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伯思《東觀餘論》成書及其版本考

作者:善本古籍
黃伯思《東觀餘論》成書及其版本考

上海圖書館藏宋本《東觀餘論》書影

文獻史料的收集整理是曆史研究的重要手段,是正确認知曆史真實的必要前提和關鍵所在。是以,對研究對象的相關史料進行科學梳理和考證,是不可缺少的基礎環節。北宋黃伯思所著《東觀餘論》是在《法帖刊誤》的基礎上輯錄平日關于書法的議論題跋而成的一部書學著作。此書糾正了當時頗為流行的官刻法帖《淳化閣帖》的諸多疏誤,堪稱最早從科學實證角度研究法書的扛鼎之作。本文運用文獻學原理,對現存此書的成書及各種版本進行科學分類,考證論述其各版本産生的原由和成書時間,以及各種版本之間的互相關系和流變脈絡,對深入研究黃伯思及其書學思想提供有力的史料支撐。

黃伯思(1079——1118),字長睿,別字宵賓,号雲林子,邵武(今屬福建)人。其生于宋神宗元豐二年(已未),卒于宋徽宗政和八年(戊戌),一生經曆了神宗、哲宗、徽宗三朝。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庚辰及進士第,曆通州司戶、河南府戶曹參軍、右軍巡院,擢秘書省校書郎,幾遷秘書郎。[注: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福建通志(卷五十一),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黃伯思學問淹通,自六經及歴代史書、諸子百家、天官地理、律歴蔔筮之說,無不精詣。縱觀冊府藏書,尤好古文奇字,對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漢彜器款識多有研究。其勤學警悟,又精于考證書畫碑帖與書學研究,凡所見所思俱能引經據典,考證詳審,為北宋晚期頗為重要的文字學家、書法家、書學理論家。黃氏學問慕揚雄、詩慕李白、文慕柳宗元,著有《東觀文集》一百卷、《博古圖說》十一卷、《翼騷》一卷、《石渠錄》十一卷、《洛陽九詠》一卷,校訂《楚辭》十卷、《杜工部集》二十二卷,惜多有散佚。[注:參見[宋]李綱撰《故秘書省秘書郎黃公墓志銘》,梁溪集,巻一百六十八。]其中尤以《東觀餘論》對後世影響最廣,此作在學術性的考證上更見功力,公開糾正了當時頗為流行的官刻法帖《淳化閣帖》的諸多疏誤,對米元章等人的著作亦多有補益之功,堪稱最早從科學實證角度研究法書的扛鼎之作,因而倍受後世書學家推重。

一、《東觀餘論》之成書

黃伯思《東觀餘論》成書及其版本考

淳化三年,宋太宗命待诏王著續正法帖,遂內建《淳化閣帖》十卷。黃伯思病其乖僞,遂作《法帖刊誤》兩卷,辨析《淳化閣帖》錄書之真僞,龐雜考引,考證詳審,為後世帖學研究的重要著作。[注:參見《宋史》卷四百四十三,列傳二〇二,縮印百衲本,商務印書館,第23679頁。]正如其自述雲:“仆自幼觀古帖至多,雖豪墨積習未至而心悟神解,時有所得,故作《法帖刊誤》。凡論真僞皆有據依,使锺王複生,不易此評矣。元章今已物故,恨不示之,後有高識,賞予知言。”[注:參見黃伯思《法帖刊誤》序,影宋本,中華書局,1988年版。]

關于《東觀餘論》的成書過程,乃是在黃伯思卒後,由其次子黃(言-乃)取《法帖刊誤》、《古器說》二書,并平日議論題跋所輯而成。

《東觀餘論》後跋黃(言-乃)雲:

“今任複以先人所著《法帖刊誤》、《秘閣古器說》、論辨題跋共十卷,總目之曰《東觀餘論》。及校定汲冢師春刻版于建安漕司,先世遺書遂行于右,文之旦為時而出,豈特為家世之幸。紹興丁卯春正月初三日,右宣教郎充福建路轉運司主管文字黃(言-乃)書。”[注:參見《宋本東觀餘論》古逸叢書影印本,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377頁。]

