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粟裕評價諸葛亮:不會打仗,也算不上軍事家

作者:甜途

粟裕是解放軍中備受推崇的“戰神”,在多次戰争中赢得了卓越的戰績,其中包括他親自指揮的孟良崮戰役,成功全殲國軍王牌美械整編74師,扭轉了整個解放戰争的格局。

從小喜愛閱讀《三國演義》的粟裕對其中的人物産生了濃厚興趣。然而,對諸葛亮的評價并不崇高。在一次作戰會議上,一位指揮員問他,“諸葛亮是不是軍事家?”粟裕直截了當地回答說,不是。他認為諸葛亮“不懂得打仗”,無法算得上是軍事家。

作為共和國最高将領之一的粟裕,他對古代備受尊敬的諸葛亮為何如此輕視呢?

粟裕評價諸葛亮:不會打仗,也算不上軍事家

受人矚目的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是蜀漢時期的相國,被贊譽為“卧龍”,被認為是能夠“穩住天下”的重臣。諸葛亮最引人矚目的成就之一是在劉備的帶領下,從一無所有的狀态逆襲,最終鞏固了蜀漢的地盤,成為“三分天下”的勢力之一。

他具有卓越的全局觀,在隐居時已經對天下局勢有清晰的認識。當劉備向他請教時,他以《隆中對》回答,提出了占據益州、保衛荊州、與孫權合作、向北進攻中原的政策,這與後來的曆史發展幾乎一緻,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遠見。

在國家治理方面,《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高度評價諸葛亮,認為他“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在他的上司下,整個蜀國的土地得到充分開發,倉庫充盈,軍事裝備精良,積存豐富,政務運作井然有序,人民安居樂業。

此外,諸葛亮本人的個人魅力也是不可忽視的。不僅是蜀國人民對他推崇備至,就連統一天下的司馬氏也非常尊重這位昔日的“對手”。即使他已故多年,仍然被追封為武興王。随着時間的推移,諸葛亮在曆朝曆代中的地位逐漸攀升,在各地的武廟中一直穩坐“十哲”之一的位置。明太祖建立曆代帝王廟時,諸葛亮成為為數不多的受到祭祀的名臣之一。在曆代賢臣良将中,諸葛亮的聲望一直保持較高水準。

粟裕評價諸葛亮:不會打仗,也算不上軍事家

諸葛亮的戰績雖然令人敬佩,但他的軍事生涯相對缺乏大型決戰的經曆。《三國演義》中描繪的“赤壁之戰”中,諸葛亮參與了“草船借箭”和“巧借東風”等戰術,然而這些在曆史中并未發生,而是羅貫中根據民間傳說進行的附會演義。

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的主要貢獻在于促成了孫劉聯盟,而實際的戰鬥過程與他并無太大關系。他的軍事成就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是率領張飛與趙雲攻克劉璋的巴郡、廣漢、蜀郡,用兩年時間連克四十一城,為劉備的建國打下堅實基礎。

其次是守土擴疆,收複南中五郡,降伏孟獲,奪得五十一座城池,穩定了蜀國周邊環境,積累了中原争霸的資本。

最後是北上伐魏,進行了五次,一直推進到陳倉,但未能再取得更多進展。魏将司馬懿采取避戰不出的政策,拖垮了遠道而來的蜀軍,最終諸葛亮也在最後一次征伐中逝世,結束了他傳奇一生。

粟裕評價諸葛亮:不會打仗,也算不上軍事家

《三國演義》中塑造的諸葛亮是善用奇謀的軍事天才,羽扇綸巾、談笑風生,實際上與其形象相反,他更傾向于穩健的政策。盡管後期伐魏采取了弱攻強的戰術,但每次出兵都經曆了長時間的準備,動員了龐大的兵馬,與司馬懿的軍隊并無明顯劣勢。

與“空城計”等軍事冒險相反,諸葛亮更趨向于保守。當時的蜀國大将魏延提出的“子午奇謀”計劃,即通過一條子午小道奇襲關中,未得到諸葛亮的認同,因為他認為這樣的計劃太過冒險。粟裕對此進行了批評,認為在魏強蜀弱的形勢下,諸葛亮應該采取更出人意料的戰略,而不是在正面相持中緩慢推進。

