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跨區機收30年,“豐”景看不夠,故事講不完|三夏記者手記

大象新聞記者 李玉波

今年“三夏”,我們已經走過了四市七縣,講述了10位人物在這個豐收季裡的故事,展示了這些地方的“三夏”新變化,但我總覺得故事講得不那麼“美麗動人”,變化展示得不那麼“氣象萬千”。我一直在郁悶和焦慮:“四季歌”怎麼越來越難唱。媒體前輩們的“歌聲”為什麼美妙和響亮,以至于30年後,還讓包括我在内的人,時時回味。

跨區機收30年,“豐”景看不夠,故事講不完|三夏記者手記

30年前的一條3分鐘的片子 至今記憶猶新

1995年6月初,同樣是火熱的收獲季,央視《新聞聯播》播出了一條3'06"的片子名為《農機千裡走中原》。報道外省農機不遠千裡到河南收割小麥的消息,用簡單明了的對話,展示外地機手和本地農民對這種方式的肯定,但記者并未就此打住,而是通過深入采訪,用實際情況說明,當時收割機數量仍然不能滿足廣大農民對農業機械化的需求。這種情況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才有了延續至今的全國性的跨區機收。應該說,從這條新聞開始,拉開了跨區收割的序幕,更是以其豐富的思想内涵,反映了農業戰線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動下發生的深刻變化。這條新聞也是以榮獲1995年度中國電視新聞獎一等獎和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這條片子,也是1998年剛入職的我,重點學習甚至背誦的片子,至今難忘。

而今,當時參與報道的媒體前輩或老師,大多已經退休或離開新聞采編崗位,我也過天命之年,為什麼還是“五音不全”呢?

每每後方傳來消息:報道沒新意,故事不精彩,亮點不突出,表達不到位,總結成兩個字:平淡。這,讓我日夜憂思,好像面子和裡子都掉麥田裡了。

跨區機收30年,“豐”景看不夠,故事講不完|三夏記者手記

為自己想了好幾個理由。一是跨區機收運作得越來越成熟了,從自發性到國家出台各項政策組織實施,再到如今合作社、經紀人隊伍成主流,政府承擔保障和服務職能,市場化的轉變,讓跨區機收更順利。這就少了很多“新聞”。由此而産生了第二點,各類農機不斷增加,技術性能、作業速度和品質逐年提高,“三夏”進度的加快,一些新聞很快就成舊事。三是自媒體的盛行,讓更多人和事失去“新意”。四是農業機械化的推廣,拍攝裝置和編輯軟體的“智能”,也讓我覺得越來越有點“趕不上趟”。

跨區機收30年,“豐”景看不夠,故事講不完|三夏記者手記

憂思之後的感慨

昨夜,重新回看這些天來的“産品”,憂思之後很感慨。說句題外話,我一直不接受“新聞産品”這個詞,而堅稱“新聞作品”,産品即有商業屬性,主要目的指向經濟效益;作品的核心要義歸屬藝術範疇,出發點重在情感及附加的社會影響。

回到正題,采訪了這麼多人物,體會了不少變化,怎麼就不“熱”呢?天氣炎熱抑制了我的能力?節奏加快打亂了我的思維?

都不是!

前面的四個理由也都站不住腳。

這個答案同樣有四個确證。一是對河南的認識不夠深,對河南農業的了解不夠全,難以真正身處其中,還是一個看景的角色,是以不知其味。

二是對不斷變化中的“三夏”少了一些好奇心,更多的是習以為常。是以難以觀其變,察其意,進而臨其境。

三是對快速推進的麥收,跟蹤腳步有些慢,進而采訪節奏亂,進而失其活。

四是對處于變革時代人物的心理變化缺少深入體會,進而失其新。

跨區機收30年,“豐”景看不夠,故事講不完|三夏記者手記

歸根結底,就是缺乏穆青先生所展現并堅持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多跟着人物奔波在田間,和他們一樣頂烈日、踏泥土、撲灰塵、灑汗水,多在地頭看收割機來來往往,種糧人匆匆忙忙,多在采訪中,勤問、勤記,勤想,多在寫稿和編輯中突出重點,聚焦亮點。或許,會有不一樣的作品。

現在想來,我們采訪的人物都很有特點,他們有的是種糧大戶,農業社會化服務從業者,有的是鄉村幹部、志願者,有的是維修師傅、農機合作社負責人,還有的是農業人員、科技專家,不論在“三夏”中,在哪個“崗位”,盡心盡責,他們都說“今年麥收目前來看是少有的輕松和順利”,但田野裡的他們,沒有人松勁。

我們沒有很好地展現他們的勁頭,不是因為沒有,而是缺乏感受。記錄了他們忙碌的身影,卻沒有挖掘背後的故事,采訪了人物,故事的背後也未曾觸及,編輯節目,最突出的内容淹沒在“空鏡”中。

為什麼“新農人”讓人羨慕,“田秀才”受到尊重,為什麼“田管家”“土博士”成為名人,為什麼稭稈和智能機械成新寵?知道并采訪了這些人物,怎麼沒有通過采訪給這些“為什麼”一個精彩的答案呢?

跨區機收30年,“豐”景看不夠,故事講不完|三夏記者手記

結語:

回想30年前,媒體前輩們以《農機千裡走中原》帶來了巨大影響和改變,卻沒有止步,此後幾年持續跟蹤農機跨區機收所出現的新沖突、新問題,推動這項工作不斷完善。每每想起這些,真是汗顔。

發展中的河南會有不一樣的“豐”景,壯大中的河南農業也會有不一樣的成果,摘取果實的“新農人”也将有不一樣的故事,讓人“耳目一新”的素材,怎麼用新媒體的語言講好這些河南故事呢?抄用一段古文作答吧:“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當忘利害之慮。”

從職業的角度,我個人的了解,微觀上,要紮實深入采訪,弄清楚事情的出處和緣由,然後再放下顧慮和得失之心,努力回答好“5個W”。宏觀上,“站在天安門上想問題,田間地頭找答案”,雖然我很難站得那麼高,但腳踏泥土還是應該能做到的。

番外一

向采訪《農機千裡走中原》的前輩們緻敬。

番外二

想得次數多了,好像有點明白。

番外三

明白了之後,還沒想好怎麼做。

番外四

用手機寫下自己的胡思亂想,真累。

番外五

淩晨2點,睡覺,明天還得早起到農田裡幹活。

番外六

忘了告訴其他人,這個飯店不提供早餐。

番外七

真想敞開窗戶吼一嗓子:起床了,收麥去。

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