據此,黃(言-乃)于紹興十七年丁卯(1147)春在原《法帖刊誤》一書的基礎上,廣錄長睿生前審證金石、考核藝文之作二百餘篇,或辯僞、或為論、或為說、或為序跋、鑒别精審,意辭方雅,遂輯成《餘論》一書。因黃氏終于秘書郎,有《東觀文集》一百卷,此在《東觀文集》之外,故又稱之為《東觀餘論》。

二、《東觀餘論》的版本流傳

《東觀餘論》初刻于建安漕司,據黃(言-乃)所跋原書當為十卷,但南宋時幾經翻刻,既有建本、蜀本、三劉本、莊夏本之别,又有十卷、三卷、不分卷、二卷之異。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一八《東觀餘論》提要雲:“跋黃(言-乃)稱共十卷,今本僅二卷,或後來傳寫所合并。”據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七錄《東觀餘論》作二卷,《宋史·藝文志》亦作二卷,而《宋史·黃伯思傳》及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三八皆作三卷,或許加之附錄一卷,隻有明建甯李春熙校刻本作四卷,把題跋文章又分為兩卷,不知所據何本。今《古逸叢書》本、《四庫全書》本作二卷,《學津讨原》本、《津逮秘書》本、《王氏書畫苑》本皆作二卷、附錄一卷,《中國書畫全書》本不分卷,均未有作十卷者。蓋如《四庫全書總目》所言,黃(言-乃)初編為十卷,南宋之時就己合并為二卷。

餘紹宋《書畫書錄解題》卷七《東觀餘論》解題雲:

“此書首為《法帖刊誤》,其餘論說序跋辨記等凡百零五篇,其中以涉于書法碑帖者為最多。”[注:參見餘紹宋著《書畫書錄解題》卷七,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據1932年排印本影印,2003年版,第8—9頁。]

餘紹宋所述《東觀餘論》于《法帖刊誤》外收錄論辨題跋105篇,然《王氏書畫苑》本、《津逮秘書》本、《學津讨原》本、《古逸叢書》本、《四庫全書》本、《中國書畫全書》本等各本所錄皆為202篇,其中,題跋151篇,校定序文4篇,論11篇,辨11篇,說23篇,記2篇,尚不知餘紹宋先生如何計算出105篇的數目。

《四庫全書總目》又雲:

“所載古器亦不足四百二十六條,則疑(言-乃)于其未定之說有所去取,較務矜繁富,不辨美惡,徒誇祖父之長而适暴所短者,其識特高。[注:清永容、紀昀等編《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一八,中華書局,1965年版。]

四庫館臣認為,黃(言-乃)于黃伯思《古器說》有所去取,未将全文四百二十六條全部收入《東觀餘論》,而是有所篩選,以防暴露其其不足,所論甚确。

除《法帖刊誤》及《古器說》諸跋以外,《東觀餘論》中所錄其他題跋皆署有時間,且以先後為序排列。其中最早者為《跋幹祿字碑後》,作于崇甯元年(1102)九月,最晚為《跋滕子濟所藏貘圖後》,作于政和七年(1117)十二月,在黃伯思卒前兩月。

目前所見《東觀餘論》的最早版本為上海圖書館所藏南宋甯宗嘉定三年(1210)溫陵莊夏[注:莊夏(?-1217)宋代泉州永春人,字子禮,号藻齋。孝宗淳熙八年進士。曆知興國縣、漳州,為宗正少卿兼國史院編修官,權直學士院兼太子侍讀,試中書舍人兼太子右庶子、左喻德。屢上疏言事,多切時政。官至兵部侍郎、煥章閣待制。以顯谟閣待制奉祠。有《禮記解》、《典故備記》、《國史大事記》等。]所刊二卷本。迨至明代,尚有萬曆十二年(1584)秀水項笃壽萬卷堂翻刻本、萬曆間建甯李春熙校刊四卷本、《津逮秘書》本(毛晉汲古閣刻本)、五硯樓袁氏所藏抄本、《王氏書畫苑》本等,後又有《學津讨原》本、《古逸叢書》本、《邵武徐氏叢書》本、《四庫全書》本、《中國書畫全書》本等。

1、“莊夏本”