粟裕評價諸葛亮:不會打仗,也算不上軍事家

粟裕以弱勝強的戰術才能在近乎不可能的情況中取得成功。當第五次反圍剿即将失敗時,中央蘇區派遣僅有6000人的紅七軍團北上,開辟新的戰場,充當炮灰以吸引敵火。這支紅軍裝備簡陋,大多使用冷兵器,在遭遇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隊時,很快潰敗,粟裕隻帶着500人逃入深山老林。

憑借這500人的骨幹力量,粟裕在農村發動“打土豪、分田地”運動,建立了革命根據地,壯大了自己的力量。在抗日戰争中,粟裕成為新四軍第一師師長,他的戰術水準和戰鬥意志得到進一步提升,取得了顯著的戰果。

在解放戰争時,粟裕的戰略成熟,成功抵擋了國民黨向華東解放區的進攻,赢得了蘇中戰役的七戰七捷,參與了宿北、魯南、萊蕪、泰蒙、孟良崮等地的決戰,殲滅了大量國民黨軍隊。他還指揮了開封、淮海、上海等戰役,展現了戰争史上的經典決戰。

粟裕評價諸葛亮:不會打仗,也算不上軍事家

粟裕上司的戰鬥多次展現“以少勝多”的戰術。在蘇中戰役中,以3萬對陣敵人12萬;豫東戰役中,以20萬對陣敵人25萬;淮海戰役中,以60萬對陣敵人80萬。在兵力劣勢下,粟裕巧妙運用戰略戰術,集中優勢兵力圍點打援,取得了多次勝利。

與諸葛亮穩健戰術不同,華東野戰軍采取了創新的戰術方法。在面對國民黨軍隊裝備先進的情況下,解放軍隻有通過合适的戰術才能扭轉劣勢。他們創新了穿插迂回戰術,以快速穿插插入敵後,分割圍殲敵軍。另外,解放軍通過集中優勢兵力,實施大規模包圍作戰,有效殲滅了國民黨軍隊的有生力量。這些戰術的創新使得解放軍在劣勢情況下仍能取得勝利,北韓戰争中,人民志願軍延續了這一優良傳統,對美軍造成了不小的殺傷,重新塑造了中國陸軍的實力形象。

粟裕評價諸葛亮:不會打仗,也算不上軍事家

諸葛亮在軍事理論方面的成就相較于戰場上的表現更為卓越。他的軍事思想展現在《三國志》的《兵要》、《軍令》等篇章中,其中包含“兵要十則”和“軍令十五條”等重要理念,為後人研究軍事思想提供了重要資料。

強調軍隊的“教化”,諸葛亮主張用“忠、義、禮、智、信”來“武裝”将士的頭腦,強調賞罰分明、紀律嚴明。他對自己也有嚴格要求,例如在第一次北伐失敗後,他主動上疏自貶三級,展現了對“紀律”的苛刻态度。在戰法方面,他提出了全面的理論,包括洞察敵人動向、熟悉地形、主動化被動、精确掌握部隊進退時機等。

粟裕評價諸葛亮:不會打仗,也算不上軍事家

此外,諸葛亮還在陣法上創制了“八陣圖”,并研發了“諸葛連弩”等武器裝備,這些貢獻受到後人的推崇,甚至被唐代大詩人杜甫贊美。

對比之下,粟裕則更像一個社會創業者,通過在戰争中摸爬滾打,體驗了各種人生百态。在粟裕的戰争生涯中,勝利是唯一的選項,而他為了勝利采用了各種手段,遵循着殘酷的“叢林法則”。

諸葛亮眼中的“勝利”主要展現在完成“先帝遺志”,北上伐魏、統一中原,進而光複大漢的聲威。然而,他的雄心并未得到蜀國朝野的廣泛支援,死後,“主和”的聲音占據主流。

粟裕評價諸葛亮:不會打仗,也算不上軍事家

粟裕和諸葛亮的比較實際上是在不同的賽道上。将粟裕置身蜀國,解決後主、籠絡群臣,調和各種沖突,讓國家齊心協力,存在許多不确定性。同樣,讓諸葛亮參與兵力懸殊的遊擊戰,也會面臨不同的結局。

曆史已經過去,評價留給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