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永遠跪在國殇墓園裡的4名日兵雕像,日方要求拆掉,中國:3個條件

作者:甜途

騰沖,位于雲南邊境的一個縣級城市,如今廣為人知的不僅僅是其著名的火山和溫泉。

然而,這座城市除了引人注目的旅遊景點外,還藏有一個值得全體國人緬懷的英烈陵園——國殇墓園(滇西抗戰紀念館)。

在這裡長眠着數千名為保衛家園而獻身的英靈,他們沉睡在這片土地上,傳達給後人他們未竭的愛國熱情。正如嶽飛墓前的詩句所描繪的:

“幸得青山藏忠骨”。

永遠跪在國殇墓園裡的4名日兵雕像,日方要求拆掉,中國:3個條件

值得關注的是,在國殇墓園的烈士墓前,同樣聳立着四座侵華日軍将領的雕像,呈跪姿,引發了更深層次的思考:

“白鐵雕塑見無辜,飾佞臣罪無疆”。

除了這些下跪的雕像,附近還矗立着一個日本人的墓地——倭冢。

不願承認曆史的日本方面曾在大陸的複雜環境下,極力主張拆除這一遺址。

在回應日本方面的要求時,大陸明确提出了三個條件。令人意外的是,對方一聽到這三個條件,居然選擇了“退堂鼓”。

當時大陸提出了什麼樣的三個條件呢?而國殇墓園為何會豎立四位侵華日軍将領的雕像,這其中又隐藏着怎樣的曆史故事呢?

永遠跪在國殇墓園裡的4名日兵雕像,日方要求拆掉,中國:3個條件

從20世紀末,具體說起一個涉及日本方面提出拆除雕像的事件。

1997年,由于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大陸主要出口城市遭受不同程度的打擊,全國經濟也受到了一些波及。

然而,在一些沿海城市受到打擊的同時,雲南騰沖這個邊陲縣城卻迎來了幾名神秘的日本訪客。

這些西裝革履的人神情嚴肅,似乎有些來頭。他們代表的是日本著名的三菱集團,這是六大日本财團之一,規模最大且持續領先的。

三菱集團旗下擁有超過400家企業,其中8家進入了世界500強,覆寫了幾乎所有行業,顯示了其強大的實力。

永遠跪在國殇墓園裡的4名日兵雕像,日方要求拆掉,中國:3個條件

然而,當時的騰沖縣隻是一個小縣城,面積不到8平方公裡,人口也不過10萬。

是以,當三菱代表團表示他們打算在騰沖投資時,騰沖縣政府震驚了。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連雲南省會昆明都隻有幾家外資公司,而邊陲的騰沖竟然引起了外企的興趣。

騰沖縣政府派代表和三菱團隊進行接觸,并開始商談合作模式。

在商談中,三菱代表直截了當地說:

“我們計劃在騰沖建設一條汽車裝配生産線,并計劃将來投資電機制造等多個産業。”

這一提議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引爆了騰沖縣代表們的心頭。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整個雲南省隻有一家企業擁有汽車生産線,即一汽紅塔雲南汽車制造有限公司。

然而,日方代表的提議中,騰沖這個偏遠之地居然也能擁有一條與國際接軌的三菱汽車生産線,這将成為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

永遠跪在國殇墓園裡的4名日兵雕像,日方要求拆掉,中國:3個條件

然而,日本方面的表态讓騰沖代表感到猶豫。投資通常是追求“雙赢”,而日本方要求在騰沖建廠,顯然需要當地政府提供資金支援。

然而,當時騰沖縣的财政狀況相當困難,代表們在面對建廠計劃時顯得有些遲疑。

或許察覺到這種擔憂,三菱代表再次做出大膽承諾:“我們(三菱)将額外投資,總計将達到十億元。”

這一宏大的承諾令騰沖代表們感到震驚。在當時,騰沖縣許多人的月工資還未達到十元,而三菱卻提出了達到“十億”級别的投資,對于小縣城而言幾乎是天文數字。這也意味着騰沖縣的居民有望擺脫貧困。