黃伯思《東觀餘論》成書及其版本考

南宋溫陵莊夏本為今見存世最早版本,其版框高二二、六厘米,廣一五、四厘米,半頁九行十八字,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卷首钤蓋諸多藏書印,如明代文征明“玉蘭堂”、“梅溪精舍”白文印、“辛夷館印”朱文印,王寵“鐵研齋”白文印,“項元汴印”,項笃壽“項氏萬卷堂圖籍印”及清代諸藏家印鑒。卷末另有嘉定三年攻媿齋樓鑰[注:樓鑰(1137—1213),宋代明州鄞縣人,字大防,舊字啟伯,自号攻媿主人。孝宗隆興元年進士。調溫州教授。乾道間,以書狀官從汪大猷使金,歸撰《北行日錄》為敕令所删定官,修《淳熙法》。曆太府、宗正寺丞,出知溫州。光宗朝,擢起居郎兼中書舍人,遷給事中。甯宗即位,論事忤韓伲胄,奪職。偏胄被殺,起為翰林學士,遷吏部尚書兼翰林侍講。主張送伲胄首至金,以重修好;為趙汝愚雪冤。升同知樞密院事,進參知政事,位兩府者五年。卒谥宣獻。通貫經史,文辭精博。有《攻媿集》、《範文正年譜》。]序四頁,半頁七行,又有樓氏跋語五行。此書原有莊夏跋一則,現隻殘存一行,幸于上海圖書館所藏五硯樓袁氏所藏抄本中保留了莊跋全貌。現錄出如下:

夏丁卯之冬,涉筆著廷,公猶以天官兼史院。月中一再至,因獲侍閑燕於道山堂。語及《東觀餘論》,夏恨建本訛閡不可讀。公曰家有手校善本,惜不曾攜來。其時未敢率而有請也。明年,蒙恩假庾節江左,與公之宅相盧廣文申之同官池陽,乃囑以書緻懇。公許諾。又逾年,夏就易漕,寄申之沿檄中都,囑申前請。公念其請之勤也,機務餘暇,以錄本手校寄示,疑即閡之,或旁質於它書而兩存之。既又得蜀本參校,而删其重出者。夏於金陵汪氏得三劉本,亦因以是正一二。繇是向之訛閡者什去七八矣。公每謂書自锺、王以來,以意行筆,率多破體,後學沿襲,漫不合於古。今所校本,一點一畫,悉考正於衆《說文解字》,如次弟之“弟”,從韋束,失逸之“逸”,從走兔,“奇”字從大從可,“皆”字從比從白,士卒之“卒”從衣,秀彥之“彥”從文。若此之類,訂改者衆,不惟文義了然,而字型悉正,信可以傳後矣。遂錄本於計台,以成公志,且賀茲書之遭也。

嘉定庚午秋七月溫陵莊夏敬書于籌思堂

另外,嘉定三年樓鑰在跋黃長睿《東觀餘論》中亦對此書刊刻原由有所叙及:

雲林子妙于考古,是書久行于世。餘尤所笃好,惜其訛舛尚多,每欲手寫以傳好事者,未暇也。著作莊子禮,欲得善本傳後,再為詳校而寄之。

由以上兩篇跋語可知,莊夏欲覓《東觀餘論》善本而傳後世,苦于建本訛閡,遂請樓鑰手校善本寄示。于是,莊夏于宋嘉定庚午(1210),以建安漕司初刻本為底本,以樓鑰手校善本補校,同時參校蜀本、金陵汪氏所藏三劉本,集衆本之長增删而成,遂為精确完備之本。此書中樓鑰、莊夏跋語均以手書上版,字大悅目、皮紙精印,刻工多為浙中名匠,故審為浙江刻本。卷尾亦有明代南禺外史豐坊題記,清代季振宜[注:季振宜,字诜兮,号滄葦,泰興人,順治丁亥進士,官禦史。季氏藏宋元版、精抄本極富,為清初一大藏書家。黃丕烈《季滄葦藏書目跋》:“《季滄葦藏書目》一冊,其詳載宋元闆如以至鈔本,幾于無所漏略。餘閱《述古堂藏書目序》有雲‘舉家藏宋刻之重複者,折閱售之泰興季氏’,是季氏書半出錢氏,而古書面目較諸錢氏所記更詳。于今滄葦之書已散失殆盡,而每從他處得之,證諸此目,若合符節。”]題記,真可謂源流有自,洵可寶也。

2、項氏“翻宋本”

