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和叛逆孩子鬥智鬥勇6年,雞飛狗跳的母子終于變成無話不談的朋友

我和孩子眼下的關系不是一般好,而是非常非常好。

孩子雖然很聽我話,但他并不是媽寶,隻是耐心能聽進去我所說的話,然後再加上自己的思考,我們交換一下意見,融合一下彼此的想法,最終達成一緻。

這樣商量式的溝通,讓我和孩子無話不談。他知道即便他說錯了我也不會抓着不放,我值得他信任,而且能了解和包容他全部的想法,哪怕錯的,我也可以做到耐心傾聽和閉嘴不做評判。

這些共情力和同理心,并不是我一開始就有了,而是經曆了長達7年的修煉。

和叛逆孩子鬥智鬥勇6年,雞飛狗跳的母子終于變成無話不談的朋友

就像今天看到一個視訊一樣,有三隻小狗在過水溝,有一隻體格大,體力好的大黑狗蹭蹭蹭就輕而易舉過去了,還有一隻白狗從台階上奔跑着通過,而隻有那一隻體格弱小又沒什麼智力的小黑狗,靠着堅持一步步往前慢慢跨越。

而我就像那隻“小黑狗”一樣,吃了很多苦,流了很多淚,遭遇了很多親子沖突,才一步步“上岸”,有了現如今的母慈子孝。

7年前,我和孩子的關系不是一般的差,在他11歲以後基本都不理我,一開口就是惡狠狠的嘲諷和尖酸刻薄,說了一些很多傷害我的話,比如:我怎麼會有你這樣的廢物媽?你怎麼不去死呢?

當然,孩子之是以說這樣的話,大機率是受我的影響,我肯定也說過此類的話,是以他才會有樣學樣,有話學話。

不過,當時我從來沒有意識過自己說話有問題,自己教育方式有問題,也從來沒刻意壓制過自己的脾氣,想發就發,想打孩子就打,先解氣了再說。

是以,那幾年孩子就跟我吵,跟我對着打,再後來就不願意理我了,一見我就瞪着眼,一天到晚都沒有一句好話。

基本是我讓孩子往東,他一定要往西,半句都不會聽我的。

讓我改變的一個契機是有一年暑假,整整兩個月孩子都沒下樓,一天到晚瘋狂的看電視,每天吃飯都很少,馬上該上國中的孩子隻有不到70斤,身高隻有140左右。

又瘦又小,又倔又刺,真的是半點都管不住,當時真的很絕望啊。一個原本聰明伶俐的孩子,怎麼會變得兩眼無光,對什麼都提不起精神,那麼恨我呢?

在我最絕望的時候,心理學拯救了我,我記得讀的第一本書是武志紅的《為何愛會傷人》和《為何家會傷人》。

和叛逆孩子鬥智鬥勇6年,雞飛狗跳的母子終于變成無話不談的朋友

讀完之後若有所思,似乎是自己先做得不對,才會讓孩子跟着受影響。貌似是我把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影響,又無意識傳遞給了孩子。

懵懂之中,我開始覺醒,是自己的問題才讓孩子變得固執和膽小,叛逆和極端。

從此以後,我就踏上了心理學學習之路,這一學習就是6年。毫不誇張的說,關于心理學這塊的書我讀了不止幾百本,國内的、國外的,生活化的心理學和理論性的心理學。

有些書讀過就忘了,有些書寫在了書評裡,有些書讀了之後就拿來踐行,有時也會犯錯,有時也會用力過猛,有時也會踐行翻車。像極了那隻跋山涉水,狼狽不堪的小黑狗。

我這個人呐,沒有聰明的腦袋,也沒有超人的智慧,但我做什麼事都很努力,很有韌性,能堅持到底。

但凡我想做的事,我認準的事,就一定不會中途放棄。哪怕是間歇性的努力,也會一點點把它啃完。

憑着這股“不蒸饅頭争口氣”的沖勁,我讀書,我學習,我寫作。這還不算,教是最好的學習,我一邊自己讀,然後帶粉絲共讀,一邊自己寫作,一邊教寫作私教課。

17年我自己開始讀書,19年正式開始寫随筆和書評,堅持了10個月日更後,我拿到了兩個平台的簽約,實作了兼職收入比工作收入還高一點。

最重要的是,我跟孩子的親子關系緩和了很多,他不再對我扔東西砸我,也不再一張嘴就開始怼人,慢慢對我說話有點客氣了。

和叛逆孩子鬥智鬥勇6年,雞飛狗跳的母子終于變成無話不談的朋友

這也讓我嘗到讀書和寫作帶來的“甜頭”,是真的可以讓一個人的思想改變,而思想會直接促成行為的改變。

為了有更好的發展,也為讓自己成長更快,從2020年我就開始将讀寫結合到一起,将輸入和輸出,以及教别人讀寫作為一個完整的閉環。

在帶别人讀書和教别人寫作時,我的察覺能力和表達能力以及複盤反思能力越來越強,似乎能更好了解我和孩子的關系,也能洞見自己更多缺點。

再加上前兩年我讀書後态度的改變,陪讀三年的國中的辛苦付出,孩子慢慢重新接納了我,對我很是溫和,開始跟我談笑風生,分享學習和學校的生活。

尤其是高中下學期,因為孩子經曆了上學期的孤立無援和内心的苦悶,下學期我及時伸出援手,幫助孩子共同面對困難,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我們的母子關系更進一步。

我說的每一句話,他都會很認真的考慮,而他說的每一句話,我都聽在心裡,努力助推他實作。

和叛逆孩子鬥智鬥勇6年,雞飛狗跳的母子終于變成無話不談的朋友

但現在,我早就放棄了單方面督促的方式,而是換成“我想孩子更好時,我一定要讓自己先更好”的宗旨。

但凡孩子有問題,有情緒,我一定會先檢討自己的教育缺失,一定會想盡辦法去學習,去提升自己的段位和格局,來幫助孩子梳理問題,提供一些思路。

現在的我,不會對孩子指手畫腳,隻會跟他商量如何才能做得更好?至于過程全給孩子自己去把握。

我不再是一個“包辦型”媽媽,也不再是一個“放手型”媽媽,而是因需而幫,需要我時我會第一時間沖鋒陷陣,不需要時咱就好好學習,提升自己的能量和知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