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醫師節前後,刷朋友圈的時候,都會被鋪天蓋地的「中國醫師節」刷屏了。鮮花、掌聲、感恩……醫師們在這個節日裡備受尊崇。然而,當這份熱度散去後,現實中的中國醫療體系,卻依然面臨着許多嚴峻的挑戰。
作為一名在醫療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小編,今天就想跟各位醫師朋友們唠唠嗑,聊點兒現實的、紮心的,也或許是冒犯的話題。
中國醫師節,有多尴尬?
首先,小編想問個直擊靈魂的問題:各位還記得去年的醫師節是哪天嗎?别蒙了,小編就猜到你們大多都記不住。每年一到這天,社交媒體上歌頌醫師的段子鋪天蓋地,醫院上司也組織各種慶祝活動,可真到了節日當天,又有多少患者會跟你說一聲「節日快樂」呢?
說到底,中國醫師節,多少有點「形式主義」的意味。
醫生的苦,外人難懂
别的不說,單單是醫生的工作強度,就讓人頭皮發麻。試着想象一下,每天面對着各種複雜病情、高難度的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釀成大錯。這種「高強度、高風險」的工作環境,長年累月下來,誰扛得住?
更别提醫生們還肩負着超負荷的診療任務。号難挂、看病時間短,這都是家常便飯。試問在流水線式的看病環境下,醫生又怎麼能做到對每一位患者都細緻問診、耐心解釋呢?
醫療體制的鍋,醫生背了多久?
醫生的負擔重,絕不是個體問題,而是由一系列的制度性問題造成的。比如,不合理的醫療績效考核制度,将醫生的收入和手術量、床位使用率等名額挂鈎,這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了「多開藥、多做檢查」,影響了醫療品質。還有分級診療制度形同虛設,導緻大量非急診患者湧向三甲醫院,讓本就緊張的醫療資源更加雪上加霜。
真正讓醫生安心懸壺濟世,需要什麼?
中國不缺好醫生,缺的是一個尊重醫生、保護醫生的醫療環境。我們不隻要在「醫師節」說幾句漂亮話,更需要拿出實實在在的舉措,改善醫療資源的配置、減輕醫生的負擔、提升醫生的地位,讓醫生們能夠心無旁骛地鑽研醫術,全心全意地為患者服務。
最後,小編想說
即便 「中國醫師節」的儀式感稍顯不足,但它代表了社會對醫師行業的肯定。希望未來的醫師節,不再是走走過場式的形式,而是讓醫生們真切感受到尊重和關愛。同時,也希望醫患之間能建立起更多的了解和信任,攜手共建一個和諧的醫療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