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已有所察覺?是否對父母身上所帶的那種沉重的怨氣、無休止的抱怨、自我中心的觀念和傾向于道德綁架的行為感到反感?
是否曾在心中發誓,将來決不讓自己的孩子經曆這樣的對待?
我們時常努力逃離父母的影子,但很多時候,卻在不知不覺中重蹈了他們的覆轍。
這種自我發現是否讓你心生恐懼、不安,甚至感到無力?面對這樣的轉變,你是如何應對的呢?
為了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陰影,人們不遺餘力:他們選擇遠離家鄉,到最遠的城市求學;
他們急匆匆地步入婚姻,試圖在另一段關系中找到自我;他們遠離父母,甯願在外面經曆千辛萬苦,也不願回到那個他們認為的“牢籠”。
他們逃離、鬥争,并誓言絕不讓自己的命運重蹈父母的覆轍。然而,他們痛苦地發現,無論如何努力,原生家庭的影子似乎總是揮之不去。
為何明明如此反感父母的某些行為,最終卻不由自主地成為了他們?
這背後其實是我們對父母行為的三種模仿機制:言語的教導、行為的模仿以及身份的認同。
讓我們先探讨一下“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這是一種在極端情況下,受害者對加害者産生情感認同的心理現象。
它的命名源于瑞典斯德哥爾摩一起著名的銀行搶劫案,被劫持的銀行職員對劫匪産生了情感認同,甚至拒絕協助警方指控他們。
社會科學家發現,當人在面臨極度恐懼時,有時會屈服于暴虐,産生對加害者的依賴和認同。
而在家庭中,孩子們也可能因為對父母的依賴而産生類似的心理。
如果父母的行為極端或情緒化,孩子為了生存和得到關注,可能會不自覺地模仿他們的行為,以此來取悅父母或避免懲罰。
這種模仿不僅限于行為,還包括思維方式、價值觀等深層次的東西。
那麼,我們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讨厭的父母”呢?
1、言語的教導:
父母在孩子年幼時,會通過言語直接教導他們什麼是正确的。
随着孩子長大,父母會對他們的某些行為給予鼓勵,對其他行為進行批評。
盡管孩子可能不完全認同,但為了取悅父母或避免失望,他們可能會不自覺地按照父母的期望行事。
2、行為的模仿:
從嬰兒時期開始,我們就通過觀察和模仿父母來了解這個世界。
父母的言行舉止無論好壞,都在無形中塑造着我們的行為模式。
然而,很多時候父母的言行并不一緻,這會讓孩子感到困惑和沖突。
但長期下來,他們仍然可能會模仿父母的某些行為。
3、身份的認同:
除了模仿父母的行為外,孩子還可能通過代入父母的角色來體驗他們的某些方面。
這種身份認同可能源于對父母的愛意或恐懼。無論是為了取悅父母還是為了避免懲罰和傷害,孩子都可能通過模仿父母來降低被傷害的風險。
那麼要如何改變原生家庭對我們産生的影響呢?
首先,我們需要進行自我覺察。
現在的我們已不再是小時候的我們,我們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
當我們意識到并接納自己的情緒時,我們才能嘗試與父母不同的解決方式。
了解家族的代際傳承模式并意識到父母也是受害者時,我們會更加包容和了解他們。
其次,我們也需要找到自己身上的積極因素和價值,并努力發揮它們。
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認知影響行為,行為導緻情緒,情緒又反過來影響認知。
雖然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存在的,但并不意味着我們會永遠被它束縛。
我們需要在重複中尋找不同點,并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關注自己想要的生活并為之努力是擺脫原生家庭影響的關鍵。
最後我們要學習自我療愈
對于受到原生家庭創傷影響的人來說,這是一份寶貴的指南。
1、看見原生家庭創傷:
這是一個關鍵的開始,需要誠實地面對自己的過去和所受的傷害。
可以通過寫日記、繪畫、心理咨詢等方式來記錄和表達這些創傷。
2、接納創傷:
接納不是否認傷害,而是了解這些傷害已經發生,并且是自己經曆的一部分。
接納有助于減少内心的沖突和痛苦,為療愈創造空間。
3、釋放情緒:
允許自己感受并表達情緒,是療愈過程中的重要一步。
可以通過哭泣、大喊、運動、藝術表達等方式來釋放情緒。
4、找到愛的滋養:
尋找能夠滋養自己的關系和環境,包括朋友、伴侶、導師等。
也可以從自我關愛開始,比如冥想、瑜伽、閱讀等。
5、了解真實的自己:
探索自己的興趣、價值觀、需求和願望,是找到真實自我的關鍵。
可以通過自我反思、心理咨詢、參加興趣小組等方式來實作。
6、感受自己的力量:
認識到自己有能力改變自己的生活和未來。
通過設定目标、制定計劃、采取行動來增強自我力量感。
7、勇敢表達自己的意願,學會有效溝通:
使用“我”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避免指責和攻擊。
傾聽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建立互相尊重的溝通關系。
在自我療愈的過程中,以下是一些額外的建議:
1、保持耐心和堅持:
療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時間和努力。不要期望一蹴而就,而是要持續不斷地努力和嘗試。
2、尋求支援:如果覺得自己無法獨自應對,可以尋求家人、朋友或專業人士的支援和幫助。
3、關注當下和未來:雖然原生家庭的影響是深遠的,但我們可以選擇關注當下和未來,積極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以下是一些關于不想活成父母模樣的書籍推薦:
• 《天生非此》:
作者奧利弗·詹姆斯通過分析自己的經曆以及名人的案例,向我們講述了心理層面的代際相似性,并得出結論,這種代際相似性不是由基因決定的,而是由後天培養造成的。
• 《為何家會傷人》:
作者武志紅通過大量真實案例,深入剖析探讨了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行為模式、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塑造作用,并提供了一些應對和改變的方法。
• 《超越原生家庭》:
作者羅納德·理查森在書中介紹了一些實用的方法和政策,幫助讀者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識别和改變不健康的家庭模式,進而實作自我成長和發展。
這些書籍都從不同角度探讨了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影響,以及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實作自我成長和發展。閱讀這些書籍可以幫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和父母的關系,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長道路。
最後,希望每一位受到原生家庭創傷影響的人都能找到自我療愈的力量,走出陰影,迎接更加美好的人生。
我是氧子,一個陪你成長的中年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