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倒伏小麥促恢複減損失技術意見

作者:種子天下
倒伏小麥促恢複減損失技術意見
倒伏小麥促恢複減損失技術意見

農諺講,小滿小滿,籽粒漸滿。“小滿”将至,黃淮海主産區冬小麥大多處于灌漿期至成熟期,是産量形成的關鍵時期。

目前,小麥苗情普遍較好,穗數充足,奠定了豐産豐收的基礎。但由于今年小麥群體普遍較大,部分地區春季施肥偏早,加之降水充足,小麥基部節間過長,根系偏少、下紮較淺,又遇上近期大風天氣,部分麥田出現倒伏。小麥倒伏後,功能葉互相重疊,光合積累減少,一般減産10%~30%,且倒伏時期越早,對産量的影響越大。各地要積極科學應對,促進倒伏小麥恢複生長,減輕産量損失,做好适時收獲,全力奪取夏糧豐收。

水分調控防倒伏

小麥後期如土壤墒情适宜不必澆水,墒情較差适時澆水,但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切勿在風雨天氣前澆水,以防倒伏。南方麥區要積極應對連陰雨天氣帶來的不利影響,及時疏通田内外溝系,確定田間無積水、田面濕度降低,保護小麥根系,增強抗倒能力。

及時補救促恢複

發生根倒的小麥,主要是土壤耕層淺薄、播種太淺、露根麥,或由于根系發育不良、紮根不深,次生根少而細小等因素造成的,要以防治病害、促恢複生長為重點,可适當噴施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和磷酸二氫鉀“三劑一肥”,確定倒伏小麥的營養供應,盡量降低損失。這樣的小麥通常能夠依靠自身恢複直立,切忌人工扶麥和捆麥,以免破壞攪亂其“倒向”,使小麥莖稈折斷,加速衰亡。發生莖倒的小麥,主要是氮肥施用過多、追肥時期不當、群體過大通風透光條件差等,導緻基部節間伸長過快造成的;這樣的麥田要組織機械或人工及時搶收,減輕災害損失。

适時收獲減損失

小麥蠟熟末期到完熟期,根據天氣狀況及時開展機收作業,確定顆粒歸倉。收獲倒伏小麥時,應适當增加風量,調好風向和孔篩開度,避免糠中裹糧。對于倒伏嚴重地塊,做好機具改裝,通過加裝扶稈裝置、降低割茬高度等措施,減少機收損失。及時攤曬、烘幹,防止小麥發生穗發芽或黴變。

倒伏小麥促恢複減損失技術意見

轉載請按以下格式注明:

文章來源: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本期編輯:翟怡婷 魏嵘

本期稽核:王梅紅

本期監制:蔣善軍

關注種子天下 坐享種業咨詢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或全部文字及圖檔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以作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