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内膜癌、宮頸癌和卵巢癌并稱為婦科領域的三大常見惡性惡性良性腫瘤。這類疾病不僅威脅生命,對患者的生活品質構成嚴重影響,還可能對生殖系統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子宮内膜癌,可以靠藥逆轉嗎?
在上述三種癌症中,有一種可以通過藥物幹預來逆轉,其特征如下:
1.這種癌症主要侵襲女性;
2.其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超過75%的病例發生在50歲以上的女性中;
3.這種癌症與三組症狀相關聯,即高血壓、糖尿病和肥胖。
具體來說,BMI指數超過35的女性患癌風險是BMI低于24女性的4倍,而BMI超過40的女性風險則增至6倍。
糖尿病患者患此癌的風險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到4倍,高血壓患者的風險則比無高血壓人群高出1.6倍。
對于年滿50歲、已經絕經且同時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和肥胖的女性來說,她們患上子宮内膜癌的機率将顯著增加。
白帶異常時重要“訓示器”
子宮内膜癌之是以能通過藥物逆轉,是因為它通常是由于雌激素過度刺激子宮内膜而引發的病變。此種癌症的早期迹象可能包括女性健康“訓示器”之一——白帶出現異常。
白帶異常
白帶是女性健康的一個重要“晴雨表”,它反映了女性常見的婦科疾病甚至癌症的狀态。
- 正常健康的白帶應為白色、稀糊狀或類似蛋清。
- 若白帶呈透明黏性,可能與卵巢功能失調、陰道腺病或宮頸高分化腺癌等相關。
- 灰黃色或黃白色的泡沫狀稀薄白帶通常是滴蟲陰道炎的标志,并可能伴有外陰瘙癢。
- 凝乳塊狀或豆腐渣樣的白帶則可能是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的表現,常伴随嚴重的外陰瘙癢或灼痛。
- 灰白色均質樣、帶有魚腥味的白帶常見于細菌性陰道病,可能伴有外陰輕度瘙癢。
這四種白帶的變化大多屬于良性婦科疾病,通過積極用藥多能治愈。
然而,膿性、血性或水樣的白帶則可能與癌症有關。
- 膿性的白帶,顔色黃或黃綠、黏稠并多臭味,可能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如淋病奈瑟菌陰道炎、急性子宮頸炎等。它也可能是陰道癌、子宮頸癌并發感染、宮腔積濃或陰道内異物殘留等症狀的表現。
- 血性的白帶,即白帶中混有血液,血量多少不一,應考慮子宮頸癌、子宮内膜癌、宮頸息肉、宮頸炎或子宮粘膜下肌瘤等疾病。
- 放置宮内節育器也可能導緻血性白帶。對于絕經後的女性,出現血性白帶常提示有異常出血,這可能與癌症有關。
- 持續排出類似淘米水的白色帶狀物,并伴有特殊的異味,通常可能是晚期子宮頸癌、陰道癌或黏膜下肌瘤伴有感染的表現。
- 若出現間歇性的清澈、黃紅色或紅色水樣白帶,應考慮輸卵管癌的可能性。
- 在白帶異常情況中,血性白帶是子宮内膜癌的早期征兆,它反映了子宮異常出血與白帶混合後形成的血性分泌物。
異常出血
絕經後人群:陰道出血是不正常的,可能預示着子宮内膜癌或其他子宮病變。未絕經人群:則可能是經量增加、經期延長、月經不規律或經間期出血等異常情況。
- 年輕女性出現陰道異常出血,可能與内分泌失調有關;
- 育齡期女性則可能是内分泌失調或子宮病變的信号;
- 更年期女性陰道出血,可能預示着卵巢功能衰退或子宮病變;
- 絕經後女性再次出現陰道出血,則多數情況下與惡性惡性良性腫瘤有關。
下腹疼痛
雖然子宮内膜癌早期主要表現為異常出血,但到了晚期,下腹疼痛往往成為另一個常見的症狀。
當惡性良性腫瘤增長至侵犯周圍髒器并影響到神經時,會引起下腹部(肚臍以下)的疼痛。此外,由于子宮内膜惡性良性腫瘤通常位于盆腔中央,其發展可能壓迫到腰骶部的神經,導緻腰骶部有下墜感、酸脹感或疼痛感。
一種藥幫助逆轉子宮内膜癌
子宮内膜癌曾經是老年女性較為常見的疾病,但現在其發病年齡呈現年輕化趨勢,一些年輕女性甚至在完成生育之前就面臨此病的威脅。
通常的治療方法,如手術切除子宮,對于這些女性來說意味着将永久失去生育能力。即便對于沒有生育需求的女性,這種手術也是身體上的一大創傷,并可能引發并發症。
幸運的是,有藥物治療可以控制惡性良性腫瘤發展,甚至達到治愈效果。
這種藥物利用的是孕激素,它能夠對抗雌激素的影響,因為過量的雌激素正是推動子宮内膜癌發展的“燃料”。減少雌激素供應,就能讓惡性良性腫瘤“斷糧”,進而帶來病情逆轉和治愈的希望。
并非所有子宮内膜癌患者都适合使用孕激素治療。治療的可行性取決于患者是否滿足以下條件:
- 癌症處于早期階段,僅限于子宮内膜層面;
- 臨床判斷為分化程度較高、類型較好的内膜癌;
- 不對相關藥物過敏;
- 沒有肝腎功能不全或精神心理異常等健康問題。
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子宮内膜癌?
在日常生活和飲食中,采取一些措施也可以有助于預防子宮内膜癌。
研究顯示,每日攝入400克蔬菜和水果可以将子宮内膜癌的發病率降低30%至40%,這是因為這樣的飲食有助于控制體重和糾正糖代謝紊亂。
适量飲用茶和咖啡也有助于降低患病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豆制品中雖然含有天然雌激素——大豆異黃酮,但其含量較低,不會對子宮内膜造成顯著傷害。
來源:健康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