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聯合21個部門出台的《關于加快發展農村養老服務的指導意見》6月13日對外公布。這是全國層面對發展農村養老服務作出的首份總體性、系統性部署。
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大陸60周歲及以上人口已超2.96億。老年人口基數大,老齡化速度快,養老需求随之快速增長。
今年1月,國辦釋出了《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這份新時代推動銀發經濟發展的綱領性檔案提出了4個方面26項舉措,覆寫老年人衣食住行、養老照護、健康管理等諸多方面。
相較于城市養老服務資源集中、市場成熟,目前,農村老人養老形勢更緊迫、問題更突出,面臨不少“坎”。
一是老人多。随着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年輕人到城裡工作、在城裡發展,農村家庭空巢化現象不斷出現。從全國看,農村60歲及以上老年人的比重為23.81%,比城鎮高出7.99個百分點。
二是服務少。大陸共有1.6萬個農村敬老院、168.1萬張床位。農村互助養老服務設施約14.5萬個,但由于老人居住分散,服務便利性、可及性還有待提高。
針對農村養老一“多”一“少”的現狀,意見定下目标——
到2025年,農村養老服務網絡進一步健全,老年人失能照護、醫康養結合、助餐、探訪關愛、學習娛樂等突出服務需求得到有效滿足。
如何實作這一目标?
意見為農村老年人編織了一張覆寫縣鄉村三級的幸福“網”。
縣級層面,每個縣到2025年都至少有1是以失能照護為主的縣級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這些機構還需承擔統籌養老資源、開展養老人才教育訓練等工作。
鄉鎮層面,建立更多能夠提供全日托養、日間照料等服務的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到2025年,這樣的服務中心的服務覆寫範圍總體上不低于全省地域的60%。
村級層面,增加養老服務點。在這兒,老人可以吃上熱乎飯、找醫生看個小病、請人代買生活用品等,力争實作不出村、不離鄉滿足農村老年人的日常需求。
靠什麼支撐這張“網”?
意見提出“激發内生動力”和“強化支撐保障”兩條腿一起走。
大陸農村是熟人社會,人際關系較為緊密,村民們互助互惠熱情高。
目前,各地圍繞發揮村集體和村民參與養老服務的積極性作了有益探索。
有的村子通過“老年人養老金自己拿一點、子女主動出一點、村集體經濟出一點、社會力量捐一點、争取上級補一點”辦起“幸福小院”;
有的村子建起“積分銀行”,幫助送餐、協助做清潔都有積分,攢的積分可以兌換物品,也可以兌換服務。
意見吸納了各方探索經驗,并加強了支援力度。
比如,村民利用自有住宅或租賃場地舉辦養老服務機構,意見要求幫助提升消防、建築、食品等安全水準;鼓勵低齡健康老年人、農村留守婦女等組成農村養老互助服務隊,相關人員參加技能教育訓練的,還能拿到職業教育訓練補貼。
“強化支撐保障”,就是要靶向補齊短闆弱項。
養老服務點建在哪?意見提出,完善用地政策,将農村養老服務設施納入鄉鎮級國土空間規劃或村莊規劃編制。
錢從哪來?意見除明确政府“兜牢底”外,還鼓勵國有或民營企業來農村營運養老服務設施,金融機構加強支援。
讓養老變“享老”。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大陸還存在一些制約農村養老服務的問題。伴随着這份總體部署的落地,全社會共同努力,養老幸福“網”會越織越密,夕陽紅畫卷會更加美好。
來源:中國甘肅網微信公衆号
編輯:趙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