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的作者,在給這本書結尾的時候,講了一個本書非典型人物徐霞客,在無數的大事件大牛人之後,最後卻選擇了另類的徐霞客作為全書的結局。
徐霞客是另類的,因為他沒有參加科舉,他的祖上因為受到唐伯虎案件的牽連,特意囑咐後代不要科舉。
于是徐霞客就愛上了旅遊和爬山,山就在那裡,總有一種莫名的沖動想要征服,翻越一座座大山,成了徐霞客的目标,而絕大部分讀書人,科舉就是心中那座最高的山,而這座山從你識字的第一天起,就高高的聳立在那裡。
毫無疑問能夠成功翻越科舉這座大山的,都是鳳毛麟角寥寥無幾的,古代的讀書人,除了科舉,也沒有别的出路。
魚躍龍門聽起來很美好,越過去你就是龍,躍不過去那就是死路一條,是以那個時代,科舉是唯一的路,你沒有别的選擇,不生則死。
聯考本質上也是殘酷的競争,形式上跟科舉一樣,但慘烈程度遠遠比不上科舉,尤其是聯考分很多的層次,不同的大學,都可以開啟精彩的人生。
但即便如此,每個中國人,從懂事的那一天起,就被灌輸,要好好學習,要聯考,考上大學就好了,上學不為别的,就隻是為了考大學。
尤其是現在基礎教育發達,每個人一出生,行走的道路就是固定的,上學學習考試排名,最後一哆嗦,就是聯考的考場。
考試與排名,就是從古至今每個中國人心中的大山,他的陰影從你懂事起就一直籠罩着你,躲無可躲避無可避。
有的人翻過去了,人生就是一片坦途,有的人無論怎麼努力,就是翻不過去,人生的道路依然要走,隻不過會走的布滿荊棘。
現在學曆貶值,但并不意味着上學無用,隻是沒有之前那麼閃閃發光了而已,但凡你有點常識,從古至今讀書上學,都是通向成功的基本路徑。
那些說着讀書無用的人,也許能找到幾個證據,但這根本也不能撼動讀書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我們就是一個對于讀書,比全世界任何一個民族都要看重的。
高山就在那裡,你喜不喜歡它就是在那裡,勇敢的翻越高山,戰勝自己成為最好的自己,或許才是山存在的最大意義。
尤其是現代社會,我們的選擇要遠遠大于古代社會,哪怕高山真的翻不過去,我們依然有很多的選擇,隻要努力,也能生活的很多。
高山可以産生陰影,同樣也能産生動力,心中有高山,既是壓力也是路标是指引,人人心中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山,戰勝它,你才可能走出過去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