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少見靶點,精準突破 —— 2024中國肺癌少見靶點診療的變革力量

作者:醫學界惡性良性腫瘤頻道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多位大咖齊聚上海,共話少見靶點NSCLC診療的變革力量。

2024年5月19日 “少見·由此改變 2024中國肺癌少見靶點精準診療高峰論壇”成功在滬召開。全國肺癌診療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讨了非小細胞肺癌(NSCLC)少見靶點的臨床研究進展和治療政策。此次會議不僅促進了學術思想的碰撞,也為推動肺癌精準治療的進步提供了寶貴的平台。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周彩存教授、上海市胸科醫院韓寶惠教授、吉林省惡性良性腫瘤醫院程穎教授,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金陵醫院宋勇教授、重慶西南醫院周向東教授共同擔任大會主席。會議伊始,周彩存教授表示,對于患者來說,"519"是一個特别的數字,它代表着“我要救”,是醫生和患者的心聲和期待,它提醒我們要關注和關懷這些患者。目前,肺癌治療領域經曆了長足的發展,肺癌少見靶點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使得患者的生存期得到延長,生活品質得到改善。期待在未來我們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就,在更多少見靶點的研究和治療上取得突破。

周彩存教授緻辭

程穎教授表示,NSCLC中少見靶點的研究已成為熱點。随着多種靶向藥物的持續開發,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治療效果。盡管如此,NSCLC少見靶點的治療還面臨許多挑戰,包括靶向藥物的合理組合、療效預測名額的确定、優勢患者群體的精準識别、耐藥機制的深入了解,以及新輔助和輔助療法的價值評估等。期望能夠有更多創新的靶向藥物成功研發并投入市場,提高患者治療的可及性,幫助患者活得更久,活得更好,為實作“健康中國2030”的戰略目标貢獻力量。

少見靶點,精準突破 —— 2024中國肺癌少見靶點診療的變革力量

程穎教授緻辭

宋勇教授提出,盡管肺癌少見靶點在肺癌診療中是一個小的領域,但對中國來說,它所影響的人群是相當大的。我們正處于一個了解并重視肺癌少見靶點的時代,希望制藥企業、科研學者以及廣大醫生給予少見靶點更多的關注。

少見靶點,精準突破 —— 2024中國肺癌少見靶點診療的變革力量

宋勇教授緻辭

周向東教授分享道,今天的讨論焦點是少見靶點,在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上,所謂的少見靶點其實并不少見。關鍵在于我們現在已經有了針對這些靶點的藥物。随着大陸民族制藥企業的發展,尤其是像信達生物這樣的公司,肺癌創新藥物已經展現出卓越的療效。

少見靶點,精準突破 —— 2024中國肺癌少見靶點診療的變革力量

周向東教授緻辭

鐘華教授表示,對于肺癌領域的醫生而言,應當緻力于提供更多的實際幫助和治療,而非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

少見靶點,精準突破 —— 2024中國肺癌少見靶點診療的變革力量

鐘華教授緻辭

少見靶點,精準突破 —— 2024中國肺癌少見靶點診療的變革力量

與會專家共同啟動會議

先見之明,洞見新章:

多角度洞察少見靶點突變NSCLC新進展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熊安穩教授在論壇上詳細介紹了RET融合陽性NSCLC靶向治療的最新進展。熊教授介紹道,在晚期RET融合陽性NSCLC中,原發RET融合的發生率約為1.7%,而繼發RET融合是EGFR TKI治療後最常見的耐藥機制,占EGFR突變患者中的1.6%。目前,RET抑制劑已被确立為此類患者的标準一線治療選擇。LIBRETTO-431研究作為全球首個公布的針對RET融合NSCLC的III期随機對照研究,其結果顯示塞普替尼作為一線治療,能夠顯著延長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mPFS)至24.8個月,相較于對照組的11.2個月,降低了54%的疾病進展或死亡風險,進而鞏固了RET抑制劑在一線治療中的标準地位。熊教授還提到,對于在接受RET抑制劑治療後出現寡進展的患者,繼續使用塞普替尼治療仍然能夠帶來益處。至于RET抑制劑的耐藥機制,目前僅有13%的病例可歸因于RET本身的繼發耐藥,超過40%的病例涉及旁路激活機制,而大多數耐藥機制仍有待進一步闡明。