迨至明代萬曆十二年(1584)嘉禾項笃壽[注:項笃壽(1521—1586),明代浙江秀水人,字子長,号少溪。項元淇弟。嘉靖四十一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曆官兵部郎中,官至廣東布政司參議。好藏書。有《今獻備遺》、《小司馬奏草》、《全史論贊》、《考定輿地圖》。]萬卷堂則以南宋嘉定莊夏校勘本《東觀餘論》為底本直接翻刻,遂成萬卷堂翻宋本,(如圖上海圖書館藏本)。此書版框高23.1厘米,廣16.3厘米,半頁九行十八字,左右雙邊,細黑口,單魚尾。卷首有“奎藻堂陶氏收藏”、“雲間陶氏藏書之印”朱文印等,卷尾則有“景炎私印”白文印、“别号雲岫”朱文印以及“嘉禾項氏萬卷堂梓”戳記等。

項氏在《重校東觀餘論引》中雲:

黃長睿以博雅校秘書,可謂遭矣。宣政間,虜事日非,時方多故,無能有所建立而顧區區于校雠之末,無亦有讬而逃者乎。先是兖國有《集古錄》,趙明誠有《金石錄》,續有《寶刻叢編》,考訂精确,說者獨推長睿,良足傳也。南渡來周公謹廖茔中有《齊東野語》、《癸辛雜識》、《煙雲過眼錄》、《世采堂集》,号稱博綜。而二子皆悅生堂客,即有文采,不足觀也。巳其書固在魯,不齒悅生主人豈猶有存,不敢盡廢耶。世固有盛談周孔詭豔鞅竈者又密玉所不道矣,視雲林子可同日語乎?閑居多暇,翻宋本文字校而刻之,傳我同好語有雲:“文詞,藝也,道德,寶也,是編小道,藝林續餘耳。長睿清修詳慎,李忠定公雅重之,其人固足多也。

萬曆甲申秋八月既望城南耕隐項笃壽子長甫書于木石居

由于當時宋本所見甚罕,項氏翻宋本校刻精美,字大清晰,以緻清代藏書家季滄葦竟然誤以為是宋本,真可謂下真迹一等。然細加比勘,此本除脫去莊氏跋語(莊氏本傳至項氏已佚)僅存“莊夏敬書于籌思堂”外,亦有多處錯漏。如卷上第五十四頁“汝誕勸憂”,項本誤“勸”作“歡”;卷下第三十六頁,“蕭遠淡雅”,項本誤“雅”作“推”;第四十頁“癸醜季夏狂生摹”,“摹”字原本模糊,項本誤作“墓”;另外尚有原本存而項本缺者,卷上第七十七頁“故漢人所持節俱無合符之制”,項本“無”字空格;卷下第九十頁“阙一字當為寥”,項本脫“寥”,同頁“廓邪”,項本缺“廓”字。

3、李氏“校刻本”

明建甯李春熙[注:李春熙(1563—1620),明代福建建甯人,字嗥如,号泰階。萬曆二十六年進士。官至南京戶部郎中。有《玄居集》九卷附哀榮錄一卷。]校刻本晚于項氏本,南京圖書館現藏此書膠片。該書版框高20厘米,廣16厘米。半頁十行二十字,左右單邊,細黑口,單魚尾。

卷首有李春熙所作叙《東觀餘論》一篇,以手書摹刻上版。與前述各版本不同的是,此刻本共分為四卷,且部分篇目順序略有變動,第一卷為《法帖刊誤》全文,并不分上下卷次且卷首脫黃氏序文;第二卷首篇為“記與劉無言論書”及“論書八篇示蘇顯道”、“論書六條”等,“銅戈辨”、“古瓦辨”、“古器辨”等篇移入第四卷;第三卷為題跋部分,第四卷為器物說、附錄米元章跋秘閣及序文等諸篇,其所據底本不确。

