有文化,來村裡是不是來支教的”......一時間,各種疑惑填滿了村民們的心頭,有猜想、有質疑,更多的是觀望。
如今,一晃三年過去了,這位曾經被打上各種問号的駐村幹部,用行動赢得了五裡橋村村民們的認可。在村裡采訪時,村民們争先恐後地指給記者看,“瞧,這是何書記來了之後,帶着大家一起修的”“還有這個,也是何書記幫我們争取來的”......村民們言語歡快,有對駐村幹部的表揚,更有新書記來了後,帶着村裡一起踏上新農村建設與發展道路的自豪。
風景如畫的五裡橋村裡,對何楊的肯定聲随處可聽,三年前的質疑聲再無蹤影。
2021年6月10日,安徽建築大學黨委副書記呂萍一行送第八批選派幹部何楊到村任職。好奇的村民們都趕來村部,想要看看這位大學教師長啥樣。大家沿用了傳統叫法,稱新來的挂職幹部為“蹲點書記”。
村部會議室裡,呂萍高度肯定了第七批駐村選派幹部舍小家、為大家,為圓滿實作打赢脫貧攻堅戰所付出的努力和艱辛,并囑托何楊繼續發揮自身優勢,助推地方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深知責任重大的何楊在會議記錄本上認真寫下“履職盡責”四個字。
安徽建築大學第八批選派幹部到村任職
新書記進村修了路通了水也穩了電
見面會一結束,何楊立即要來77戶脫貧戶的家庭資料,和村幹部一起去上門走訪,落實“一戶一案”,查擺防返貧工作的不足。走訪到九坊村民組老王家中,得知其老伴和兩個女兒都患有精神疾病,常年靠吃藥維持,老王因受傷在鎮上住院,為住院費發愁。有心的何楊知曉後,立即買上水果去衛生院看望老王,為他墊付醫藥費并和院上司說明了情況,讓老王安心治療。之後,還為他争取了光伏公益崗和養殖補貼,調高低保等級,介紹他到生态園幹些力所能及的農活,幫扶老王擺脫了困境。如今,老王的老伴在村裡常常第一句話就問:“‘蹲點書記’今天在不在?”
成功幫助老王家脫困,讓村民們對這位“蹲點書記”更加好奇了,抱着試試看的心态,越來越多的村民找上門來,或拉家常,或反映生活問題,村部一下子熱鬧起來了,服務大廳經常擠滿了村民:有說家門口路太難走的;有晌午時分拽着書記非要到家裡測電壓,訴苦電飯鍋煮不熟飯、空調成擺設的;還有抱怨農田常年内澇積水無法耕種的......他們情緒激動,氣氛很不和諧。為解決村民實際困難,何楊和駐村工作隊針對落後的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連夜打好報告。在縣交通局、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局、供電局等主管部門間不停地跑。
盡管十分辛苦,好在項目終于有了批複。可沒想到,開始整理路基時麻煩事層出不窮。有村民家大樹不願意砍伐的;有以要蓋房為由反對修路的;有門口樓闆不準挖掘機和水泥車通過的;還有因為路面高低不平鄰裡發生排水糾紛的......何楊和村幹部們每天泡在施工現場,沒幾天就曬得黢黑,磨破了腳闆,喊啞了喉嚨,反複做深入細緻的說服,引導村民以大局為重。
看到“蹲點書記”何楊從省城來,抛小家顧大家,處處為村民着想,了解支援、主動配合工作的村民越來越多,嶄新的道路也開始一米米延伸。溝渠建成,排水通暢,電閘也不跳了,再也沒有三五成群的村民來村部投訴了。每次下村組,他們紛紛邀請何書記和其他幹部到家坐坐喝茶,很多村民豎起拇指齊誇幹部能幹事、會幹事、幹成事。
村民們向駐村幹部們送來錦旗
灘塗變食用菌基地 強村富民有奔頭
随着村裡基礎設施的完善,村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友善,但是沒有産業支撐,村裡振興就沒有持久的動力。正是考慮到這一長遠發展,何楊和駐村工作隊的隊員們又開始尋思着如何帶領村民們走出一條強村緻富之路。