少見靶點,精準突破 —— 2024中國肺癌少見靶點診療的變革力量

熊安穩教授

河南省惡性良性腫瘤醫院王慧娟教授就NSCLC ROS1陽性的靶向治療最新進展進行了分享。王慧娟教授指出,盡管ROS1融合陽性NSCLC的發生率相對較低,但由于大陸肺癌患者基數龐大,臨床上對有效治療的需求依然巨大。特别是在腦轉移患者群體以及疾病進展後,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目前,多項新藥研究正在TKI初治和經治患者中進行,初步結果顯示了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TRUST-I研究顯示,他雷替尼在TKI初治、經治、腦轉移以及耐藥患者群體中均展現出了優異的臨床緩解效果。作為第二代ROS1抑制劑,他雷替尼在治療ROS1融合陽性NSCLC方面顯示出高緩解率,尤其在腦轉移患者中表現突出,同時帶來了較長的生存期,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中樞神經系統(CNS)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

少見靶點,精準突破 —— 2024中國肺癌少見靶點診療的變革力量

王慧娟教授

江蘇省惡性良性腫瘤醫院史美祺教授分享了關于晚期KRAS G12C突變NSCLC治療的新進展。他表示,KRAS突變在NSCLC中具有種族差異性,西方人群中更為常見。在中國患者中,KRAS G12C突變的發生率約為3%。KRAS突變的NSCLC患者的預後通常較差,中位總生存期約為15個月。對于KRAS G12C突變的晚期NSCLC患者,一線治療主要采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聯合化療,其平均mPFS為5個月,平均總生存期(mOS)為1年。然而,後線治療的選擇相對有限,mOS僅為半年時間。是以,對于KRAS G12C突變的晚期NSCLC患者,臨床上存在較大的未滿足需求。I/II期臨床研究顯示,氟澤雷塞(KRAS G12C抑制劑)治療KRAS G12C突變的晚期NSCLC患者能夠實作快速且持久的緩解,并且整體安全性良好。KRAS G12C抑制劑的出現為這些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為了進一步探索KRAS G12C抑制劑的臨床獲益,目前有多種聯合治療方案正在積極探索中,以期為KRAS G12C突變的晚期NSCLC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療政策。

少見靶點,精準突破 —— 2024中國肺癌少見靶點診療的變革力量

史美祺教授

“先見之明,洞見新章”讨論環節,由周彩存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胸科醫院儲天晴教授、複旦大學附屬惡性良性腫瘤醫院樊旼教授、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唐可京教授圍繞少見突變靶點的診療和目前發展,分别發表了觀點。

儲天晴教授表示,目前肺癌少見靶點的診斷和治療面臨挑戰主要在于樣本的擷取。希望能夠優化檢測平台,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對樣本進行精準檢測。随着藥物選擇性的提高、經驗的積累以及患者治療政策的不斷改進,現有的檢測平台需要适應這些變化。“盡管還有諸如費用等其他問題需要考慮,但我認為檢測平台的優化是目前最為緊迫的需求。”

唐可京教授分享道,在肺癌的診斷中,免疫組化等檢測手段的不足可能限制了對少見靶點的識别。“在NSCLC已知的靶點之外,還有許多少見靶點值得關注。我們在臨床實踐中發現,FGFR融合的肺癌患者在使用佩米替尼後确實有效。這提示未來我們需要對更多潛在靶點進行研究,并積累臨床資料,以便為肺癌患者獲得更多新藥治療适應症。”

樊旼教授表示,在肺癌的少見靶點治療中,盡管目前的藥物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我們仍需尋求更有效的治療方案。包括考慮是否可以采用聯合療法來提高療效,以及如何将目前主要用于後線治療的藥物提前到更前線的治療中。

少見靶點,精準突破 —— 2024中國肺癌少見靶點診療的變革力量
少見靶點,精準突破 —— 2024中國肺癌少見靶點診療的變革力量
少見靶點,精準突破 —— 2024中國肺癌少見靶點診療的變革力量
少見靶點,精準突破 —— 2024中國肺癌少見靶點診療的變革力量

周彩存教授、儲天晴教授、樊旼教授和唐可京教授參與讨論環節(上下滑動)

靶握精準,達澤新生:

