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4年後再看李菁,才明白他和郭德綱散夥,不是因為“分錢不均”

前言

說起德雲社,人們自然會聯想到郭德綱和嶽雲鵬這兩位巨星相聲演員。然而,德雲社的創始人實際上有三個人——郭德綱、李菁和張文順。如今,張文順已離世,而李菁早在2010年就離開了德雲社,與郭德綱漸行漸遠,像是兩個陌生人。面對德雲社的巨大成功,李菁是否曾經後悔過當年的選擇?時隔14年重新審視李菁,我們才真正了解他與郭德綱散夥的根本原因,并非如外界所言的分錢不均。

14年後再看李菁,才明白他和郭德綱散夥,不是因為“分錢不均”

回溯曆史,我們不難發現李菁對德雲社的貢獻是多麼巨大。小時候,李菁就展現出了過人的記憶力和對相聲的熱愛。單憑7歲時在公共汽車上背誦40分鐘長的單口相聲《珍珠翡翠白玉湯》這一事迹,就足以說明他天生就是為相聲而生的。李菁家境優渥,母親本希望他走上一條普通人的道路,可誰曾想到相聲對他的吸引力是如此強大?高中時期,他沉浸在茶館聽相聲的世界裡,結識了當時默默無聞的"小黑胖子"郭德綱,一見如故,将所有的零錢全數獻給了他。

14年後再看李菁,才明白他和郭德綱散夥,不是因為“分錢不均”

就這樣,李菁堅定地選擇了追随郭德綱的道路,成為了德雲社創始人之一。那時的德雲社隻是一個草台班子,每場演出觀衆寥寥無幾,但李菁從不計較報酬,全身心投入到了振興相聲的事業中。他不僅出演各種相聲曲目,展現出過人的綜合實力,還甘願充當何雲偉的捧哏,可謂是德雲社的第一大功臣。郭德綱親口如是評價過:"我這個師弟為人真是厚道,配置設定什麼活就幹什麼活。"

14年後再看李菁,才明白他和郭德綱散夥,不是因為“分錢不均”

然而,一切的美好都是短暫的。2010年,随着"圈地運動"事件的發酵,郭德綱陷入了輿論的風暴中心。面對記者的采訪,他态度強硬、滿口狂言,最終導緻德雲社被迫停業整頓。這一系列事件,恐怕也成為李菁最終離開德雲社的導火索。

為什麼李菁會離開呢?他親口透露,并非如外界所言的分錢不均,而是因為在德雲社的發展空間實在是太小了。随着德雲社制度的改變,大家已經不複當年的那種氛圍,郭德綱一家獨大,其他人都成了他的追随者。德雲社變成了郭德綱的私有财産,與最初振興相聲的理想漸行漸遠。李菁想要嘗試相聲劇等新事物,可在德雲社這已是無源之水。于是,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他選擇了體面的離開。

14年後再看李菁,才明白他和郭德綱散夥,不是因為“分錢不均”

時光飛逝,如今李菁已經成為了藝術界的佼佼者,不僅能娴熟演繹快闆等曲藝形式,更當選為北京經開區曲藝家協會主席,離夢想又進了一步。而最可貴的是,在離開德雲社多年後,他從未對郭德綱說過一句不好的話。這份寬容和大度,讓人們進一步領略到了李菁的高尚品德。

審視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我們不難發現德雲社的變遷實在令人扼腕歎息。一開始,三個人聚在一起,并肩作戰,懷揣着振興相聲的崇高理想。可随着時間的推移,德雲社開始朝着一個人的私有産業化發展,原本的兄弟情誼也逐漸消弭。一旦滑向這條不歸路,德雲社便會失去最初的魅力和生命力。畢竟,藝術源于人性,需要自由開放的環境和寬廣的發展空間。一味迎合某個個人的喜好,必然會陷入狹隘的僵局。

14年後再看李菁,才明白他和郭德綱散夥,不是因為“分錢不均”

從李菁和郭德綱的故事中,我們還可以反觀當下的商業環境。如今,太多的企業家熱衷于将自己的事業變成個人的王國,企業内部墨守成規,上下爾虞我诩,新鮮血液難以注入。這不啻是對人才的掊殺,必将導緻創新力的衰竭。真正的企業家,不應将公司視為個人的私有領地,而是要為員工創造自由發展的土壤,營造寬松包容的氛圍,讓各種新想法、新事物擁有生存和發展的空間。隻有這樣,企業才能永葆活力,走向更加燦爛的未來。

14年後再看李菁,才明白他和郭德綱散夥,不是因為“分錢不均”

衷心希望德雲社能從過去的教訓中汲取經驗,珍惜創始人當年的那份初心。讓相聲這門古老的藝術,在新的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