4、袁氏所藏抄本

引以為幸的是,今上海圖書館還藏有抄本的《東觀餘論》,文獻價值極高。此抄本單頁九行,每行十八、九字不等,共兩冊。抄本前後有“五研樓袁氏收藏金石圖書記”,“廷梼之印”、“袁氏又恺”等印章。五研樓[注:[清]錢大昕曾作《五硯樓記》雲:“袁子又恺,向居金昌亭畔,題其讀書之室曰三硯齋。予嘗為之題扁,三硯皆其先世所诒,一為介隐先生物;一為謝湖草堂硯,則尚之先生物;一為列岫樓硯,則永之先生物也。丁巳歲靑浦王侍郞以所藏淸容居士硯贈又恺,錢唐奚鐵生為作歸硯圖,一時侈為嘉話。未幾,又得谷虛先生廉吏石硯,并前所藏而五。是夏,又恺移歸楓橋舊居,甫缷裝卽謀藏書之所。唯茲樓宐乃奉先世手澤及古今載籍收藏,唯謹名其樓曰:五硯,屬予記之。”]考之為清袁廷梼[注:袁廷梼(1764—1810),清代江蘇吳縣人,字壽階,号又恺。監生。家世本望族,聚書萬卷,嗜風雅,好友朋,與錢大昕、王鳴盛等相切磋,尤精國小。]藏書樓,袁氏藏書甚富,多為宋元舊椠及傳抄秘本,且藏而能讀,還參與校書,在衆藏書家中是頗為難得的。[注: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二十一雲:“(又恺)生平笃好文史,聚書數萬卷,多宋元舊椠及傳鈔秘本,暇日,坐樓中甲乙校雠,丹黃不去手。予嘗論世少藏書之家,藏矣未必能讀,讀矣未必能校,能讀且校矣而或矜已妒彼,如許慈胡潛所為,亦未免通人譏議,獨又恺兼三美而無一病,予心重焉。”]此部《東觀餘論》抄本即為其所藏,此抄本《東觀餘論》雖較宋本晚出,其最大文獻價值則在于保留了南宋莊夏的跋文全部,正可補他本之缺。

5、《津逮秘書》本

黃伯思《東觀餘論》成書及其版本考

明末毛晉[注:毛晉(1599-1659),明蘇州府常熟人,字子晉,号潛在。原名鳳苞,字子久。諸生。晚年拜錢謙益為師。好古喜藏書,湖州書舶常雲集常熟七裡橋毛宅。有汲古閣、目耕樓為蓄書之所。所藏多宋元善本。所抄錄的秘籍,人稱“毛鈔”。刻《津逮秘書》十五集。有《蘇米志林》、《海虞古今文苑》、《明詩紀事》、《詞苑英華》等。]汲古閣《津逮秘書》本《東觀餘論》,其版框高18厘米,廣16厘米。左右雙邊,單頁八行二十字,分兩卷,附錄一卷。毛晉在附錄中記雲:

“襄從百川學海中讀《法帖刊誤》兩卷,即《東觀餘論》之綱領也,别行已久,而全本罕見。秀水項氏仿川本重镌,又增其所删,惜乎弗廣流布,王氏書苑與諸本同梓,大是坊賈伎倆…。

由是可知《津逮秘書》本、王氏書苑本都是據項氏萬卷堂本刊刻而成的。毛氏以為“項氏仿川本重镌”則是錯誤的,前已叙及“項本”實是翻刻“莊夏本”。

6、清抄本

現南京圖書館還藏有清抄本《東觀餘論題跋》一冊,此抄本舍《法帖刊誤》部分而隻載題跋文章一百五十一條,乃是在印制好的空白書頁上抄寫,版框高21厘米,廣16厘米,四周雙邊,細黑口,雙魚尾,每半頁十行二十一字。卷首钤“兩江總督端方為江南圖書館購藏”長條朱文印及“嘉惠堂丁氏藏書之記”白文印。文中“眩”字缺末筆,可知清代康熙年間為避皇帝玄烨諱,故定其為清代抄本。其中亦有多處錯漏,如“跋郭忠恕所摹按樂圖後”條“恕”誤為“怒”,“跋張天覺書後”脫“天”字等。

關于抄本中隻錄題跋文章這一做法的記載,清盧文弨[注:盧文弨(1717—1795),清代浙江仁和人,字紹弓,号矶漁,又号抱經,盧存心子。乾隆十七年進士,授編修,直—上書房,官至侍讀學士。乞養歸,主講鐘山、崇文、龍城諸書院。生平喜校書,後取其最精者,著《群書拾補》,收書三十八種;又彙刻所校書有《抱經堂叢書》,最稱精審。另有《抱經堂文集》《鐘山劄記》、《龍城劄記》。]《書黃長睿題跋後》嘗雲:

