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來看下爺爺嘛,明天爺爺要走了:對着監控呼喚孫女的老人自缢了

作者:閣說

01

監控

“小林,你來看下爺爺嘛,明天爺爺要走了。”

“你對爺爺是好得很啊,孫兒。”

“明天來是喊不答應咯,你來看看爺爺嘛。”

“爺爺過不了了,走了算了。”

……

小小的山村,一位孤孤單單的老大爺,對着監控鏡頭絮絮叨叨。

乍一聽到,以為隻是長輩對晚輩的思念。

仔細聽完,會發現老人言語中的不對勁。

思念是真的,留戀是真的,萬念俱灰也是真的。

這是一場訣别啊。

視訊的釋出者,老人口中喊着的孫女“小林”,也證明了爺爺已經過世。

看到監控時,她痛徹心扉:

“後來,我最愛的人,最牽挂最疼我的人變成了一座小小的山,再也看不到他等我回家了。

他出遠門了,遠得我要走完這一生才能見到他。”

沒能見爺爺最後一面,成了孫女永久的遺憾。

說實話,而立之年的我,是含着眼淚看完的。

遠離故鄉,在外讨生活,這樣的生離死别,我錯過了一次又一次。

不過悲傷的同時,我心裡也藏了一個疑惑:

明明視訊裡老爺子看上去還好端端的啊,他又怎麼會笃定自己明天就不在了?

我不敢往最壞處想……直到這兩天,一則後續報道的曝光:

當天晚上,老人自缢身亡。

你來看下爺爺嘛,明天爺爺要走了:對着監控呼喚孫女的老人自缢了

02

自缢

老人姓趙,生活在雲南一個偏遠的山村。

這不是趙老爺子第一次輕生。

去年5月,老人曾經喝過農藥,由于家人及時發現,被搶救回來。

之後,老人開始找繩子,家人就把所有繩子藏了起來。

可這一年來,老人始終沒能打消自殺的念頭。

為什麼老人一心求死?

“他太孤獨了,他太煎熬了。”孫女小林心碎道。

山區交通不便,手機信号還時斷時續。

老人也沒啥文化,家裡人給他買了智能手機用來打發時間,可他總用不好,甚至連撥打電話的基礎功能也不太明白。

自從前年,老伴過世,老人就更加郁郁寡歡。

隔壁鄰居兩個剛上國小的女娃不止一次聽到,老人念叨着,每天做夢都會夢到老伴。

人到晚年,沒有任何消遣,又失去了另一半。

精氣神一下就垮了。

“我一個人不好在。”

這是老人生前挂在嘴邊上的一句話,“不好在”是當地的俚語,意思是“不舒服”。

人老了,心靈的孤寂,是我們沒法想象的。

作家荊方說過一個故事。

他們姐弟三人分别住在北、深、廣,為了照顧老家的父母,特意請了一個保姆。

可有一段時間母親總是抱怨保姆小偷小摸。

不過姐弟三人了解之後,知道保姆并沒有做過。

但是為了安撫母親,他們在家裡裝上了監控。

于是,母親在家裡的一點一滴全都呈現在了孩子們眼中。

自此兒女也終于知道了母親無理取鬧的原因:

她每天看着并不感興趣的電視節目,有時候整晚不說一句話。

尤其是天寒地凍的冬天,父母甚至一整天都坐在沙發裡,固定的姿勢,固定的位置,看着同一個頻道,直到沉沉睡去。

每次打電話父母都會問孩子們什麼時候回去,但是很多時候,歸期隻是一個語焉不詳的日子。

直到這時,荊方才恍然大悟:

“父母的日子,是被大段大段的空白鋪滿的。這些空白是荒蕪的原野,沒有莊稼,不收割希望。”