然而,三菱代表在宣布投資後立即提出了回報要求,要求簡潔明了:“拆除跪拜的日軍雕像,允許我們搬遷‘倭冢’内的軍人屍骨。”

永遠跪在國殇墓園裡的4名日兵雕像,日方要求拆掉,中國:3個條件

三菱代表提出要求後,隻能等待。他們認為騰沖代表無法拒絕,因為對于小縣城來說,三菱提供的投資幾乎是“無法拒絕”的。

同時,對于三菱集團在邊陲地設廠的計劃,盡管聽起來有些難以置信,但對于三菱集團而言,并非壞事。

因為在騰沖設立三菱工廠不僅能輻射龐大的中國市場,還能通過邊境照顧到剛剛啟用汽車的東南亞市場。

這樣一來,不僅三菱集團獲益,而且他們還能順帶帶走那些日軍的遺體,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然而,他們沒想到的是,騰沖代表聽到這個要求後,直接站起身結束了談判,堅決表示:“即便投資10億,也不能讓你們帶走騰沖的一寸土地!”騰沖代表的堅決回應讓三菱代表目瞪口呆,他們未曾預料到這次談判竟以失敗告終。

永遠跪在國殇墓園裡的4名日兵雕像,日方要求拆掉,中國:3個條件

但實際上,三菱代表忽視了騰沖人心中的一塊創傷——滇緬戰場的慘烈曆史。

滇緬戰争背景:正面對峙、日軍的迂回行動 自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中日戰争全面爆發。

盡管在之前的第一次淞滬抗戰中,日軍輕松獲勝,但到了1937年的第二次淞滬會戰,日軍開始意識到實作“三個月占領中國”的計劃純粹是空想。

在淞滬會戰中,日軍親眼目睹中國軍人的英勇奮戰,特别是那些死守不撤的國軍部隊,讓一度自信滿滿的日本軍人對“速攻戰術”産生了懷疑。

與此同時,在淞滬會戰的掩護下,大陸成功完成了民族工業的大規模轉移,為持久戰打下了基礎。

最終,淞滬會戰造成的巨大傷亡和日軍強烈的攻勢,間接喚起了國人的抵抗情緒,對于一場民族戰争至關重要。

永遠跪在國殇墓園裡的4名日兵雕像,日方要求拆掉,中國:3個條件

這一點在接下來的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中得到了充分展現。中國軍人的意志愈發堅定,人民的決心也愈發堅強。

這使得日軍的進攻速度受到阻礙,甚至在台兒莊戰役和臨沂戰役中,日軍遭受了大面積的傷亡,導緻其戰略方向逐漸趨向保守。

是以,中日戰争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

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大陸在淞滬會戰後已經完成了民族工業的轉移,準備依靠強大的戰略深度展開與日本的持久戰。

相反,日本作為“島國寡民”,根本無法承受長時間的戰争,人口和物資的巨大消耗将直接摧毀這個島國。

是以,日本軍方采取了包抄大陸後方的戰略。

需要注意的是,大陸的大後方是一系列東南亞國家,想要攻下它們對于日本軍隊來說将是一場極大的消耗。

永遠跪在國殇墓園裡的4名日兵雕像,日方要求拆掉,中國:3個條件

然而,好戰的日本軍方在1941年極端瘋狂地發動了太平洋戰争,直接襲擊了珍珠港,完全無視“戰線冗長”和“小國分兵”的問題。

這一行動不僅震驚了中美兩國,甚至讓日本的法西斯盟友德國都深感震撼,希特勒憤怒地批評說:

“日本是掉進陷阱的野豬。”

