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慶餘年:來看看,二皇子為什麼要坐實範閑的欺君之罪

作者:滾圓的瓜子

#頭條創作挑戰賽#

在《慶餘年》的第二季,就以範閑的假死來開篇,而範閑的死訊傳到京城,報到慶帝的耳中,範閑的假死就變成了真死,不然,範閑就變成了“欺君之罪”。這點我就挺奇怪的,範閑死了又活了,頂多是資訊失誤,或是計謀權變之策,怎麼就是“欺君之罪”了呢?“欺君之罪”這個罪名到底有多厲害?來扒一扒這個“欺君之罪”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這個罪名可讓範閑的衆爹們心急如焚。

慶餘年:來看看,二皇子為什麼要坐實範閑的欺君之罪

“欺君之罪” 這一詞最早出自宋·張閣《蔡京降太子少保緻仕制》:“政事所寄尤嚴,誤國之誅,人臣之奸,莫重欺君之罪。”意思是:作為臣子的,最奸詭的罪名就是欺君。這一詞是首出宋朝,但是這個思想可不是宋時才有的。

在中國的曆史文化裡,皇帝(君主)是至高無上的,是國家的象征,法自君出,對君主的忠誠就等同于對國家的忠誠,那麼欺君就被認為是嚴重的罪行,欺君不僅會被認為是對皇權的挑戰,還意味着是對國家的不忠和背叛,對封建社會的社會秩序也是一種破壞,是以,在古代,欺君會受到流放,死刑等法律的嚴厲制裁外,家族的社會地位不僅會受到影響外,還會受連坐之刑,同時還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

慶餘年:來看看,二皇子為什麼要坐實範閑的欺君之罪

在中國的古代,對君主要絕對的服從,這種服從以社會道德來規範。在《禮記·祭義》和《大戴禮記·曾子大孝》裡都說過:“事君不忠,非孝也。”在這裡,對君主的忠誠被視為一種和孝道一樣的基本的道德要求。而孔子在《論語》中,教導子路說:“勿欺也,而犯之”,意思是說:對君主不要欺騙,但是可以直言進谏。這裡直言進谏是忠,欺騙君主則是不忠。楚國石奢說:“不行君法,非忠也”、西漢陸賈說:“臣不淩君,則陰不侵陽”、楊雄說:“在下,則順而安上” 等,這些都是在中國社會道德價值觀下,強調臣子對君主要忠誠的。這種對君主的忠誠在宋朝和明朝儒生的強調下,最後演變成了君主專制主義的幫兇,變成了愚忠。

慶餘年:來看看,二皇子為什麼要坐實範閑的欺君之罪

在這種道德價值觀的浸潤下,曆史上第一個因為欺君而獲刑的當是出自《韓非子》的和氏璧的故事,楚人和氏得玉璞于楚山,進獻給楚曆王,曆王的玉人不識貨,曆王以為是欺騙他,砍了和氏的左腳,曆王芭比Q後,和氏又進獻玉璞給武王,武王的玉人也不識貨,武王也以為和氏欺騙他,又砍了和氏的右腳,武王芭比Q後,文王上台了(這楚王的基因實在是不咋樣,兩個王都沒有活過殘障人士),和氏想,再砍就沒命了啊,就抱着玉璞在楚山山腳下哭,眼都哭出血來了。文王知道後,就問他:“天下砍腳的人多的是,你怎麼哭成這個樣子?”和氏就說,“我不是哭我的腳,是哭這寶玉被人說是石頭,我這個忠誠的人被人說是騙子。”結果文王讓人把玉璞一切,和氏璧由此而來,和氏為卞和。

慶餘年:來看看,二皇子為什麼要坐實範閑的欺君之罪

和氏璧的故事僅僅出自《韓非子》而沒有其他的旁證,隻能說是故事而已,但是正史上有記載欺君被殺的則是在《史記·封禅書》。漢武帝在位時,幾個方士利用漢武帝希冀鬼神賜福,耽迷長生不老的心理,到漢武帝前,故能玄虛,結果被漢武帝發現是騙局後,被誅殺。被誅殺的有齊人少翁,栾大。要算起來,徐福也是這一流的,但是徐福是跑了,不然等到不能自圓其說時,也會被秦始皇殺掉吧。說到這兒,想到其實史上最有名的欺君,就發生在秦朝。

慶餘年:來看看,二皇子為什麼要坐實範閑的欺君之罪

史上最有名的欺騙君主的,應該是發生在秦二世時的“指鹿為馬”。《史記·秦始皇本記》中載:八月乙亥,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于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以前看這一段時,隻覺得二世蠢,現在看是遍體生寒。是趙高一個人欺君嗎?當集體都欺君的時候,這天下就易主了。這次集體欺君,因為君主的懦弱,獲罪的是忠誠的人。

慶餘年:來看看,二皇子為什麼要坐實範閑的欺君之罪

其實縱觀整個曆史,欺君的人比比皆是,(誰還沒說過違心的話?)比如在李世民在位時,馬周替常何寫文章,被李世民發現,結果是馬周和常何都沒有被治罪,這個是因為李世民的胸懷強大。在唐德宗時期,有一個大臣叫做裴延齡,他在德宗面前基本是滿嘴胡說八道,德宗知道他胡說八道卻不能戳破他,再憋屈也得忍着,因為一戳破就得承認自己不是明君,德宗是一個忍字訣。是以,欺君之罪這詞是初見于宋,但是被定為罪名的應該是在明朝,想想錦衣衛,玩的溜的應該是清朝,想想年羹堯,想想隆科多。說白了,皇帝的心胸是什麼樣的,就會有什麼樣的臣子,想殺你,豈止一個欺君?倒是二皇子想做實範閑死了這一消息,倒是好計謀,隻是沒成功。

慶餘年:來看看,二皇子為什麼要坐實範閑的欺君之罪

哎呀好了,今天就到這兒了,我是滾圓的瓜子,喜歡的話就關注我,歡迎點贊、評論、分享、轉發啊,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