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番茄炒雞蛋,史上最強中式爆改

原創 風味星球

番茄炒雞蛋,史上最強中式爆改

要說番茄炒雞蛋是正統魯菜,北京人老舍第一個不同意。

“…近些年,“番茄”居然上了菜單,由英法大菜館而漸漸侵入中國飯鋪,連山東館子也要報一報“番茄蝦銀(仁)兒”!文化的侵略喲,門牙也擋不住呀!” 1935年,36歲的老舍在青島《民報》的專欄裡如此吐槽。“這種東西,特别是在葉子上,有些不得人心的臭味——按北平的話說,這叫作“青氣味兒。”

對,老舍認為這種外來餐桌入侵物種番茄是臭的,比中國菜差遠了。

隔了一個禮拜,氣不過的他又寫了篇文章,隻不過這次語言風格收斂了一些,“青島是富有洋味的地方,洋人洋房洋服洋藥洋蔥洋蒜…海邊上看洋光眼子…這就應當來到蕃茄身上,此洋菜也。” 用看似溫柔的刀子,罵當時青島形成的崇洋媚外風氣。

番茄炒雞蛋,史上最強中式爆改

其實蕃茄也好,番茄也罷,名字裡就宣告出了它的外來血統。隻不過讓人沒想到的是,就在不久的100年前,吃不吃它還在跟愛國扯上關系。—— 就更别說蕃茄炒雞蛋了,那會兒能讓這兩個“稀世”“珍寶”結合在一起的,幾乎必須得是見過世面的有錢人。

這道被譽為中國人的國民家常菜,真實年紀可能還沒你爺爺大,是不是很意外?而且…還是道西餐。

番茄炒雞蛋,史上最強中式爆改

跟老鄉辣椒一樣,蕃茄也是明朝末年先經由海路從中國南方登陸,早期雖然有,但真拿來吃的人還是不多的。面對從沒見過的物種,從陌生到熟悉需要時間。

番茄炒雞蛋,史上最強中式爆改

真正把吃蕃茄這個風氣帶起來的,是來中國的外國人。無論是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傳教的傳教士,還是跟随商貿船隻來到中國買茶買絲綢的商人,他們在當時政府允許的範圍居住下來後,也會自己種些家鄉菜,蕃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存在。那些跟外國人接觸的洋買辦,或者洋人家裡的家傭,以及出海留學過的知識分子,大概是近代中國最早開始吃蕃茄的人群。

“番茄…初嘗者每感其不快,然其在歐西也為蔬食上必需之品….”,1933年,常州的《農牧月報》上一個新農人撰文表達初次吃番茄的感受。同年北京,一個名叫李俊的人也撰寫了本《番茄研究》,分享自己在北京東城區的菜園裡種植,栽培和食用番茄的經驗。

番茄炒雞蛋,史上最強中式爆改

● 《番茄研究》中對吃番茄的推薦

“食用番茄是人類飲食文明的進步”,在書裡他寫道,“每一個中國人都要為增進文明,提高健康來努力吃番茄。” 那具體怎麼努力吃呢?李俊介紹了做成果醬、罐頭、涼拌沙拉等傳統西式做法,以及…中西合璧,做成炒菜:

“炒菜也可以加番茄,一種是加番茄調味,适合肉類魚蝦;一種是把番茄切成塊,比如肉絲番茄炒鴨子,最好吃是用肥牛片,炒的時候最後放,因為番茄是不易過熟的。”

從這些做法裡,我們倒看不出李俊是否是個烹饪高手,畢竟我讀完這個資料後,很努力地嘗試想象“肉絲番茄炒鴨子”能是個什麼味兒?但我們至少可以推斷,在這個時間(1933~1936年期間),蕃茄在中國廣大老百姓群體的認知度還是極低的,跟雞蛋炒成CP的現象更是完全不見苗頭。

番茄炒雞蛋,史上最強中式爆改

● 上世紀20年代,上海一報紙對吃番茄的科普

并沒有任何已存的報紙雜志調研報告能夠準确告訴我們,雞蛋和蕃茄是于哪年哪月的哪一天成功見面并墜入愛河的(但肯定不是溥儀)。探尋雞蛋和蕃茄的故事,更像個福爾摩斯式的解密推演,需要從蛛絲馬迹中,重新拼鋪出真相的模樣。

番茄炒雞蛋,史上最強中式爆改

老舍的文章是一條線索。1940年以前,中國各地的确存在很多租界區,那裡除了有純正道地,隻供應外國人的西餐廳,也有不少本中式西餐廳——它們擁有類似西方的用餐環境,菜肴卻進行了中國口味的改良,從老闆到廚師到服務員也是中國人,服務的也是對西方飲食文化感興趣的中國客人。