少見靶點檢測先行,引領精準醫療新征程

複旦大學附屬惡性良性腫瘤醫院病理科周曉燕教授對RET、MET14号外顯子跳躍突變(MET 14 Skipping)以及KRAS G12C這三個少見靶點進行了詳細分析,指出了目前在臨床診療和檢測中所遇到的問題。她強調,由于NSCLC中的少見靶點種類繁多且發生率較低,是以,在檢測時不推薦進行單基因檢測。相反,應采用多基因平行檢測方法,并了解檢測試劑的覆寫範圍。周教授還提到,建立多平台檢測系統是精準醫療的發展趨勢。随着二代測序(NGS)技術的廣泛應用,需要對各平台的檢測結果進行驗證,以確定結果的準确性。當不同平台的檢測結果出現不一緻時,應及時分析原因,并進行多平台驗證。在優化檢測政策時,應兼顧時效性和靶向基因的數量。在評估患者可供檢測的标本品質及适用的檢測方法後,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就診時間和疾病進展情況。對于初次檢測和複測的患者,應選擇适宜的檢測政策,以便為臨床提供最大程度的幫助。

少見靶點,精準突破 —— 2024中國肺癌少見靶點診療的變革力量

周曉燕教授

“靶握精準,達澤新生”讨論環節由周向東教授主持,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陳餘清教授、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史健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周建娅教授參與了讨論,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陳餘清教授在讨論中強調了檢測在肺癌診斷和治療中的重要性。她提到,擷取靶點的前提條件是取得高品質的标本。特别提到了呼吸内鏡技術,包括普通氣管鏡、熒光氣管鏡以及超聲内鏡導航系統,這些技術能夠幫助我們從肺部小病竈中擷取标本,對精準檢測至關重要。她還指出,如果無法擷取組織标本,胸腔積液或血液也是可行的檢測樣本。檢測方法多樣,為確定檢測的準确性提供了保障。

史健教授在讨論中強調了檢測先行的重要性,盡管基因檢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挑戰。例如,在取材标本時,需要考慮選擇原發病竈還是轉移病竈,以及不同轉移部位的标本。史教授建議,在轉移病竈中,優先選擇肝髒轉移等富含血供的部位,這些部位可能發生更多變異。在管理層面,史教授提到,作為河北省惡性良性腫瘤内科管理中心主任,她正在推動多學科合作,特别是病理與臨床的結合。她提倡建立病理資料庫,以促進不同醫院和專業間的資訊共享和學術研究。

周建娅教授指出,臨床醫生應該更加關注檢測及其診療政策,以提升自身的專業水準。她通過案例來說明這一點:一位耐藥的患者,在肺部病竈再次活檢未發現有意義的靶點後,開始接受化療聯合抗血管生成治療。治療過程中,肺部病竈縮小,但腎上腺病竈增大。患者接受了第二次活檢,免疫組化結果顯示MET強陽性(+++),使用化療聯合MET抑制劑治療後起效。這個案例突出了在特定情況下重複活檢的重要性,以及當PCR或NGS方法未能達到目标時,免疫組化檢測可能帶來的積極結果。

少見靶點,精準突破 —— 2024中國肺癌少見靶點診療的變革力量
少見靶點,精準突破 —— 2024中國肺癌少見靶點診療的變革力量
少見靶點,精準突破 —— 2024中國肺癌少見靶點診療的變革力量
少見靶點,精準突破 —— 2024中國肺癌少見靶點診療的變革力量

周向東教授、陳餘清教授、史健教授和周建娅教授參與讨論環節(上下滑動)

韓寶惠教授在大會總結中指出,經過深入的專題讨論和專家互動,我們對中國肺癌少見靶點的診斷和治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提到,盡管臨床醫生和制藥企業付出了巨大努力,但目前一些政策尚未配套,例如NGS檢測在國内尚未規範化。為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通過行業協會會議和專家解讀來推動相關管理部門。少見靶點雖少見但不罕見,需要我們通過精準診斷來識别,通過精準治療為患者帶來生存獲益。

少見靶點,精準突破 —— 2024中國肺癌少見靶點診療的變革力量

韓教授進行大會總結

精彩資訊等你來

* 此文僅用于向醫學人士提供科學資訊,不代表本平台觀點

少見靶點,精準突破 —— 2024中國肺癌少見靶點診療的變革力量
少見靶點,精準突破 —— 2024中國肺癌少見靶點診療的變革力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