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耕海牧漁,“福海糧倉”漁歌嘹亮

作者:閩南網
耕海牧漁,“福海糧倉”漁歌嘹亮

甯德市三都澳大黃魚養殖基地,勞工正在漁船上卸魚。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就強調,要“像重視耕地一樣重視海域,像抓糧食生産一樣抓海洋開發,把加快經濟發展的觸角從陸地向海洋延伸”。

去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強調,要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

作為全國水産養殖大省,福建從近海向深遠海進發,唱響“海洋牧歌”,讓一片片深邃湛藍的海洋化為“福海糧倉”,成為守護糧食安全的海上新屏障。

孕育“芯”希望

用良種充盈“藍色糧倉”

2023年,甯德市大黃魚養殖産量達到21.3萬噸,占全國80%以上,全産業鍊産值超200億元。從一度瀕危到穩坐海魚養殖頭把交椅,這條魚“遊”回餐桌,背後離不開苗種振興。

在甯德工作時,習近平同志便推動科研攻關,破解大黃魚人工養殖技術難題。以劉家富為代表的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突破了大黃魚人工授精、室内育苗技術,解決了“沒魚吃”的問題。如今,圍繞“吃好魚”,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教授、大黃魚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徐鵬帶領團隊,借助新一代基因組測序技術和大資料算法,推動育種邁入基因組時代。

從2016年開始,實驗室與甯德市富發水産有限公司開展合作,聯合開發了“甯芯”系列三代大黃魚基因組育種晶片,實作了海量基因型的準确鑒定,目前已經在全國十幾家大黃魚育種機關推廣應用。“此舉提高了新品系選育工作的準确性和效率。而且我們實作了液相晶片的完全國産化,自主可控、經濟高效。”徐鵬說。

大黃魚的“白點病”,是由海水中的刺激隐核蟲引起的寄生蟲疾病。用全基因組選育方法,使得抗蟲選育系後代存活率顯著提升。2022年,“富發1号”大黃魚新品種通過了全國水産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苗種是水産養殖的“晶片”。眼下,全省有50多個種業創新優勢團隊、100多家企業直接參與良種研發培育,近年來培育20個國審水産新品種、近百個高産抗逆的水産優良新品系,主要養殖品種良種覆寫率提升至70%以上。

目前,全省建設省級以上水産原良種場40多家、苗種繁育場超2600家,為種苗供應牢牢守住“基本盤”。

2023年,福建穩居全國海水種業規模第一,年均繁育魚、蝦、貝、藻等苗種接近2萬億機關。其中大黃魚苗種産值2.37億元、鮑魚苗種産值28.58億元、牡蛎苗種産值4.44億元、海帶苗種産值1.25億元。

2021年12月,我省全面完成全國第一次水産養殖種質資源普查任務,擷取水産養殖種質資源2.3萬份,水産種質資源家底基本摸清。

2022年6月,《關于推進水産種業高品質發展八條措施》出台,我省水産種業發展進入全方位推進的“加速期”,“育繁推一體化、産學研相結合”的現代水産種業體系基本成型。

福建的種苗,不僅播撒在“福海糧倉”,更“遊”到了全國各地,幫助一個個鄉鎮、村莊和村民,通過水上養殖産業實作增收緻富。

在傳統優勢苗種之外,福建還将目光放遠,将腳步放大,繼續擴充種苗優質“朋友圈”。

今年以來,連江“捷報頻傳”。經過3年試驗,中間球海膽在福建等南方地區建立起工廠化繁育技術體系,并且探索出福建連江—山東榮成“南北接力”的養殖模式,有效提高了海膽苗存活率和品質。

同樣帶來希望的還有裙帶菜“海寶1号”。3月初,它的南移養殖試驗通過現場驗收,規格、品質均已達到商品标準。作為大陸第二大經濟藻類,這标志着福建首次建立起裙帶菜人工栽培技術與工藝流程,有望成為我省水産養殖領域的“生力軍”,創造新的增長點。

良種不斷充盈,“藍色糧倉”正成為福建潛力無限的“糧袋子”之一。2023年全省海水養殖産量579.8萬噸,居全國第二位。

走向深遠海

建設福建特色“海洋牧場”

傳統的海水養殖都在近海,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确提出,要建設海洋牧場,發展可持續遠洋漁業,建設現代海洋産業體系。

走向更深更遠的海域,正成為福建培育漁業高品質發展的藍海,更是築牢“福海糧倉”的新動能。

8日,連江粗蘆島,福州(連江)國家遠洋漁業基地核心區母港碼頭,基地建設指揮部綜合協調組組長何宗旺介紹說:“目前1期3^#、4^#2個萬噸級泊位已經基本建設完成,正在持續加快5^#、6^#泊位建設進度,5月底将陸續完工,年内具備通關條件。”

就在1月26日,3^#泊位迎來首艘遠洋漁船靠泊卸貨,“福遠漁8731”号輪完成了700多噸沙丁魚、鲐魚等深海魚類的臨時通關,标志着國家級遠洋漁業基地港區進入試運作階段。

作為大陸遠洋漁業的始發地,福建曆經30多年的打拼,目前擁有27家遠洋漁業企業,600多艘遠洋漁船,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近幾年,我省運回遠洋漁業自捕漁獲每年均在40萬噸以上。“母港核心區一期建成後預計年吞吐量60萬噸,福建省水産品特别是遠洋漁業捕撈水産品通關難、通關慢的問題将得到解決。”何宗旺說。