這句話通俗來說,就是在指責日本是“豬隊友”,暴露了日軍當時戰略的狂妄。

然而,日本軍方卻毫無察覺,繼續執行之前的政策。在偷襲珍珠港的同時,他們還率領軍隊包抄,直接占領了泰國,将戰火引向東南亞戰場。

日軍之是以選擇這樣一個龐大的戰略圈,實際上是為了能夠從東南亞進攻大陸的後方。

他們計劃通過這一行動切斷大陸的補給線,并希望通過南方進攻,形成南北方向的夾擊,以避免陷入長期持久戰的局面。

永遠跪在國殇墓園裡的4名日兵雕像,日方要求拆掉,中國:3個條件

為了保衛擔負補給任務的滇緬公路,防止夾擊形勢的形成,一場鮮為人知的滇緬戰争由此爆發。

滇緬戰争:意義深遠、傷亡慘重 在急速推進的戰略下,日本在幾個月内幾乎征服了整個東南亞地區。

到了1942年,日軍已經逼近緬甸,準備破壞中國後方的滇緬補給線。

然而,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加入了戰争,并在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和美國的牽引下,中英建立了軍事同盟。

此外,盡管緬甸是東南亞國家,但實際上是英國的殖民地。

面對日軍的威脅,英軍感到緊迫,開始在緬甸境内招募兵力,緊急建立了一支英緬聯軍,準備對抗迅猛的日軍。

永遠跪在國殇墓園裡的4名日兵雕像,日方要求拆掉,中國:3個條件

在這種局勢下,大陸作為軍事同盟希望提供援助,計劃向緬甸派遣一支軍隊協助作戰。這不僅有望改變東南亞的戰局,還可以維護物資輸送線的暢通。

然而,英軍似乎對其他軍隊進入他們的殖民地心存猶豫,是以,英緬聯軍拒絕了大陸的出兵援助,決意獨力抵禦日軍。

然而,事實證明,過于自信的英軍和訓練不足的緬軍根本不可能是經驗豐富的日軍的對手。在日軍大舉進攻之際,英緬聯軍遭受全線潰敗,數日内無法堅守,整個防禦線土崩瓦解,緬甸形勢陷入極度危急。

英軍試圖向本土請求支援,但當時歐洲戰場也在激烈進行,駐紮在本土的英軍難以快速趕到戰場,是以面臨着“遠水解不了近渴”的困境。

面臨緬甸失守的威脅,援軍難以及時到達,更别說本土的英軍是否能夠抵擋日軍。

在這緊急關頭,英緬聯軍向大陸正式發出求援,希望中國軍隊能夠進入緬甸協助作戰,共同保衛陣地。

永遠跪在國殇墓園裡的4名日兵雕像,日方要求拆掉,中國:3個條件

于是,中國遠征軍正式踏上赴緬參戰的征途。由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将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編制上由第5、第6、第66軍組成,總人數超過10萬。

該遠征軍首先接到的任務是協防仰光,這是緬甸的戰略要地,也是滇緬公路的關鍵點。一旦仰光失守,整個緬甸地區的意義将喪失。

遠征軍全軍備戰,準備在仰光展開一場必須保衛的戰鬥。

然而,令遠征軍意外的是,英緬聯軍在一系列失利後已經失去了正常的戰鬥精神,而負責守衛仰光的緬甸軍指揮官亞曆山大則是新上任的将領,對該地的防禦情況和部隊部署一無所知。

