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石篆刻 | 錢瘦鐵刻 張大千用壽山石印章

金石篆刻 | 錢瘦鐵刻 張大千用壽山石印章
金石篆刻 | 錢瘦鐵刻 張大千用壽山石印章

錢瘦鐵刻 張大千用壽山石印章尺寸:3.1×2.7×7.6cm邊款:大千道兄索篆,己巳仲春,瘦鐵。

出版:1、《峰青館印存》冊頁,民國年間原拓本。

2、《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下冊,P977,文物出版社出版,1987年12月。

3、《近現代書畫家款印綜彙》下冊,P888,盧輔聖編,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2002年12月。

4、《近百年書畫家名人印鑒》P351,于連成編,榮寶齋出版社出版,2001年7月。

5、《近現代書畫名家印鑒》,金懷英編,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1996年12月。

6、《近現代名家書畫品鑒》P209,鄧明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1999年12月。

金石篆刻 | 錢瘦鐵刻 張大千用壽山石印章
金石篆刻 | 錢瘦鐵刻 張大千用壽山石印章
金石篆刻 | 錢瘦鐵刻 張大千用壽山石印章

錢痩鐵為張大千昆仲刻大風堂印,據目前可知的資料,張善孖張大千昆仲使用“大堂風”堂号的由來,是張大千在民國十六、七年間,偶得一幅明代張風的畫卷而命名。大千自己,早年也因與張風的外形特征、愛好習慣多有類同而對其畫風心摹手追。終其一生,不但“大風堂”号伴随左右,而且張風的風格也影響了他的一輩子。錢瘦鐵先生與張氏昆仲訂交很早,就在“大風堂”号起名使用後不久,他就應張大千的要求,刻了這方大風堂朱文印。其實,1927、1928年之際的張大千,也剛剛在上海這個大碼頭确立了自己的畫壇地位,正如一輪紅日,冉冉上升。

從款文中可以知道,此印刻于1929年,時錢氏32歲,正是精力彌滿,創作欲望突出的時候。時錢氏因在日本舉辦畫展而聲譽鵲起,歸國幾年後,交遊日廣,張大千請他刻印,既有錢氏師鄭文焯、俞語霜、吳昌碩的原因,應該也與其時錢氏印風已見個人顯著風格有關。看這方印的安排,令人可咀嚼的地方不少.印文以方折雄強的漢篆風格排布,“大”字堂皇偉岸,而“風”字則摻以圓轉靈動,為求穩定,風字的重心略向上移,不但使其字顯得修長可人,并且使整個印的重點移到了印章的中部;“堂”字亦作端莊之态,而妙在内部略作微調,使之稍具傾側意,右下部垂筆與風字又互為穿插揖讓,使整印團巒一體而能互相生發,既見莊重端嚴,又時出俏皮機智之态,可見安排的心血.用刀偶用披削,令線條顯見厚重圓勁意,披削則用以見鋒,令線條精神能出.綜而言之,允為錢氏早年十分用心的佳作。有趣的是,從目前可以看到的資料中,雖然是張大千請錢瘦鐵刻的這方作品,在大千作品中卻未多見钤用。而在張善孖的畫作中,卻多次見钤有這方作品。以資料推想,可能與張大千在此後不在上海經常居留有關。而善孖本來用印不多,大千出于敬兄之故,将此印留于二兄使用是可以想見的。

在已有的印鑒著錄中,多把此印歸于張善孖名下,應也與其使用頻繁有關系。善孖、大千手足情深,“大風堂”又本來即為兄弟共用的堂号,其印互假而用,情理皆然。細心的讀者,如能找到钤用有這方印的張大千畫作,則又能為張氏昆仲“兄弟共墨”再添一則佳話。

金石篆刻 | 錢瘦鐵刻 張大千用壽山石印章

END—版權聲明—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在第一時間删除内容!原創内容如需轉載請聯系我們。編輯丨陳麗玲主編 | 廖偉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