“餘借得廣川書跋,凡數本。有一本似為妄庸子所塗贅引凫之胫接貂之尾,故篇幅加多焉。佗日,餘将卷而還之,其人未去,閑聊複一觀,見中閑有三十三葉多署長睿父書,蓋會稽黃伯思也。其所著法書刊誤三卷,餘既錄之矣。此則雜題書畫簡策而不著書名,疑即所謂東觀餘論。餘插架适無其書,不能取以比對,然餘論有二卷,此尚有不盡者。餘愛其鑒别精審,意辭方雅,但鈔本多誤字,又有一條乃複見,餘為訂其誤刊,其複而錄之以附法書刊誤之後,即目之為長睿題跋。”[注:參見[清]盧文弨《抱經堂文集》卷第一,四部叢刊本。]

又《東觀餘論跋》:

“始餘得雲林子題跋數十則,無首尾,意其即所謂東觀餘論者也。今年夏歸杭州,就鮑以文氏借得是書,乃宋四明樓攻媿為之訂正以付。其子所開雕者,卷分上下,其上卷則以《法書刊誤》兩卷置諸首,其下卷之末則并他人之文為長睿作者皆聯綴之,不别标以附錄之名。餘謂《法書刊誤》當别出,餘者乃為《東觀餘論》。其閑或記一時與友朋評論之語,或為辨或為論或為說或為序跋。大抵審正金石,考核藝文,頗班駁可喜,攻媿閑為指瑕,然不以掩其瑜也。此本不然,但注其下雲,姑留以待知者,此深得阙疑之義。凡傳古人之遺文者當以此為式,不可以已所不知而遂謂世無知者,使去其文則雖知其文義之不接續,亦不能以意增矣。餘前所鈔錄者目為長睿題跋,今既灼然知為《東觀餘論》,但以物力之不裕,不複棄前之所鈔而就為補其首尾,使成全書,雖小不整齊,無害也”。

由是可知,清代盧文弨在借閱友人《廣川書跋》時,偶然所得前人所抄長睿題跋數十頁,訂其誤刊,又從當時錢塘著名藏書家鮑廷博處借得《東觀餘論》全本,參校之後,補其首尾,使成全書。盧氏所抄與南圖所藏抄本,是否為同一本?此又不可得知也。

此外,《東觀餘論》尚有《王氏書苑》本、《學津讨原》本、《四庫全書》本、《古逸叢書》本、邵武徐氏本、《中國書畫全書》本等。其中《王氏書苑》本與《津逮秘書》本完全相同,都是以項本為底本。《學津讨源》[注:參見[清]張海鵬編《學津讨原》一百九十二種,一千四十八卷,清嘉慶十年虞山張氏照曠閣刻本。取毛氏《津逮秘書》而損益之,多《四庫》著錄有關經史實學及朝章典故、遺聞佚事等書。]本又以《津逮秘書》[注:參見[明]毛晉編《津逮秘書》十五集一百四十一種,七百四十八卷,明崇祯毛氏汲古閣刻本。收漢魏至宋元四部書籍,影響較大。]本為據,皆為二卷,附錄一卷。而附錄無《太傅大丞相李公序校定杜工部集》、《觀文節使葉公題索靖章草急就篇》、《樞密資政許公翰祭文》、翁挺《讀許太史祭黃長睿文》等篇目,又附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四庫全書》本錄米芾《跋秘閣法帖》,黃仍題識不在米芾原文之後而在《記與劉無言論書》之後,與諸本不同,其餘條目及次序各本完全相同。另外,清光緒間邵武徐氏本則以《四庫全書》本為底本翻刻,《古逸叢書》[注:參見[清]黎庶昌編《古逸叢書》二十六種,一百八十六卷,清光緒遵義黎氏日本使署刻本。黎庶昌光緒七年使日本,其後在日本收得大陸久佚之書或罕傳版本,次第影刻,經辦者為楊守敬。其中《爾雅》用宋蜀大字本,《春秋毂梁傳》用宋紹熙本,《荀子》用宋台州本,《南華真經注疏》用宋本等。]本據宋嘉定刊本影印,《中國書畫全書》本則以《津逮秘書》本為底本,參校《古逸叢書》影宋本、《四庫全書》本斷句排印。(趙彥國)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