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職稱晉升新政出台,或影響大批“萬年主治”

作者:醫脈通泌尿外科
職稱晉升新政出台,或影響大批“萬年主治”

導讀

越來越多難以量化的名額開始與職稱晉升挂鈎。

來源:醫脈通作者:大壯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釋出,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職稱晉升新政出台,或影響大批“萬年主治”

近些年,醫生的職稱晉升難度愈發走高,“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在各級醫療機構中都屢見不鮮,即使手握碩博學位,也難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激烈競賽。

對于多數醫生而言,考職稱并非最大困難,院内沒有聘任名額才是關鍵沖突。但伴随醫改深入,這個問題于近期有了新的解法。

5月7日,遼甯衛健委釋出《關于做好2024年全省衛生系列進階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申報副進階、正進階職稱人員須已受聘中級、副進階崗位,任職資曆時間可“分段”計算。

職稱晉升新政出台,或影響大批“萬年主治”

圖源:官網截圖

根據《通知》,2023年及以前可按取得相應專業技術資格時間計算,2024年及以後按聘任相應專業技術崗位時間計算,兩段時間合并計算為任職資曆時間。每年6月30日前完成聘任的,按全年計算任職時間。

因工作崗位調整由其他專業轉評衛生技術管理專業,2024年-2028年,實施過渡期政策,即達到該省既往關于衛生技術管理年限任職要求的,可按既往政策參加該專業評審。

2029年以後,需按平轉條件取得同一級别衛生技術管理專業技術資格,并在平轉後達到相應的任職資曆條件要求後方可申報上一級衛生技術管理專業資格評審。

簡而言之,基于遼甯新政,此前取得中級資格的醫生即使未被聘任,隻要符合年限要求即可報考副高,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部分“萬年主治”的燃眉之急。

但同時仍有幾個問題需要注意:

首先,未聘任主治的情況下,如果依托新政通過副聯考試,那等到後續聘任時該如何劃分?

此外,《通知》中提到的可“分段”計算是否屬于強制性規定,那些自主評審的醫院是否需要執行這項新政?

最後,如果在資格有效期内未被聘任,下次考試是否依然可按照“分段”計算?

筆者身邊的醫生朋友圍繞該政策的看法也并不相同,部分認為沒有明确名額托底,即便通過考試也沒有切實意義,而也有人覺得任何有關晉升可能性的拓展都不該輕言放棄,且未來的職稱評定發展還有變數,先積累優勢總沒壞處。

的确如此,近年來醫療領域的職稱晉升改革正在加速推進。

早在2023年12月,山東省衛健委和山東省人社廳聯合印發了《關于實施衛生職稱制度“雙自主”改革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實施衛生職稱制度“雙自主”改革工作,自2023年度至2025年底,有效期3年。

所謂“雙自主”改革,即機關自主用人,職稱不與崗位聘用硬性挂鈎,不作為崗位聘用的必要條件;衛生專業技術人才自主參加職稱評審,不受機關崗位結構比例限制。

具體表現為,崗位競聘中,應建立以同行專家評價為基礎的業内評價制度,以醫務人員醫德素養、臨床水準、業績貢獻和公立醫院公益性等名額為導向,職稱不再作為崗位聘用的必要條件。

同時,浙江也在推動醫生晉升的多樣化改革中有多項創新實作,例如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開展的以“破五唯”為導向的衛技人才職稱評聘新機制建設,針對臨床能力強、技術水準高、業績突出的衛技人員破除學曆、論文、項目等限制性要求,設定近3年平均病例組合指數(CMI)值、病組的相對權重(RW)≥2例數、RW總值、三四級手術數等量化臨床名額,圍繞業務能力、創新能力、社會影響力和醫療安全等多元度進行考量選拔。

依托該評定機制,該醫院的醫生有望憑借臨床能力、技術水準和業績晉升為主任醫師。

伴随職稱晉升深入改革,晉升管道拓展是大勢所趨,但将權力下放到醫院的模式也引發部分醫生有關公平性的擔憂,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監管機制,那晉升過程可能存在較大的随意性,進而影響職稱評定的公信力和公正性。

然而,“僧多粥少”的困境并未破除,職稱晉升的難度也在逐年更新。

以推行多年的下基層為例,湖南衛健委等三部門聯合印發的《湖南省衛生系列執業醫師晉升副主任醫師前下基層服務工作實施管理辦法》中提到,接收機關應及時将下基層服務人員的起止時限、每月工作排班表等資訊錄入平台,每月公示上班與考勤情況,且派出期間暫停下基層服務人員在本機關的處方權,進一步杜絕“名到人不到”的投機手段。

同時,越來越多難以量化的名額開始與職稱晉升挂鈎。

根據《重慶市衛生健康系統醫務人員醫德醫風考評辦法(試行)》,考評結果在本機關内進行公示,并與醫務人員的晉職晉級、崗位聘用、評先評優、績效工資、定期考核、職稱評定、帶教等挂鈎。當年醫德醫風考評分數80分以下的,不得推薦申報進階職稱評審,不得晉升上一級專業技術級别。

此外,諸如“科普文”、“短視訊”等各類新型考核要求也接踵而至。專業科普出發點無可指摘,但部分地區設定的流量要求過分苛刻,最終難免走向互刷流量,甚至花錢買流量的形式主義當中,違背其豐富晉升管道,推動多元競争的初心。

筆者認為,在行業發展初期,機會的數量總是大于人才供給,可是那個時代已經過去,基于當下高強度的競争環境,醫生群體對于晉升的渴求不能沒有,倘若更新到執念則可能傷及自身。

理性來看,能讓所有人都滿意的體系并不存在,但盡可能完善配置設定模式,為醫生提高收入待遇則是未來發展的應有之義。

責編|米子 阿泰

封面圖來源|視覺中國

醫脈通是專業的線上醫生平台,“感覺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台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産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