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卡紮菲的最後8年:表面低頭暗地驕縱,把玩聯合國憲章,落得慘死

作者:WarOH協虎

2011年夏天,北約瘋狂轟炸利比亞,支援當地叛軍進攻政府軍。

在首都的黎波裡,卡紮菲曾躲在地下室裡開新聞釋出會,他和兒子聲讨西方人的無恥,尤其痛罵法國人背信棄義,喊話讓法國總統薩科齊“把利比亞人民的錢還回來”。

在前兩年,卡紮菲通路了歐洲,跟歐洲各國上司人緩和了關系,還給法國帶來100多億美金的合同。結果沒過多久,兩國的合作沒搞成,法國的陣風戰鬥機就給利比亞送來了炸彈。

卡紮菲的最後8年:表面低頭暗地驕縱,把玩聯合國憲章,落得慘死

法國的出爾反爾,在西方并未引起什麼批評,因為卡紮菲這個角色在歐美的名氣太臭了。

說起來,卡紮菲在利比亞獨裁40多年,期間作過許多妖,但本土一直安然無恙,從無大動蕩。這種和平,要多虧冷戰時期的國際戰略平衡。

而在經曆海灣戰争、冷戰結束、伊拉克戰争後,世界平衡被打破,卡紮菲也如坐針氈。

卡紮菲的最後8年:表面低頭暗地驕縱,把玩聯合國憲章,落得慘死

21世紀初,自稱“革命至死,決不投降”的卡紮菲急着向西方獻殷勤,展現出改頭換面的态度,不僅通路歐洲,還和世仇美國複交。

直到2010年前,利比亞看起來和西方打成一片,英美法意這些大國也都接受了利比亞,薩科齊甚至說過“卡紮菲不是獨裁者”這種違心的話。

可随着阿拉伯之春的到來,卡紮菲眨眼之間成為衆矢之的,一年内身死國滅,他本人還死得很慘。

那麼,西方人為什麼這麼恨卡紮菲?在2003年伊拉克戰争後,他都做過哪些改變?為何最終他還是躲不過身死國滅?

卡紮菲的最後8年:表面低頭暗地驕縱,把玩聯合國憲章,落得慘死

【一】

卡紮菲不等式:低頭不等于服氣

2003年初,美國再次入侵伊拉克,這次和1991年不同,美國一國單挑伊拉克,徹底滅掉了薩達姆政權,打得比海灣戰争還要輕松。

此戰爆發前,美國剛在2001年滅了阿富汗塔利班,按照美國當時的巅峰狀态,很可能在接下來兩年再滅掉一個國家。

是以2003年後,美國的老對手們都非常緊張,包括伊朗、利比亞在内,各國強硬的對抗态度都軟化很多。

卡紮菲還主動和西方打招呼,想要互訪,建交,情真意切。利比亞政府甚至宣布放棄一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開放國核心設施讓聯合國調查。

