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4年后再看李菁,才明白他和郭德纲散伙,不是因为“分钱不均”

前言

说起德云社,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郭德纲和岳云鹏这两位巨星相声演员。然而,德云社的创始人实际上有三个人——郭德纲、李菁和张文顺。如今,张文顺已离世,而李菁早在2010年就离开了德云社,与郭德纲渐行渐远,像是两个陌生人。面对德云社的巨大成功,李菁是否曾经后悔过当年的选择?时隔14年重新审视李菁,我们才真正理解他与郭德纲散伙的根本原因,并非如外界所言的分钱不均。

14年后再看李菁,才明白他和郭德纲散伙,不是因为“分钱不均”

回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李菁对德云社的贡献是多么巨大。小时候,李菁就展现出了过人的记忆力和对相声的热爱。单凭7岁时在公交车上背诵40分钟长的单口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这一事迹,就足以说明他天生就是为相声而生的。李菁家境优渥,母亲本希望他走上一条普通人的道路,可谁曾想到相声对他的吸引力是如此强大?高中时期,他沉浸在茶馆听相声的世界里,结识了当时默默无闻的"小黑胖子"郭德纲,一见如故,将所有的零钱全数献给了他。

14年后再看李菁,才明白他和郭德纲散伙,不是因为“分钱不均”

就这样,李菁坚定地选择了追随郭德纲的道路,成为了德云社创始人之一。那时的德云社只是一个草台班子,每场演出观众寥寥无几,但李菁从不计较报酬,全身心投入到了振兴相声的事业中。他不仅出演各种相声曲目,展现出过人的综合实力,还甘愿充当何云伟的捧哏,可谓是德云社的第一大功臣。郭德纲亲口如是评价过:"我这个师弟为人真是厚道,分配什么活就干什么活。"

14年后再看李菁,才明白他和郭德纲散伙,不是因为“分钱不均”

然而,一切的美好都是短暂的。2010年,随着"圈地运动"事件的发酵,郭德纲陷入了舆论的风暴中心。面对记者的采访,他态度强硬、满口狂言,最终导致德云社被迫停业整顿。这一系列事件,恐怕也成为李菁最终离开德云社的导火索。

为什么李菁会离开呢?他亲口透露,并非如外界所言的分钱不均,而是因为在德云社的发展空间实在是太小了。随着德云社制度的改变,大家已经不复当年的那种氛围,郭德纲一家独大,其他人都成了他的追随者。德云社变成了郭德纲的私有财产,与最初振兴相声的理想渐行渐远。李菁想要尝试相声剧等新事物,可在德云社这已是无源之水。于是,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他选择了体面的离开。

14年后再看李菁,才明白他和郭德纲散伙,不是因为“分钱不均”

时光飞逝,如今李菁已经成为了艺术界的佼佼者,不仅能娴熟演绎快板等曲艺形式,更当选为北京经开区曲艺家协会主席,离梦想又进了一步。而最可贵的是,在离开德云社多年后,他从未对郭德纲说过一句不好的话。这份宽容和大度,让人们进一步领略到了李菁的高尚品德。

审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我们不难发现德云社的变迁实在令人扼腕叹息。一开始,三个人聚在一起,并肩作战,怀揣着振兴相声的崇高理想。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德云社开始朝着一个人的私有产业化发展,原本的兄弟情谊也逐渐消弭。一旦滑向这条不归路,德云社便会失去最初的魅力和生命力。毕竟,艺术源于人性,需要自由开放的环境和宽广的发展空间。一味迎合某个个人的喜好,必然会陷入狭隘的僵局。

14年后再看李菁,才明白他和郭德纲散伙,不是因为“分钱不均”

从李菁和郭德纲的故事中,我们还可以反观当下的商业环境。如今,太多的企业家热衷于将自己的事业变成个人的王国,企业内部墨守成规,上下尔虞我诩,新鲜血液难以注入。这不啻是对人才的掊杀,必将导致创新力的衰竭。真正的企业家,不应将公司视为个人的私有领地,而是要为员工创造自由发展的土壤,营造宽松包容的氛围,让各种新想法、新事物拥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永葆活力,走向更加灿烂的未来。

14年后再看李菁,才明白他和郭德纲散伙,不是因为“分钱不均”

衷心希望德云社能从过去的教训中汲取经验,珍惜创始人当年的那份初心。让相声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