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土茯苓(清熱解毒藥)

土茯苓(清熱解毒藥)

廣東地屬嶺南,南臨海洋,北靠五嶺,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這裡的氣候以濕熱為主。最近的天氣西北雨、暴雨、小雨,讓人“濕漉漉”“黏乎乎”,身體也出現疲倦、嗜睡、皮膚癢等不适的症狀,中醫認為此屬“濕氣重”的表現。土茯苓是一味具有祛濕解毒功效的中藥。今‬來‬聊聊‬土茯苓‬。

土茯苓(清熱解毒藥)
别看茯苓和土茯苓在名字上隻差一個字,但他們的差別可大了。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幹燥菌核,而土茯苓是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幹燥根莖。土茯苓味苦,具有清熱、利濕、解毒之功,對濕熱所緻的皮膚病如濕疹有很好的療效;而茯苓是健脾利濕的藥,常常配伍在益氣健脾的藥方中,增強健脾利濕的作用。在口感上土茯苓苦一點,茯苓淡一點。

藥膳

土茯苓粥:土茯苓,生米仁,粳米。先用粳米、生米仁煮粥,再加入土茯苓(碾粉)混煮沸食用。土茯苓性味甘淡、平,清熱解毒,除濕通絡。

土茯苓黃芪豬骨湯:豬脊骨,土茯苓,黃芪,鹽。将土茯苓,黃芪洗淨,豬脊骨洗淨,斬斷。把全部用料一齊放入鍋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煮1小時,用鹽調味即可,随量飲用。健脾利濕,補陰益髓。

土茯苓(清熱解毒藥)

中醫

中藥土茯苓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幹燥根莖。主産于廣東、湖南、湖北、浙江、安徽。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淨,幹燥;或趁鮮切成薄片,幹燥。本品氣微,味微甘、澀。以粉性大、筋脈少、切面淡棕色者為佳。生用。

中藥土茯苓性味甘、淡,平。歸肝、胃經。具有解毒,除濕,通利關節的功效。

注意:肝腎陰虛者慎服。服藥時忌飲茶。

土茯苓原名禹餘糧。《中國藥學大辭典》雲:“相傳昔禹行山中,乏食,采本品充糧,而棄其餘,故名。形以茯苓,後遂謂之土茯苓也。”除此之外,本品還有“仙遺糧”、“鮮奇良”以及“草禹餘糧”,“冷飯團”、“硬飯”、“山地栗”,“刺豬苓”,“奇糧”、“冷飯”、“硬糍”、“山歸來”、“冷飯塊”、“地茯苓”、“山奇糧”、“木豬苓”,“過山龍”等名。
土茯苓(清熱解毒藥)
《本草綱目》:“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止洩瀉,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解汞毒、銀朱毒。”
《本草正義》:“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其解水銀、輕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滲利下導為務,故專治楊梅毒瘡,深入百絡,關節疼痛,甚至腐爛,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潰,一切惡症。”
土茯苓(清熱解毒藥)

《本草乘雅半偈》

土茯苓。氣味甘淡,平,無毒。主食之當谷不饑,調中止洩,健行不睡。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止洩瀉,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解汞粉、銀朱毒。

【核曰】生楚、蜀、閩、浙山箐及海畔山谷中。蔓生如蒪,莖有細點。葉類竹,闊大厚滑,長五六寸。根如菝葜而圓,小者似卵,大者似拳,連綴而生,遠不及尺。皮似茯苓,色有赤白,肉似芋薯,味兼甘澀,亦可生啖。入藥以白色者為良。《東山經》雲:鼓證之山有草焉,名曰榮莫。其葉如柳如竹,其本如卵如拳,食之已風。恐即此也。一名禹餘糧,一名石餘糧、冷飯塊。忌茗及豆。

【參曰】土茯苓者,九土之精氣所鐘也。一名石,石以量言;一名禹,績平水土,有如神禹;言餘糧者,食之當谷不饑耳。味甘淡,氣平和,性無毒。故主調中止洩,黃中通理之為用乎?若健行不睡,強筋骨,治拘攣,利關節,此陰以陽為用,應地無疆,自強不息矣。若淫瘡癰腫,侵淫筋骨,以耽淫人,火熾水涸,水位之下,藉土承之,承則化,化則腎火歸,而腎水溢矣。

土茯苓(清熱解毒藥)

現代藥理

中藥土茯苓主要含琥珀酸、棕榈酸等有機酸,多糖,落新婦苷、異黃杞苷等黃酮及其苷類,薯蓣皂苷、提果皂苷等皂苷,甾醇,揮發油等。

中藥土茯苓中總黃酮及注射液有明顯的抗炎、鎮痛、抗疲勞作用。土茯苓醋酸乙酯提取物有抗兒茶酚胺和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醇溶性黃酮類化合物赤茯苓苷具有抗異丙腎上腺素介導的脂質過氧化及缺血心肌的保護作用。土茯苓注射液有預防實驗性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應;并能預防内皮損害。赤土茯苓苷對心腦缺血再灌注損傷有保護作用。另外,還具有利尿、抗惡性良性腫瘤、抗胃潰瘍等作用。

時間:2024
土茯苓(清熱解毒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