卡紮菲的最後8年:表面低頭暗地驕縱,把玩聯合國憲章,落得慘死

西方國家的大門,也給利比亞開了一道門縫。

早在1999年,意大利總理達萊瑪就通路了利比亞,這是80年代後第一個通路利比亞的西方大國領袖。

當時是卡紮菲邀請意大利人來訪的,利比亞非常願意和西方接觸的,因為蘇聯沒了之後,中東地區缺乏一個依賴的大樹,以前無腦反西方的路顯然走不通了。

在通過意大利釋放善意後,西方國家開始考慮接受利比亞,同年英國和利比亞複交,卡紮菲為當年誤殺的英國女警支付了賠償金。

開了這個好頭,卡紮菲認為靠着本國石油的資源,就算不說“加入歐洲”,成為歐洲的夥伴也是可能的。

要知道,在全世界範圍内,利比亞的石油對歐洲的意義非凡,在北海油田沒有大規模開發以前,這是全球距離歐洲最近的優質油田。

卡紮菲的最後8年:表面低頭暗地驕縱,把玩聯合國憲章,落得慘死

有人說,中東離歐洲也很近,确實,中東石油離歐洲不遠,但兩者之間隔着大陸,要海運就需要過紅海和蘇伊士運河,這裡都是阿拉伯人的地盤,冷戰時期他們跟歐洲關系很差。

而利比亞就在地中海南部,北上不遠就是意大利、法國、西班牙這些用油大國,是以歐洲人長期控制利比亞,就是需要當地的穩定原油供應。

哪怕後來卡紮菲政變奪權,英美都對他很友善,願意和他合作繼續開采石油。

不過,當年是卡紮菲自己先掀翻了石油合作的桌子,沒收西方資本,驅逐美國駐軍,才導緻了後來幾十年利比亞和西方的較量。

卡紮菲的最後8年:表面低頭暗地驕縱,把玩聯合國憲章,落得慘死

冷戰結束後,對抗成為過去式,卡紮菲見風使舵,希望自己還能以石油合作換取西方尊重。

是以,2003年的伊拉克戰争一打完,他認為自己無法再等下去了,給當年洛克比空難的受害者賠了足足30億美金。

随後,卡紮菲邀請西方政要通路的黎波裡,外界都認為他要洗心革面了。

因為在布萊爾通路時,“卡大佐”穿着便裝,光腳接待他,甚至傳聞在訪談時放屁。

卡紮菲的最後8年:表面低頭暗地驕縱,把玩聯合國憲章,落得慘死

【二】

美國人民:要跟“恐怖頭子”建交?

實際上,當時布萊爾是卡紮菲眼中的戰犯,因為他派英國軍隊和美國人一起入侵了伊拉克,卡紮菲對他無禮情有可原。

2004年,美國人密集通路利比亞,短短一年有20多個議員通路利比亞,談的都是石油生意。最後壓軸通路的是美國助理國務卿伯恩斯,雙方談了經濟和軍事合作的可能。

随後,美國公民30多年來首次被允許自由入境利比亞,但美國依舊不願意和利比亞複交。

小布什這麼不給卡紮菲面子,确實讓卡紮菲下不來台。但小布什也無可奈何,畢竟利比亞當年的名聲太臭,美國人民很難接受。

要知道,卡紮菲在70年代沒收西方資本,驅逐西方工程師和商人,取締美國軍事基地。

在那之後,他反美越來越極端,支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搞恐襲,在遭到美國的限制和打擊後,1988年的利比亞又在英國制造“洛克比空難”,造成近300人死亡,大部分都是美國人。

卡紮菲的最後8年:表面低頭暗地驕縱,把玩聯合國憲章,落得慘死

1989年,法航尼日爾空難又造成170多人死亡,禍首還是利比亞特工。利比亞還派出特工偷襲了西柏林一家酒吧,炸死美國大兵。

卡紮菲還在愛爾蘭島支援愛爾蘭共和軍,引發英國的騷亂。

和他相比起來,薩達姆做的事都更容易被西方接受,起碼他沒有屠殺西方公民。

是以,美國在2004年雖已經開放去利比亞的旅遊,但直到2006年,美國國務卿賴斯才宣布美利複交,開放大使館。

美利兩國複交後,利比亞摘掉了“支援恐怖主義”的帽子,卡紮菲政府接受西方石油公司投資,看起來兩者的關系進入蜜月期。

當然,美國政府也受到了壓力——當年洛克比空難遇難者家屬發起集會,抨擊美國原諒卡紮菲。

卡紮菲的最後8年:表面低頭暗地驕縱,把玩聯合國憲章,落得慘死

歐洲人也對美國的轉變很好奇,法國媒體把美利複交當做一種政治獎賞,因為卡紮菲開放了全國各處軍事基地讓聯合國檢查,而且把所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有關設施交給了美國。

