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産上市企業天宸股份(600620)突然遭到私募基金的發難。
5月17日,杭州清哲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清哲和融7号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下稱“杭州清哲”)向天宸股份送出2023年度股東大會臨時提案。杭州清哲在臨時提案中提出了兩個要求,一是要求上市公司回購股份,二是要求上市公司明确轉型計劃和措施。
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注意到,對于杭州清哲的提案,天宸股份僅同意将上述第一個提議送出年度股東大會審議,但明确表示沒有“閑置資金”。
遭私募基金發難
杭州清哲指出,天宸股份賬上長期存在大額閑置現金,既沒有投入有效益的生産經營活動,也沒有分紅回報股東,是極大的資源浪費。同時,公司經營長期沒有實質性改觀,戰略轉型的進度和效果也非常不明顯,與管理團隊沒有有效激勵機制、與股東利益沒有綁定有很大關系,需要加大對現有管理層的股權激勵,也為引進有能力的新的管理人員提供資源。
基于上述原因,杭州清哲建議天宸股份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公司股份用于管理層股權激勵。回購資金總額不低于1.5億元(含)、不超過2億元(含)。回購價格不超過8元/股(截至5月17日收盤,天宸股份股價報收于5.55元/股。)。
對此,天宸股份表示,回購事項的提案未違反有關規定,可以送出公司2023年年度股東大會進行審議和表決。但該提案未經過公司董事會審議和表決,公司董事會也未制訂相關回購方案。
“‘公司賬上長期存在大額閑置現金’的說法與現實不符。”天宸股份稱,截至一季度末,公司賬面貨币資金餘額為4.11億元,其中因銀行開發貸要求開立的資金監管賬戶餘額為2.74億元;同期公司銀行借款餘額為4.09億元,且部分重要項目已開工或已逐漸開展,需要相應資金投入。
天宸股份董事會表示,公司不存在大額閑置資金,在滿足公司正常經營的情況下,是否還有其他閑置資金用于回購公司股份,具有較大不确定性。
杭州清哲還指出,鑒于天宸股份目前主業定位房地産和計程車營運,均不屬于朝陽行業,且公司也沒有展現出來在這兩個行業的經營能力和競争優勢,為了展現上市公司價值,必須轉型。
在杭州清哲看來,雖然上市公司董事會很早就明确要轉型大健康和新能源行業,但一直沒有明确的時間表,和真正有效的舉措,以及實際的成果,“戰略轉型需要公司投入巨大的資源,付出額外的努力,給管理團隊制訂明确的目标,并輔之以有吸引力的激勵機制是成功的必備條件”。
“宏觀經濟轉型期間,市場機會稍縱即逝,董事會、管理層需要有必要的緊迫感,讓全體股東看到轉型的決心、明确的計劃、有力的執行和積極的進度。”杭州清哲稱。
對于第二項臨時提案,天宸股份認為,該提案的内容沒有明确議題或具體決議事項,不符合相關規定,不予送出公司2023年年度股東大會審議。
靠投資收益盈利的地産公司
企查查顯示,杭州清哲成立于2015年,注冊資本1000萬元。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網站顯示,杭州清哲管理規模區間為5億元至10億元。基金實際控制人為自然人楊柳、瞿慶海。
杭州清哲首次現身于天宸股份2023年第一季度報告,期末持股993.57萬股,持股比例為1.45%。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杭州清哲持股增至4637.53萬股,持股比例為6.75%。2023年4月以來,天宸股份股價累計下跌56.91%,區間權重均價為9.572元/股。若以該區間權重均價來看,杭州清哲的持股已遭遇了浮虧。
天宸股份系上海老牌地産上市公司,其前身聯農股份1992年便已上市。
據媒體報道,2000年,時任天宸股份第二大股東的上海仲盛虹橋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下稱“仲盛虹橋”)受讓了第一大股東上海縣房地産總公司手中的15.54%的國有法人股,成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仲盛虹橋的創始人是來自上海葉氏家族的葉立潤、周月華夫婦。
2011年,葉立潤夫婦将其持有的仲盛虹橋100%股權轉讓給新盛房地産。股權轉讓後,天宸股份實際控制人變更為葉立培(葉立潤之弟)和葉茂菁父子。
葉立培出生于1944年,據傳移居澳洲後通過紡織貿易賺取了第一桶金。1989年,葉立培在深圳創辦了外商獨資房地産公司-仲盛集團。仲盛集團在上海開發過不少知名樓盤。在2023胡潤百富榜上,葉立培家族以155億元的财富值排在第370位。
作為地産大佬下屬的上市平台,天宸股份的經營卻有些不盡如人意。前些年,天宸股份主業地産業務一直停滞,公司靠着計程車業務及物業管理、物業租賃等勉強實作了一年幾千萬元的營收。利潤則主要來源于投資收益。
主營低迷下,天宸股份的轉型預期一度備受資本關注。資本大佬劉益謙旗下的國華人壽曾四度舉牌天宸股份。
天宸股份也的确有所動作。2015年度,公司拟通過并購重組進入環保行業。2016年度,公司停牌重組,拟進入教育行業。但兩次重組均以失敗告終。
2020年度,天宸股份“重新開機”地産業務,投資建設“天宸健康城”。2022年以來,“天宸健康城”這個存量地産項目實作銷售,使得公司的年度營收上漲至2億元以上。但由于投資收益下降,公司的淨利潤持續下滑。
今年一季度,天宸股份營收397.89萬元,同比下降93.97%;虧損1988.15萬元,同比下降365.71%。業績變化的原因系未實作房産銷售。
責編:史健 | 稽核:李震 | 監審:萬軍偉
(來源: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