在捋清村情後,駐村工作隊逐漸理清了發展方向——堅持第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探索走出一條農旅結合的新路。大家對村裡的主導産業糧食種植調整規劃:一是發展訂單式農業,和四川五糧液集團簽署協定,引導大農戶種植優質糯稻;二是堅持“兩強一增”,改造更新高标準農田300畝,推行全程機械化,發展水稻制種;三是提升農産品附加值,和安徽省農科院合作,培養綠色生态品牌,增加村民收入。
看到村裡還有幾十畝閑置荒蕪的灘塗,何楊動員年輕有技術專長的退役黨員帶頭種植羊肚菌。這項産業時間緊、任務重,駐村工作隊和村幹曆經種種磨難,終于把食用菌基地項目建成盤活,村集體和附近村民有了明顯收益。後來,兒童遊樂中心、精品民宿等項目陸續完工,村集體經濟從每年十幾萬元很快提高到七十餘萬元,一舉邁入強村行列,村民們的腰包漸漸鼓了起來。
何楊為村裡的生态旅遊代言
時時放心不下 将村情民意擺在首位
何楊“蹲點”駐村以來,堅持五天四晚吃住在村,常年不休,和家人聚少離多。2022年春,六安、合肥疫情形勢驟然緊張。白天何楊和村兩委成員走村入戶宣傳政策,組織村民打疫苗,督促五裡橋街道商戶落實兩碼查驗制度。晚上檢查各主要路口執勤卡點、查驗過往車輛。連日操勞加上夜間春寒料峭,何楊腎結石發作,疼得冷汗直冒、坐卧難安,大家都勸他抓緊回去治療。因當時村裡疫情防控正處在緊要關頭,他就讓村醫開點藥随身帶着,實在撐不住就打點滴,和大家并肩奮戰在抗疫一線,村民們被感動了,義務值守和捐款捐物的志願者也越來越多。兩個月後疫情防控形勢緩解,他才放下心回家做了手術。
2023年春節剛過,一場大雪紛紛揚揚,将大地蓋了厚厚一層。當人們還在走親訪友、歡慶團圓的時候,何楊卻憂心忡忡,既擔心大雪壓塌産業大棚,又擔心路面上凍,交通安全隐患加大。大年初七,他就冒雪趕回村裡,布置低溫冰凍災害預防工作,帶領黨員幹部清理種植大棚上的積雪,鏟除清掃村部周邊和主幹道路冰塊,友善群衆出行。
2023年秋,中國農民豐收節舒城主場和秋季村晚標明在五裡橋村舉辦。那幾天,聯系參展農産品貨源、布置展位、舞台設計、挑選群衆演員、排練文藝節目、邀請出場嘉賓等讓何楊忙得不可開交。可能接觸人員太多,加上外出淋了點雨,很快“水泥鼻”“刀片嗓”“汗蒸房”等标配症候就齊了,夜裡高燒天昏地暗,縮在被窩裡瑟瑟發抖,第二天早晨喝點稀飯,吃點布洛芬,戴好口罩,步履踉跄在廣場上繼續張羅豐收節事務。最後,中國農民豐收節舒城主場圓滿落幕,何楊也從此得了個“拼命三郎”的稱号。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累累碩果香飄五裡。近三年來,五裡橋村先後獲得舒城縣先進基層黨組織、舒城縣鄉村工會“領航計劃”先進機關、六安市基層黨建示範創争“明星村”、安徽省第六屆文明村鎮、全省第二批和美鄉村精品示範村(建設村)等榮譽稱号。安徽建築大學在省直機關定點幫扶工作考核中連續六年取得“好”的等次,駐村幹部榮獲舒城縣駐村第一書記“擂台比武”大賽三等獎、2023年鄉村振興工作先進個人,并連續在舒城縣選派幹部年度考核中取得優秀等次,五裡橋村在全鎮曆年綜合考核中均名列前茅。
如今的五裡橋村碧水藍天、魚躍荷塘,風吹稻浪、玫瑰飄香,魚米之鄉宛如畫卷;村民安居樂業,幸福和睦。看到村子變得越來越好,何楊備感欣慰:沒有辜負組織期望,團結帶領廣大幹群在鄉村振興道路上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何楊(左一)走訪村民家種植情況
經過科學規劃後,村裡的食用菌生産基地破土動工
(記者 程榕娟 通 訊 員 楊雨婷 蔣 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