據說,當年移交的核武裝置和材料很多,讓美國驚訝不已。

在歐洲列國看來,美國讓利比亞回到西方周圍,應該是想讓它成為一個“标杆”,告訴諸如伊朗、古巴、北韓這些國家,美國的大門永遠開放。

随着利比亞的石油産業全面對外開放,2005年後幾次招标,英美的石油公司拿走了十幾個油田開采執照。

中俄等東方國家都看着着急,也趕緊去利比亞碰運氣。但利比亞政府一碗水端不平,不給中俄開門,磨來磨去。最後卡紮菲給俄羅斯開了門,以換取俄羅斯的長期軍事支援。

卡紮菲的最後8年:表面低頭暗地驕縱,把玩聯合國憲章,落得慘死

和西方全面緩和關系,卡紮菲貌似是在時代大潮中站穩了腳跟,但幾十年的政治經驗告訴他,全盤開放,遲早會被西方人奪走權力。

唯有自己強大,尤其是軍事強大,才能真正立于不敗之地。

是以卡紮菲也在積極出擊,樹立自己的主動權。

在2007年初,法國大選,利比亞資助競選者薩科齊5000萬歐元,當年5月薩科齊勝選,7月就通路了利比亞。薩科齊高調稱頌卡紮菲,稱對方不是獨裁者。

随後,卡紮菲在年末回訪法國,帶着400人的通路團,簽下價值30億歐元的客機、武器、石油、核設施合同,利比亞頓時成為西方眼中的“大客戶”。

卡紮菲的最後8年:表面低頭暗地驕縱,把玩聯合國憲章,落得慘死

國際地位上升後,2008年卡紮菲又邀請普京通路,雙方就石油交易和軍事合作達成共識。

事後,普京免了利比亞高達45億美元的蘇聯債務,換取利比亞和俄羅斯的長期合作。

2008年,卡紮菲接受非洲200多個酋長贈予的“萬王之王”頭銜,他的膨脹到了頂點。

卡紮菲的最後8年:表面低頭暗地驕縱,把玩聯合國憲章,落得慘死

【三】

天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驕狂

我們現在看到的卡紮菲“一身黃袍或者戎裝,帶着驕傲表情出席外交活動”的照片,大都是在2008年後。

2009年9月,卡紮菲第一次前往美國,參加聯合國大會。美國紐約街頭曾出現抗議人群,聲讨卡紮菲當年的罪行。

不過,卡紮菲沒被美國人影響心情,他把這場大會當成自己的秀場,演講長達一個半小時,最後把全球主要強國都罵了一遍。

他還拿出聯合國憲章做出撕扯的動作,鎮住了在場的所有代表。

卡紮菲的最後8年:表面低頭暗地驕縱,把玩聯合國憲章,落得慘死

和西方緩和關系多年後,卡紮菲又回到抨擊霸權的老路上,乍一看有點讓人不解。

其實,他這麼做是為了在非洲樹立威信。

卡紮菲演講時,胸前别着一個非洲地圖的胸針,此時的他張口閉口就是非洲利益、非洲團結,其實背後有自己的野心。

法國、美國一商量,原來過了這麼多年,卡紮菲沒有一點變化,還是那個唯我獨尊的妄人。

要知道,西非自近代以來一直是法國的後花園,是法國成為世界大國的資本,當地說法語,用法郎,法國不容許任何人染指。

而美國更不用說,薩達姆當年就是要搞歐元結算石油,鬧得身死國滅,卡紮菲居然還敢搞這一出。

卡紮菲的最後8年:表面低頭暗地驕縱,把玩聯合國憲章,落得慘死

于是,正當卡紮菲信心滿滿地推進自己的“大非洲”計劃時,突然在2010年末,阿拉伯之春于北非爆發,随後席卷整個中東。

2011年初,利比亞也爆發了反對派遊行,遊行迅速上升為暴亂,卡紮菲下令鎮壓,暴亂最終演變成内戰。

卡紮菲一開始很淡定,但聯合國開會,劃定了禁飛區,法國和美國随後下場了。法國總統薩科齊宣布制裁利比亞和卡紮菲家族,氣得卡紮菲喊話:“你這個小醜,把我們的錢退回來。”

而卡紮菲期待的俄羅斯,最終也沒有出手——當時普京是總理,而總統梅德韋傑夫沒興趣給卡紮菲這種人幫忙。

卡紮菲想不到,自己辛辛苦苦花了7年打造的“完美局面”,一年不到就被摧毀。他顯然高估了自己的地位,高估了自己的軍力,也低估了西方的野心。

卡紮菲的最後8年:表面低頭暗地驕縱,把玩聯合國憲章,落得慘死

卡紮菲之死,對中東各國的影響也很大。

這名領袖獨裁了整整42年,是全球獨裁時間最長的上司人之一。他手下的利比亞,是全球産油巨頭,可以說坐着一台印鈔機。

在2003年後,他本人也通過對外緩和成為“體面人”,是西方大國的座上賓,甚至可以直接不給西方上司人面子,因為他手裡有能源,有财富。

這種轉變,給了一些國家幻想,覺得冷戰時期那種縱橫大國之間的外交方式還行得通。

卡紮菲的最後8年:表面低頭暗地驕縱,把玩聯合國憲章,落得慘死

可是2011年10月20日,當卡紮菲臨終前被打得血肉模糊的圖像傳遍全球,世界各地的獨裁家族都倒吸一口涼氣。

歸根到底,卡紮菲的覆滅是一次大國對小國的削弱和掠奪,這場戰争幾乎和伊拉克戰争性質相同,都是為了地緣利益,即石油。

至于卡紮菲本人,他的狂妄無疑加速了這個滅亡的速度。

這種冷戰時期特殊條件下誕生的瘋狂政治家,早該和非洲那些瘋狂獨裁者一樣被曆史的車輪碾碎,卡紮菲和他的家族使盡渾身解數,也不過多比薩達姆拖了8年而已。

文/商學野

參考資料:

1.《利比亞怎麼服軟了?》,尚言

2.《法國為何要積極推翻卡紮菲政權?》,丁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