是以,駐紮在仰光地區的英緬聯軍并沒有展開實質性的抵抗,甚至在遠征軍抵達之前就全線潰敗,日本輕松奪取了戰略要地仰光。

永遠跪在國殇墓園裡的4名日兵雕像,日方要求拆掉,中國:3個條件

在仰光失陷後,英緬聯軍的士氣更加低落。如前所述,仰光是緬甸的戰略核心,一旦失陷,整個緬甸地區将失去意義。

在這危急時刻,英軍決定直接放棄這片殖民地,展開一場前往另一殖民地印度的大撤退。然而,面臨與日軍的對峙,撤退變得極為困難。

貿然後退可能導緻被日軍找到交戰時機,整個聯軍都難以完成大撤退。是以,英緬聯軍尋求中國遠征軍的幫助。

他們請求遠征軍提供掩護,例如由戴安瀾将軍上司的第200師,冒着孤軍深入的危險,接替英緬第一師在要隘同古的防務,而英緬第一師則開始向印度方向撤退。

日本察覺到英緬部隊的後撤,開始向同古大規模推進,與換防的200師正好相遇,同古會戰由此爆發。

永遠跪在國殇墓園裡的4名日兵雕像,日方要求拆掉,中國:3個條件

然而,中日兩軍裝備懸殊,日軍擁有空軍支援和源源不斷的物資供給,而200師隻有步兵。

更為令人揪心的是,日軍兵力是戴部的4倍,這場戰鬥注定慘烈。

盡管戴安瀾将軍憑借陸軍部隊夜以繼日修建工事,布下三道防線,成功阻擋日軍的協同進攻,同古鏖戰了12天,成為日本南線戰場最為艱苦的一戰。

然而,中國遠征軍守住了戰線,但兩翼的英軍卻節節敗退,為了撤退甚至讓出了200師的左翼。這導緻承擔防禦任務的200師被完全包圍。

面對這場激烈的戰鬥,戴安瀾将軍下達了一道死指令:“通知全軍,如果我死了,副師長代之,副師長犧牲,參謀長代之......以此類推,各級皆然。”

除此之外,戴安瀾還囑咐全軍将士:“讓所有将士都寫好遺書”,準備與同古城共存亡。這些悲壯的指令讓戰士們明白,戴安瀾将軍作為指揮官,會與大家共同度過艱難時刻。

永遠跪在國殇墓園裡的4名日兵雕像,日方要求拆掉,中國:3個條件

是以,200師在同古的戰場上展現了非凡的意志,整個戰場上時常可見中國遠征軍士兵拉響手榴彈,勇往直前,沖向敵軍人群的壯烈場面。

根據戰後的官方統計,在同古會戰中,戴部上下成功打退了日軍20多次的沖鋒,殲敵5000餘人。

然而,援軍一直未能及時趕到,日軍完成了包圍,滇緬公路徹底失陷,也就意味着駐紮在同古的存在失去了意義。

這對戴安瀾将軍來說是極為痛苦的。為了儲存遠征軍的實力,他在堅持了12天的死守後,下令通知200師的各部隊分散突圍。

然而,日軍早已完成合圍,200師的突圍之路異常困難。

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區,數千名中國遠征軍冒着日軍密集的火網,挺刺刀奮勇沖鋒。

在這場激戰中,200師遭受了沉重的傷亡。更令人遺憾的是,在指揮突圍戰鬥的戴安瀾将軍在激戰中中彈,身負重傷。

永遠跪在國殇墓園裡的4名日兵雕像,日方要求拆掉,中國:3個條件

200師的餘下士兵輪流用擔架擡着戴安瀾将軍,與日軍周旋,艱難地穿越高山峽谷和原始密林。

直至26日下午5時,當200師行至緬甸北部茅邦村時,戴安瀾将軍已經精疲力竭,昏迷多次,最終因傷勢嚴重不治而去世,享年38歲。而這個地點距離祖國國境隻有三四十裡。

将軍去世後,他留下了一封給妻子王荷馨的遺書:“現孤軍奮鬥,決心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

