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鐵齒銅牙紀曉岚》,讓紀昀這個形象躍然于大衆視野。
紀昀,字曉岚,是清朝時期鼎鼎有名的大學士,劇中角色由張國立扮演。
當年,《鐵齒銅牙紀曉岚》這部電視劇火遍大江南北,紀曉岚伶牙俐齒、儀表堂堂的形象可謂深入人心。
這位大才子也給我們帶來許多歡樂,他聰明而不失幽默,經常出口成章,對聯也對得精巧。
而曆史上真正的紀曉岚,雖然和電視劇的角色有些出入,但确實巧舌如簧,尤其對得一手好對子。
據說,乾隆皇帝曾連續四個對子為難紀曉岚,但都沒有把他難住。
最出名的就是乾隆與他的四連對。
有一次,乾隆外出遊玩時興緻上來,指着桌子上的餐食,突然出了個上聯:“兩碟豆。”
一旁的紀曉岚不緊不慢,“一瓯油。”
乾隆見紀曉岚輕輕松松就對出來了,趕緊改口又說:“桌上兩碟豆。”
紀曉岚也跟着改口道:“櫥下一瓯油。”
乾隆不甘心,指着窗外擺手說:“你聽好,朕說的是‘兩蝶鬥’。”
紀曉岚也不慌,微微一笑說,“萬歲,臣對的是‘一鷗遊’。”
乾隆再次改口:“林間兩蝶鬥。”
而紀曉岚卻不慌不忙又對道:“水上一鷗遊。”
四個回合,把紀曉岚随機應變、幽默風趣的特點完全展露出來,乾隆也不得不誇贊他的文采。
紀曉岚的名聲由此被傳揚了出去,人人都知道紀曉岚聰慧伶俐,擅長做對子。
不少人專門挑些極難的、刁鑽的上聯來為難紀曉岚,其中有一副最巧妙最惹人驚歎:
一位知縣,就曾當着乾隆皇帝對紀曉岚提出了一上聯:
“鼠無大小皆稱老。”
而紀曉岚機智應對,給出的答案十分精妙,三言兩語成就了一番千古絕對。
這件事發生在紀曉岚陪同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訪時。
乾隆喜歡微服私訪,在曆史上是出了名的,有許多著名的案例。
其中一些還被記錄在《乾隆下江南》和《乾隆遊江南》等文獻中。
這當然不是為了離宮找樂子,而是一種了解民情、檢查地方政績、以及防止官員A錢腐化而采取的手段。
他經常穿越江南地區,深入農村和城市,與普通人交流,了解他們的困苦和需求。
不過既然是皇帝出行,那必然就有講究。
不可能随随便便就讓皇帝一個人在民間到處轉悠,身邊跟着的人,那都是要精挑細選過的。
在經常服侍乾隆左右的近臣中,紀曉岚是其中很得寵的一位。
他學識豐富,反應迅速,說話又風趣幽默,特别會為人處世,很對乾隆的胃口。
據傳,乾隆年間一次元宵節,宮中設宴歡慶。
喜好文墨的乾隆皇帝特命翰林院大臣們各寫一副燈謎,作為元宵節的項目之一。
翰林院大臣們自然拿出看家本事,然而乾隆皇帝也是個才情斐然的人,輕松猜出大臣們提供的燈謎。
一直當他看見紀曉岚獻上來的燈謎時,一時卻卡在當地。
這幅燈謎是一副對聯,對仗工整,上下對聯銜接巧妙,十分有趣。
上聯為:“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獸”。
下聯為:“詩也有,詞也有,論語上也有;對東西南北模糊,雖是短品,也是妙文”。
底下小字标注,上下聯各自猜一字。
乾隆駐足細看,暗贊這幅對聯實在不錯,但他苦思良久,都想不出這到底是個什麼謎底。
于是先揚聲問,這是哪位愛卿的字謎?
紀曉岚應聲跪拜行禮,稱是自己所做,學識粗陋,隻博皇帝一笑罷了。
乾隆皇帝見他知情識趣,文采斐然,不僅對他來了興緻,問他的字謎究竟何意?
紀曉岚便解釋道,上聯中“黑白紅黃全不是”,便是一個“青”字;
“和狐狼貓狗仿佛”中有含着一個“犭”字‘’;
二者合而為一,便是‘猜’字。”
下聯中“詩詞論語都有“,那就是“言”;
“東西南北全都模糊“,便是“迷“,結合在一起,便是‘謎’字。”
衆人這才恍然大悟,乾隆皇帝也忍不住連聲叫好,感歎紀曉岚竟有如此學識,一副對聯妙趣橫生。
别人的燈謎底,都是一些詩詞俗語。
紀曉岚卻另辟蹊徑,将謎底設定為“猜謎”,可見他不僅精通讀書,也是個诙諧幽默的人。
這樁露臉的事過去,乾隆皇帝開始留心紀曉岚。
他發現紀曉岚除了文采斐然外,在為人處世上也很有一套,逐漸重用他,後來微服私訪的時候也把他帶在身邊。
在影視劇裡,紀曉岚和乾隆皇帝的關系也是十分親密,聊天鬥嘴都來得,身份地位甚至可以與和珅分庭抗禮。
不過影視畢竟不是真實的曆史,皇帝天威不是一般臣子挑釁起的。
據《清史稿》記載,乾隆曾這樣對紀曉岚說:
“朕以你文學優長,故使領四庫書,實不過以倡優蓄之,爾何妄談國事!”
