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後一環,農村宅基地終于被盯上了!
最近多地紛紛出台鼓勵農民放棄、退出農村宅基地相關政策。
沖上熱搜的是當年農村改革第一村,安徽鳳陽縣釋出的房地産新政,明确規定:
鼓勵農村居民放棄宅基地,一次性給予5萬元購房獎勵,在原宅基地歸還村集體用于複耕複墾。
6月21日,江蘇南通也發文,自願放棄農村宅基地進城購房,給予購房款總額1.5%的獎補。
湖北鄂州早在4月份已經發文,鼓勵農村居民自願退出宅基地,去城裡買房給予一定補貼。
……
以上政策目的有二。
第一,為了鼓勵當地農民進城買房,這是小地方房地産救市作出的最後一次努力。
這種辦法其實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早在5年前,許多縣都有過類似動作。
未來的發展趨勢對于小地方是非常不利的,年輕人口基本上都被一二線大城市虹吸走了。
以前還有地方債和土地财政支撐着,現在這些都不複存在;
以前還能靠體制内群體接盤,這類人早就不缺房,這兩年就連體制内旱澇保收的鐵律都被打破,大量體制内開始縮編。
等于說小地方的房地産市場徹底失去了購買力,徹底變成一個“不動産”市場。
現在盯上了最後農民這一環,我們都知道效果不會很明顯,我看了網上大量的評論,大部分人都是不願意的。
畢竟這年代五萬元也不值多少,有錢的農民不差這5萬,而沒錢的,5萬塊隻能給個首付,後續在城裡生活負擔更大。
除非後續補貼的金額提高的非常誘人,否則估計沒幾個農民會接受。
2
第二,則是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提高土地使用率。
在今年2月份,高層曾經開會提到,
“增強土地要素對優勢地區高品質發展保障能力”
還認為這土地要素,成為“妨礙中國式現代化順利推進的體制機制障礙”和“最突出的問題”。
我這樣說可能有點籠統,說白了就是耕地面積得保住,同時也要騰出土地發展經濟,提高土地使用率。
這次鼓勵農民放棄宅基地的幾座城市,已經規定好了,後續的宅基地都是用作耕地用途的。
之前黃市長就曾經說過,大陸雖然地大,但人口衆多,人均耕地不足世界水準的一半。
這些年我們轟轟烈烈的城鎮化,工業化發展,不斷壓縮耕地面積。
但為了保障糧食安全,我們不得不劃定18億畝耕地紅線,細分到每個城市都有各自的紅線。
但是工業化發展也需要土地啊,這就和耕地紅線産生沖突了,怎麼解決?
這二十年來,大量農民進城打工買房,理論上講一個農民進城可以節約100多平方米的建設用地,若把它複墾,耕地必然增加。
但是中國農民“兩頭占地”,農村的宅基地和建設用地沒退出,城市又為其比對了建設用地,是以全國耕地總量不斷減少。
未來随着老年人的離去,年輕人對老家沒感情,,最終造成越來越多宅基地荒廢浪費的情況。
為了完成耕地目标,隻能從村民浪費的宅基地和建設用地入手。
是以未來要探索建立農民進城後,如何退出農村宅基地和建設用地的新機制。
重慶當年就搞了一個“地票制度”。
簡單來說,就是村民自願放棄宅基地以及其一些附屬地,後續複墾為耕地,由當地房管部門發給等量面積建設用地名額憑證,這個憑證就稱為“地票”。
地票是可以流通買賣的,長期穩定在20萬左右,其中3.7萬作為複墾經費,支付給區縣土地整治中心。
餘下價款的85%給農民,15%給集體經濟組織,農民的宅基地面積大小不同,核算下來,每戶農民大約能得到6萬-9萬的價款。
大家别看錢少,重慶多山,渝東北鄉村地區更是崇山峻嶺,這些地本來就很難帶來經濟效益,甚至不大适宜居住。
自2008年底啟動地票交易至2022年底,重慶農村土地交易所已累計組織農村實物産權流轉交易112.77萬畝、40.85億元,開展農村産權抵押融資交易11.02萬畝、19.87億元。
開發商也可以直接在土地市場上購買這些地票,用作其他的開發用途,說白了,就是讓土地要素流動起來,去到它能發揮最大價值的地方。
但地票制度也隻能在經濟發展情況較好,又不能太好的地方執行。
首先市場經濟講究的是能否帶來效益,像一些偏遠的小地方,本來地方也沒有什麼發展的,地票制度就很難執行。
而像長三角珠三角這樣經濟發達的區域,很多農村集體土地本地人就已經開發的差不多了,根本輪不到地方來盤活,地方想要插手,估計補貼的費用得很高,地方也承擔不起。
是以重慶的地票制度也一直無法全國推廣。
是以才出現全國各地都在用自己的辦法去提高土地的使用率。
比如今天熱搜的新聞,安徽鳳陽,南通等地提出的,鼓勵農民自願放棄宅基地,補貼5萬元。
但也是有進步的,起碼一切以自願為原則。
大約五年前吧,山東很多地方的棚改,大量農民被迫上樓,導緻民怨四起。
去年自然資源部就發文,不得強迫農民上樓,一切以自願為原則。
說真的,99%的中國農民絕對不會放棄老家的宅基地。
首先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家鄉情懷,哪怕我小孩每年放假都要帶他回去住一陣子,和家鄉建立起聯系,宅基地就是我們的“根”。
再說了,對于真正的農民來說,宅基地不像城裡的商品房,隻有居住功能。
宅基地不僅可以住人,更是生産資料。
院子還能種菜種水果,養豬養雞養魚,他是包含生産功能的,在農村基本上能夠自給自足,沒有太大花費。
但是在城裡就不同了,哪怕你不吃不喝也得交物業費停車費,要是在城裡找不到工作,人就廢了。
經過這幾年的經濟周期教育,很多人内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家不再像以前一樣,農村人也想通了,不再那麼執着于在城裡買房。
甚至今年還出現了一種現象,一些年輕人在大城市賺到了幾十上百萬後,選擇跑回農村躺平養老。
什麼叫幸福?
背着高昂房貸,每天面對繁雜的工作,住城裡,光鮮亮麗未必幸福。
毫無負債,每天睡到自然醒,養雞種菜喂魚,住在農村,全身泥垢,也未必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