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莊子說:“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從前,有個年輕人,他渴望成為一位智者,于是他四處尋找名師。

終于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高人,高人沒有直接傳授他智慧,

而是給了他一面鏡子,并告訴他:

“你拿着這面鏡子,走到人群中去,看看你能從鏡子中看到什麼。”

年輕人疑惑不解,但還是按照高人的訓示去做了。

他拿着鏡子走進人群,看到鏡子中反映出人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他驚訝地發現,鏡子中的自己也會随着鏡中人的情緒變化而變化。

他開始思考,這面鏡子究竟要告訴他什麼?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思考,年輕人終于明白了高人的用意。

他回到高人身邊,恭敬地說:

“我明白了,這面鏡子告訴我,人的内心就像這面鏡子一樣,能夠反映出外界的一切。隻有當我們内心平靜如水,才能看清世界的真相。”

高人微笑着點頭,說:

“很好,你已經領悟到了‘心明如鏡’的道理。記住,無論外界如何變化,隻要保持一顆平靜的心,就能洞察世事,應對無窮之變。”

這則故事與莊子的“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它告訴我們,在面對複雜多變的世界時,

我們應該保持一顆平靜而堅定的心,以不變應萬變。

心若清淨,則身處鬧市亦能自得其樂;

心若浮躁,則縱有千般美景,亦難覓片刻安甯。

莊子說:“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莊子說:“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古有莊周夢蝶,翩翩然不知誰為蝶、誰為我。

今有智者行于世間,心如止水,境由心生,超然物外。

莊子曰:“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智者不執,此乃人生之大智慧。

執者,如困獸之鬥,為物所累,終難解脫。

而不執者,心如虛空,

容萬物而不留痕,

應物不迷,自在如風。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智者知酒中之意,亦知人生之趣,

在得意時盡情歡愉,失意時亦能泰然處之。

智者心境空無,忘言氣守。

空非無物,乃心之無挂礙;

忘言非不言,乃言外之意,意會而心通。

氣守者,乃内氣之凝聚,外物之不入。

如此心境,方能應物不迷,出入自由。

古人雲:“心靜自然涼。”

智者之心,便是這般甯靜,

不因外物而動搖,不為情欲所牽絆。

智者入世繁華,出世淡泊,皆無所困。

繁華如錦繡,淡泊似清泉,皆能安然處之。

如王之渙所言:“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智者登高望遠,胸懷天下,不為繁華所惑,不為淡泊所棄。

他們以平常心看待世間萬物,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莊子說:“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此語道出智者處世之精髓。

環中者,中心也;無窮者,變化也。

智者之是以能應無窮之變,

皆因其能持中,保持心态的平衡,思想的平和。

他們深知,世間萬物皆在變化之中,

唯有保持内心的平和,方能應對萬變不離其宗。

以某一事為例,若視之過重,則患得患失,反失其本心。

如古人所言:“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智者得之不喜,失之不憂,

以平常心對待得失,方能心無挂礙,行動自如。

他們深知,隻有保持心态的平和,

才能發揮出最佳的狀态,順利達成目标。

然而,保持平常心并非易事。

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修煉,去除心中的雜念和執念。

如諸葛亮所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

我們需要學會在繁華中保持淡泊,在淡泊中保持甯靜。

如此,方能真正達到智者之境。

智者之行,如行雲流水,自在無礙。

他們懂得順應自然之道,不與天地争高下,不與萬物争得失。

如古詩所雲:“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智者之生活,便是這般悠然自得,心無挂礙。

他們懂得珍惜眼前的每一刻,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個瞬間。

莊子說:“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這是莊子的智慧箴言,

也是智者的人生信條。

讓我們學會持中之道,保持心态的平和與思想的平和。

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一片甯靜之地。

讓我們以智者的心境,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得失榮辱,

保持一顆平常心,自在從容地走過人生的每一個階段。

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斷修煉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境界。

讓我們在繁華與淡泊之間找到平衡,

在得失與榮辱之間保持一顆平常心。

如此,我們便能真正做到“應物不迷”,

在無盡的變化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從容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