數十公裡之外,連江琯頭定海灣,兩座長60米、寬32米的養殖平台漂浮在水面上。這是福建鑫茂漁業開發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深遠海養殖平台“定海灣1号”“定海灣2号”。

“平台水深17米,養殖水體近1.6萬立方米,養殖的大黃魚接近野生狀态,品質很好。”公司總經理盧統鋒告訴記者,養殖平台處于海水與淡水交彙處的坳口,不僅水中營養豐富,也鮮有天氣災害,十分适合養殖“野化”大黃魚。

同時,平台安裝的監控系統可将實時影像通過網絡傳輸到手機終端。“用手機APP就能實時監測大黃魚的活動情況,及時發現問題。這樣的大平台隻需要兩三人就能管理,人力成本大大降低。”盧統鋒說。

作為“百台萬噸”深遠海養殖工程的試驗田,定海灣吸引了“乾動”“定海灣”“泰漁”等系列11台深遠海養殖平台落戶,投放數、投産數均位居全國第一,一躍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海上智慧生态牧場。

這些以工業化思維打造的“藍色糧倉”,代表了當今世界養殖的先進水準,助力連江傳統漁場轉型更新。

目前,我省海域累計投建深遠海養殖平台18台。以裝備為基,以數字為魂,深遠海養殖平台為福建特色“海洋牧場”發展增添了新動能。

拓展海上牧場,我省還将目光瞄準“水下養殖,水上發電”的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發展模式。

在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莆田南日島,“以電養魚”“以漁養電”成為現實。4月初,全球首個漂浮式風漁融合項目——“國能共享号”平台正式啟動漁業養殖方案,水下的1萬立方米水體成功投放首批1萬尾大黃魚。據了解,平台每年發電量可達1600萬千瓦時,相當于6000多戶普通家庭一年的用電量,借助智能化養殖系統,海産養殖收入預計可達數百萬元,将用于補貼深遠海風電建設成本。

全産業“鍛”鍊

“福漁”品牌越擦越亮

5月的霞浦,“中國海帶之鄉”迎來海帶收獲季。走進溢源海洋食品公司的直播間,主播賣力推介着各種海帶産品。直播間樓下的打結工廠中的房間裡,大姐們手指翻飛,繞結、切割,海帶條就變成了5厘米左右的海帶結,堆滿了一個個小筐。

幹曬海帶,鹽漬海帶絲、片、結、塊、頭,即食海帶,冰鮮海帶苗……在溢源産品展示廳,海帶加工品琳琅滿目。不僅将海帶分部位進行加工,而且還把海帶苗做成了細分産業。從“菜農”轉型的公司董事長蘇少華說:“我們的海帶系列産品有六大類,年加工生産能力3萬多噸。”目前,在淘寶天貓店,溢源已經做到了海帶品類第一,年銷售額超過3000萬元。

溢源的曆史就是霞浦海帶、福建海帶産業發展的縮影。目前,霞浦全縣養殖海帶占海面積約30萬畝,産值約40億元。

今年,溢源在霞浦沙江鎮的新廠區即将開業,加工能力将再上新台階。作為集水産育苗、養殖、加工和銷售于一體的龍頭企業,溢源以“漁戶+基地+公司+市場”一體化産供銷經營體系,帶動3000多戶漁業養殖戶增收。

吃透“一根海帶”“一條魚”“一粒鮑”……發力精深加工,全産業“鍛”鍊,全省大黃魚、鮑魚、鳗魚産值均突破200億元,對蝦、牡蛎、海帶、壇紫菜、海參等品種産值均超100億元。

目前,全省水産品加工企業超1200家,其中規上企業400多家,全省水産加工品總産量398萬噸、産值1110億元,均居全國第二,魚糜制品和藻類加工品均居全國第一。

全省培育了閩南、閩中、閩東三大水産加工産業叢集,形成了東山、龍海、漳浦蟹肉,福清對蝦,連江海帶,霞浦海參,晉江紫菜,甯德大黃魚等各具特色和優勢的水産品加工區。

通過打造“福魚”“福鮑”“福鳗”“福參”“福藻”等系列“福漁”品牌,越來越多的高品質福建水産品“遊”上了全國百姓餐桌。

向海洋要食物,提升的空間和潛力依然很大,仍需不斷以研發之智和科技之力挖掘來自海洋的優質蛋白,建設更優質高效的“福海糧倉”。

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能級。我省推動建設了廈門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大黃魚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生物種業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海洋生物增養殖與高值化利用重點實驗室等一批高水準涉海創新平台,并積極推動海洋領域省創新實驗室籌建工作,争創海洋領域國家實驗室“福建基地”。廈門海洋高新技術産業園正式獲批建立省級高新區。

推進海洋科技成果産業化。海洋生物醫藥産業創新聯盟、海洋與漁業裝備産業技術創新聯盟、海灣養殖設施更新改造技術創新聯盟等,積極引導省内涉海企事業機關同向發力,彙聚科技創新動力。

随着“藍色糧倉”加速崛起,“深耕碧海,牧漁未來”的漁歌一定能唱得越來越嘹亮。(福建日報記者 張穎/文 施辰靜/圖)

來源: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