比如羅宋湯,由白俄羅斯人在上海的法租界普及開來後,被在上海主要從事後廚工作的”山東幫“繼改良。上海作家沈嘉祿寫過,““山東幫”廚師中也有自立門戶開俄菜館的,尤以東華、興滬、春江這三家最為知名”。上海辣醬油也是,它的前身是英國的伍斯特郡辣醬油。

這些改良的菜裡,不乏有番茄的元素。番茄和雞蛋在中國土地上的第一次見面,應該也是某個租界區的餐桌上。來自中國的廚師,或許是在給英國雇主制作英式早餐時,學會了用黃油炒着雞蛋,鍋裡同時煎着蕃茄,熱着茄汁焗豆,并記下了這種組合搭配;也可能是給自己法國的雇主制作歐姆蛋時,被告知最後完整的歐姆蛋上,要澆上新鮮的番茄丁。

番茄炒雞蛋,史上最強中式爆改

總之,很可能是在那些隻供應西餐的館子裡,中國人學會了各種基于番茄的食材搭配,并在洋人離開中國後,把學會的揣在了自己身上,帶去了後來他們移居的中國各地。有的闖去了關東,有的留在了租界,有的飛進了人家,番茄和雞蛋,也開始在各種場合嘗試開花…

等再有文字記載時,番茄雞蛋已經是一道好吃營養的大衆美味。在汪曾祺回憶自己在西南大學教書的散文裡,就有一篇名字是《炒雞蛋》:

炒雞蛋天下皆有。昆明的炒雞蛋特“泡”。一颠翻面,兩颠出鍋,動鍋不動鏟。趁熱上桌,鮮亮噴香,逗人食欲。番茄炒雞蛋,番茄炒至斷生,仍有清香,不疲軟,雞蛋成大塊,不發死。番茄與雞蛋相雜,顔色仍分明,不像北方的蕃茄炒雞蛋,炒得“一塌胡塗”。

番茄炒雞蛋,史上最強中式爆改

● 上世紀中期的雲南街頭,可見番茄炒蛋

汪曾祺是1939年來昆明讀書的,在那一共住了七年。他在的那會兒昆明街頭已經可見看見番茄雞蛋作為小炒的選擇。雖然長得更接近法式歐姆蛋,是完整的雞蛋餅,但足以說,不到十年,番茄和雞蛋就從陌生變熟悉,成了類似汪曾祺這樣的知識分子,随意可以提及想起的滋味。

番茄炒雞蛋,史上最強中式爆改

問問家中年紀最長的老人,讓ta盡可能還原小時候對番茄的認知,再近一步問問雞蛋。你會發現,“中國人從小就吃番茄炒蛋”這句話,就有點站不住腳了。

上世紀50年代,雞蛋要憑借糧票購買,家裡一年也吃不上幾頓,是萬萬舍不得随便拿來炒番茄的。番茄倒是長得快,也隻是春夏季随意種着玩玩,斷然不會成為小家庭農場上,唯一或最主要的農作物。

要讓番茄炒蛋大面積進入中國百姓家,時間就必須來到雞蛋不再昂貴,番茄廣泛普及的更往後時期。建國後,我們從美國引進了化肥農藥的制作工藝,溫室大棚的技術也逐漸發展。蕃茄這個畝産量高,對環境要求相對沒那麼重的蔬菜,也成了農業部門主要的種植推廣對象。

番茄炒雞蛋,史上最強中式爆改

雞蛋的産量也在這個時間段逐漸增加。我們先建造了大型國營養雞場,随後引進西方的工業化養雞體系。國家統計局的官網上,1985年全國雞蛋産量還隻有5億多噸,到92年就已經翻倍,達到10億多噸。今天更是一個不可想象的數字,大陸蕃茄種植占了全球貿易總額的四分之一!“番茄”不再“番”,已經順利入籍中國土地,成為跨越大陸南北的蔬果農作物主力。

雞蛋價格的降低和蕃茄産量的猛增,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這個已成為全國皆知的組合,進一步讓番茄炒蛋成為生活裡的常客。更不用說它做起來的簡單,簡直是…有手就能學:

番茄炒雞蛋,史上最強中式爆改

鐵鍋燒熱,加油,先雞蛋還是先蕃茄都沒有問題;

先炒雞蛋盛出來單獨炒蕃茄還是兩個一起炒,也沒有問題;

不同地方再依據自己口味加糖加蒜加蔥花加香菜。

基本上隻要不炒糊,這道酸酸甜甜的菜幾乎不可能難吃。它也進而成為海外留學生最拿手的家常菜——隻要有外國朋友來到家中做客,他們就會端出這道菜。而吃過番茄炒蛋的老外,也大多會表示:這個跟自己想象中的中餐味道完全不一樣。

最早把番茄帶來中國的外國人大概再也不會想到,“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中國人,會借助番茄炒蛋重歸世界舞台,大殺四方。

番茄炒雞蛋,史上最強中式爆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