戴安瀾将軍的英勇奮鬥和衛國情懷,展現出一種不屈的精神,喚醒了無數遠征軍人的鬥志。

失去了200師的防禦後,同古完全落入日軍之手,他們切斷了滇緬公路,并火速占領了騰沖城。

英雄騰沖:失而複得、生死攻堅 随着日軍占領騰沖,大量騰沖百姓不幸葬身于日軍屠殺,而那些僥幸幸存的百姓們則過上了苦不堪言的生活。

永遠跪在國殇墓園裡的4名日兵雕像,日方要求拆掉,中國:3個條件

随着時間的推移,騰沖城内的日軍逐漸聚集,他們充分利用城内地形修築了許多工事和掩體,試圖将騰沖城建設成進攻中國的“橋頭堡”。

面對日軍的企圖,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緊急行動,毅然展開了滇西的國土收複戰。

1944年5月11日,第二十集團軍轄下的第53軍和第54軍在夜間強渡怒江,成功在河的對岸完成了集結,并立即實施了騰沖反攻戰。

由于騰沖與高黎貢山互相依存,攻占騰沖城必須先奪取高黎貢山,是以第二十集團軍首先對高黎貢山展開了強烈的攻勢。

這輪猛烈的進攻使得防守的日軍第56師團主力潰不成軍。

然而,日軍明白高黎貢山的戰略重要性,在兩個主力聯隊潰敗後,迅速增兵五個聯隊,試圖徹底保衛高黎貢山。

面對家國民族大義,第二十集團軍的将士毫不畏死,在槍林彈雨中進行了多次進攻。在鏖戰了31天後,防守的日軍死傷過半,全線潰逃,撤向騰沖城。

永遠跪在國殇墓園裡的4名日兵雕像,日方要求拆掉,中國:3個條件

第二十集團軍奪取高黎貢山後,迅速分兵兩個方向,開始對騰沖城進行合圍。

逃回騰沖城的日軍經過日軍148聯隊長藏重康美大佐的重新組織,形成一個混編聯隊,準備堅守騰沖城和來鳳山。

經過對日軍防禦工事的偵查,第二十集團軍發現日軍在來鳳山上建造了大量防禦工事。考慮到騰沖城有城牆保護,貿然進攻騰沖将導緻巨大傷亡。

是以,遠征軍決定先攻陷來鳳山,然後再合力圍攻騰沖城。

1944年7月26日,在空軍的掩護下,第二十集團軍對來鳳山的日軍堡壘發動總攻。

盡管來鳳山的工事堅固,但守軍無法增援騰沖城。在第二十集團軍将士奮勇攻擊下,來鳳山的守軍堅持了僅僅三天,便被全殲。随後,全軍集結于騰沖城下。

在短暫的修整和偵查後,于同年8月2日,全軍從四個方向對騰沖城發動了進攻。

永遠跪在國殇墓園裡的4名日兵雕像,日方要求拆掉,中國:3個條件

在日軍強大的防守火力下,第二十集團軍隸屬的53軍348團,在空軍的掩護下,成功占領了騰沖城牆東南處的缺口。348團不僅頂住了日軍多次的反撲,還通過工兵将城牆缺口進一步擴大。失去東南防禦點後,騰沖城西南城牆也被攻破,兩個師的兵力迅速湧入城中,對城牆上的火力點展開清掃。

在經曆了12天的激戰後,日軍完全失去了騰沖外圍城牆的防守力量。第二十集團軍大規模進入城中,與城内的日軍展開了殘酷的巷戰。由于日軍利用民居建設了多個防禦堡壘,這場巷戰異常慘烈,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在後來的會戰報告中,第二十集團軍描述了這場巷戰:

“攻城戰役,尺寸必争,處處激戰,我敵肉搏,山川震眩,聲動江河,勢如雷電,屍填街巷,血滿城垣。”

由此可見,這場戰鬥的損失極為慘烈,甚至不得不調動原本負責外圍警戒的130師參與攻堅。

永遠跪在國殇墓園裡的4名日兵雕像,日方要求拆掉,中國:3個條件

這場激戰持續了整整42天,最終以日軍的失敗而結束,騰沖城也獲得了解放。

為了紀念在此戰中犧牲的英烈,1944年,騰沖建起了一座烈士陵園,名為“國殇墓園”,旨在警示後人,真實展現了當年一戰的殘酷。此外,正如前文所述,烈士墓前還設有4名日本軍官雕像,由藏重康美率領,而參戰死亡的日軍屍體則被集中在一旁的“倭冢”中。

永遠跪在國殇墓園裡的4名日兵雕像,日方要求拆掉,中國:3個條件

面對日方的多次交涉,要求大陸撤除不利于日本形象的因素。大陸直截了當地提出了三個條件:

1、将日本境内的“靖國神社”拆除,并停止一切供奉行為。

2、根據曆史事實修訂日本的教科書。

3、向騰沖的烈士以及曾受到日軍侵害的所有中國人道歉。

大陸明确表示,隻要日本方面履行以上三點,大陸将會撤除相應的受罰雕像。然而,由于日本方一直未敢正視曆史,這些倭寇的屍骨注定将在中國大地上為護國英烈長時間跪伏,象征着島國人對曆史的回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