這裡乾隆說的“倡優”,就是古代供人們娛樂的音舞雜耍的藝人。
以“倡優”比喻紀曉岚,可見在乾隆心裡,紀曉岚不過是解悶逗趣的文人。
平時做對子調節心情可以,但談論國事,絕不允許。
紀曉岚本人也知道,伴君如伴虎,逗趣說話是不假,但也要有分寸,懂退讓。
不然哪天真把皇帝氣上火,自己鬧個人頭落地的後果,就壞事了。
是以他平時一直也很謹慎,每當乾隆想要故意為難紀曉岚時,紀曉岚都會運用他的聰明才智,即做了對子又哄得皇上開心。
其中他為乾隆慶生的對聯非常出名;
二萬裡山河,伊古以來,未聞一朝一統二萬裡。
五十年聖壽,自今而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在乾隆微服私訪的過程中,紀曉岚也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可以說為皇帝提供了智慧和娛樂,也是以在朝廷中地位更加穩固。
乾隆一路上有人接待,體察民情的同時不忘吃喝玩樂,連帶着衆人一起逍遙自在。
紀曉岚跟着乾隆下江南,一面考察當地的百姓生活,一面感受着江南風情。
不過有一事讓紀曉岚卻很頭疼,那就是每到一處地方,都有人找他做對子。
一位江南知縣得知紀曉岚和乾隆即将來到江南,便想親自與他切磋一下。
熱情接待衆人後,當晚宴席, 知縣便對紀曉岚說:“久聞紀大人才高八鬥,今個兒下官也想與紀大人過兩招。”
紀曉岚當即對這位知縣回了個禮數,客氣道,“知縣大人請講。”
乾隆皇帝有心看紀曉岚吃癟,在旁津津有味看戲,并不出言打斷。
知縣揚身說出自己冥思苦想的上聯:“我這上聯是‘鼠無大小皆稱老’。請紀大人對出下聯。”
紀曉岚眼珠一轉,心底就有了答案,但遲遲不肯開口。
衆人都以為他是黔驢技窮,都想看他笑話,知縣也連連催他趕緊應對。
隻見紀曉岚微微施禮,故意賣關子道:
“知縣大人的上聯真是過于巧妙,難怪您想不出下聯與之相對。但要我說啊,這下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大人您怎麼沒看見呢?”
在場人都以為他是在找借口,出上聯的知縣更是不耐煩,覺得他是裝腔作勢。
還是乾隆催促道,有了下聯就快說出來,何必取笑對方呢?
紀曉岚這才不緊不慢,指着架上的鹦鹉開口了:
“我這下聯就是,‘鹦有雌雄都叫哥’。”
衆人順着紀曉岚的手指看過去,瞬間了悟,不少人拍手稱贊,知縣臉上也浮現出震驚又佩服的神情。
乾隆皇帝在旁撫掌而笑,問紀曉岚是如何對出來這下聯?
紀曉岚便解釋道,鹦鹉也被喚作鹦哥,但是這個“哥”字,就和老鼠的“老”字一樣,沒有任何具體含義;無論是雌是雄,都得叫“哥”。
這“雌雄”和“哥”字,與上聯中“大小”和“老”對應,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聯一處,在場人無不叫好喝彩,知縣也心服口服,俯身恭敬地對紀曉岚施禮,恭維紀曉岚的絕世才學。
紀曉岚在這突如其來的挑戰面前,表現得堅定自若。
縱使面對知府大人所設的難題,他臨場的發揮也成為了千古絕對的經典。
雖然曆史上真實的紀曉岚沒有電視劇裡那樣風度翩翩,還能憑着嘴皮功夫能同和珅抗衡,可他确實才華橫溢,飽讀詩書。
紀曉岚出生于1724年,即雍正二年,根據史料記載,紀曉岚的家族乃是當地聲名遠揚的大戶人家。
從紀曉岚往上數七代,紀家人俱是讀書不辍的文人墨客,紀曉岚的高祖、曾祖父、祖父,全都有功名傍身,而後入朝為官。
紀曉岚的父親紀容舒,在康熙年間擔任戶部官職,後又到刑部發展。
紀容舒為官清廉剛正,從不苛待下人,很受百姓的擁護和愛戴,在朝中頗有美名。
也正是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長大,才使得紀曉岚能有今後的成就。
他四歲開始啟蒙念書,六歲參加“童子試”,十一歲跟着父親來到京城,懂得了很多為官做人的道理。
乾隆十九年,紀曉岚一舉高中進士,成績為二甲第四,直接進入翰林院,開始他的官場生涯。
憑着出色的文采和為人處世的能力,他的官職越升越高,一路成為乾隆身邊的重臣。
雖然後來飽經官場起伏,但靠着聰慧心智與過人能力,紀曉岚都能化險為夷。
作為三朝元老,紀曉岚受到了嘉慶皇帝的禮遇和厚待,82歲時離開人世間。
回望紀曉岚這一生,以神童聞名,入朝為官後大放異彩,雖然幾次被貶,但他樂觀豁達,從沒有自怨自艾。
他不僅完成多部如《四庫全書》一樣的曠世巨作,也為後代留下了風骨清雅的文人形象,當年機智對答的對聯至今仍有人贊歎其絕妙,可謂一生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