你來看下爺爺嘛,明天爺爺要走了:對着監控呼喚孫女的老人自缢了

03

不孝

趙老爺子喊話孫女的視訊,在網上傳播開以後。

趙家兒孫受到了不少非議,什麼“網絡孝子”,什麼“兒女都去哪了”……

一頂頂不肖子孫的帽子,直接扣了上來。

咱先别站着說話不腰疼。

事實是,老人的兒孫已經很努力去照顧老人了。

從老人的居住環境來看,這就不是什麼大富大貴之家。

老人有4個兒子、2個女兒,各自成家立業後,二兒子一家留在村裡,而且住的房子和老人住的老屋僅有50步。

平常老人的一日三餐都是二兒子和二兒媳負責。

兒女們也都願意接老人同住,“想去哪裡就送他去哪裡,但他都不開心”,待個一兩天就鬧着回家。

孩子們又想給老人再找個老伴,可趙老爺子說什麼也不同意。

老人房前的監控還是孫女小林堅持要裝的:“怕他跑、摔了什麼的,也想多看看他。”

在小林的短視訊賬号上,為數不多的作品裡面,多有爺爺的身影。

幫爺爺洗腳,和爺爺吃飯,陪爺爺散步,用手機拍攝特效視訊逗爺爺開心……

顯然,這個大家庭裡,沒有誰是沒良心的。

但各家也有各家的難處,就像二兒子說的:

都知道老爺子有心病,“大家都看着,可是誰也不可能一直在(老人)身邊,一步都不離開。”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迹,論迹寒門無孝子。

說到底,普通人家,“你養我大,我陪你老”,挺奢侈的。

就拿我自己舉例,外公去世後,外婆獨居,身體漸漸變差。

雖說大舅一家和外婆住在同一個村子,可年近60的大舅和大舅媽,一個在工地上班,一個操持田地。

小舅前幾年做過心髒手術,小舅媽獨自經營着一家裁縫店。

我爸媽更是四處打零工,一年360天,隻有春節前後那段時間休息。

小輩們就更别提了,天南海北,不是學生,就是打勞工,除了放假,老家難得見到一兩個人影。

最後,外婆也在某個孤獨的日子裡,因為一場感冒,引起了并發症,住進ICU後,再也沒有醒來。

在知乎上看過一個問題:“怎麼看待「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

一個高贊回答很紮心@維羅妮卡:

那你沒去過私立醫院,沒看過那些VIP病房的久病人。這些人有專門的護工照顧,有醫院配給的營養餐,不需要兒女24小時陪着,不需要兒女一邊哄着孩子一邊拿着鏟子炒菜,不需要兒女擠半個小時公共汽車送飯,不需要兒女在髒兮兮的公共衛生間洗衣服,不需要兒女端屎端尿一整晚第二天頂着一雙紅腫的眼睛和黑眼圈上班。這些人的兒女,因為睡眠充足心情愉悅個個臉上洋溢着笑容,親切地問爸今天覺得怎麼樣,媽醫院的飯吃得慣嗎?不行請個保姆專門做飯。恨不得天天陪着,畢竟衛生不用自己收拾,飯不用自己做,自己隻需要坐在真皮沙發上,吹着空調,陪着爹媽聊聊天就可以了。哪怕一天時刻不離,自己也有時間,不用擔心回頭要和老闆點頭哈腰地請假……

誰不想做孝子賢孫?

可生活可曾對我們有過一點點憐憫?

你來看下爺爺嘛,明天爺爺要走了:對着監控呼喚孫女的老人自缢了

04

天倫

說句老實話,如今像趙老爺子這樣的“獨居”老人其實挺多的。

人老了,失無可失,孩子們難以常伴左右,該怎麼辦?

說個身邊人的故事。

76歲的舅婆,大半輩子都沒走出過山村的老太太。

十多年前因為舅公突然病逝,開始了獨居生活。

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都不在身邊,可她該吃吃,該喝喝。

孩子有空,帶她去旅遊,她也從不推脫。

年紀大了,小兒子幫她在村子裡找了個保姆,她也不逞能,該休息就休息。

沒事出去遛遛彎,找老太太老大爺唠唠嗑。

小輩還教會她用手機、電腦上網看電視劇。

想孩子們了,就打打視訊電話。

雖說前兩年,生了場大病,做了回手術,腿腳不利索了,可春節去給她拜年,老人家依舊健談得很。

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我們盼望人生暮年,子孫繞膝,安享天倫之樂。

如果可以,自然很好。

如果很難,舅婆的晚年生活也許也是一種啟示。

希望趙老爺子這樣的悲劇不再出現。

祝福每一位老人,以及終将老去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