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城區望江街道正式啟用了翻越江堤AI智能視覺識别系統,及時判斷翻越護欄、意外落水人員,發出背景預警。AI通過什麼進行判斷?比起人力巡查,有怎樣的優勢?一起來了解。
婺江路之江路口沿江下江點
走近婺江路之江路的路口,可以看見一個欄杆上鎖的下江點,重焊的痕迹和破損的折痕都很明顯,欄杆上的尖頭已被折斷,取而代之的是層層纏繞的棉布。
下江者是從這裡翻爬下去遊泳的嗎?街道志願者介紹說:“是的,每天都有10來人從這裡翻越江堤,經常是今天剛勸導完,明天又繼續來。下江台階上的遮陽傘和小凳子是他們制作的簡易‘換衣間’。私自翻越江堤去遊泳、觀潮,是很危險的,現在是汛期,就更危險了。”
順着望江路向三橋的江堤望去,長約1.5公裡,這裡是望江街道的管轄範圍,沿江道路上,“湧潮危險、請勿下堤”的警示牌清晰可見,從業人員介紹說,翻越江堤AI智能視覺識别系統依靠路旁4.5米高的球形攝像頭,通過關聯篩查、精準識别等算法的技術疊代,以“算力”換“人力”,大大提高了監測預警效率。
6月初,望江街道綜合資訊指揮室接到AI算法的一聲“呼喊”。一男子在江中掙紮,AI系統第一時間捕捉到這一情況。值班長迅速響應,關聯水上派出所、醫療急救等力量5分鐘抵達現場。得益于及時預警,落水者被迅速救起,生命得以保全。
據了解,AI通過視訊感覺、大資料模型等技術進行智能監測,為江堤安全提供了一雙不知疲倦的“眼睛”,無論是翻越護欄的冒險者,還是意外落水的不幸者,AI都能迅速作出判斷,并向背景發出預警,破解了“江堤點多線長,人力巡查發現難、處置難”的困境。
“過去,我們組織綜管隊員每日巡查、志願者文明勸導,平均一圈下來需要15到20分鐘,然而,人力有時而窮,傳統的巡查方式顯得力不從心。現在有了AI的幫助,我們能及時發現,通過視訊喊話、人力出警等方式進行勸阻、處置,群衆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望江街道區域發展與治理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街道綜管隊員、志願者在錢塘江邊沿線巡查
“眼睛”更加靈活、“頭腦”更加清晰,被動處置變主動預警的背後,是上城區社會治理中心打造“視訊會商聯合指揮”場景的有益探索。“我們打通了不同部門下發的單兵裝備、視訊監控,實作裝置同頻共振,不僅破解了事件多發、沖突多發、響應排程不夠及時的問題,而且還通過多方視訊協商、遠端精準指導,推動事件處置,實作區、街、社三級線上關聯,事中接收、流轉、處置、排程,事後回溯分析追蹤,做到視訊回溯‘全程可感’,讓網格化管理‘一呼百應’謀的更深、更實。”上城區社會治理中心應急指揮科相關負責人說。
目前望江、紫陽街道已經開始試點,四季青、彭埠、九堡等沿江街道也将投入使用。未來,上城區将加速物聯網裝置融合,強化對雨量、水位等關鍵名額監測,利用大資料與智能算法預判洪澇風險,及時釋出預警,助力相關部門和公衆提前采取措施,有效減少災害損失,實作早預警、早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