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際博物館日 | 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讓多彩文化浸潤人心

作者:天眼新聞
國際博物館日 | 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讓多彩文化浸潤人心

紅色印迹、民族風情、曆史文化……在黔貴大地,一處處鮮活的文化遺存把“文化千島”貴州點綴得更加絢爛,一座座博物館矗立其中,镌刻多彩貴州人文氣質,向人們述說着這方土地上的曆史、文化、習俗。

5月18日是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博物館緻力于教育和研究”。國際博物館日當天,貴州各地将圍繞這一主題,發揮博物館在教育、公益、社會回饋等方面的作用,推出一大批面向公衆、普惠均等的高品質文化服務,展示我省通過建設“沒有圍牆的博物館”,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深度融入公衆生活,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建設,提升博物館對公衆的吸引力和公衆參與度。

國際博物館日 | 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讓多彩文化浸潤人心

培養隊伍講好紅色文化故事

“紅軍長征是中國革命一部壯麗的史詩,遵義會議是這部史詩最為絢爛的篇章……”前不久,東北農業大學研究所學生支教團帶領龍裡縣洗馬國小少先隊員,走進位于遵義市紅花崗區子尹路96号的遵義會議紀念館,開展愛國主義研學活動,看着一件件紅色文物,聽着一個個激勵人心的紅色故事,這場生動研學将“愛國”二字種在孩子們心中。

教育是博物館的重要功能之一,優秀講解隊伍是博物館教育功能的基礎。在遵義會議紀念館,類似的研學場景每天都在發生,講解員每天都要為來自全國各地的客人進行講解。近年來,該館把講政治、抓業務貫穿于講解員的培養全過程,打造了一支優秀講解員隊伍,成為遵義紅色文化宣傳教育主陣地和視窗機關的一道亮麗風景,備受社會各界好評。

遵義會議紀念館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館充分運用遵義會議寶貴曆史經驗,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每年免費接待觀衆400多萬人次,提供講解服務2萬批次。

國際博物館日 | 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讓多彩文化浸潤人心

“充分發揮紅色曆史文化優勢,講好長征故事是時代賦予的使命。”四渡赤水紀念館副館長呂相璇介紹,該館以講解員為主體組建“四渡赤水宣講團”,打造了專業講解員、小小講解員、志願者宣講隊、專家宣講隊等紅色文化宣講人才隊伍,以“講+展+演”相融合,深情講述《雪山上的小太陽》等紅色文化故事,在故事講述中穿插觀衆互動表演等新穎的講述形式,增加了互動性、趣味性、體驗性。

在文化和旅遊部剛剛公示的2024年全國紅色旅遊五好講解員培養項目的102名講解員名單中,遵義會議紀念館的劉霜、四渡赤水紀念館的馮興怡、銅仁革命軍事陳列館的王佳政榜上有名。

豐富活動展現曆史文化厚重

“貴州省博物館基本陳列展《人文山水 時光峰巒——多彩貴州曆史文化展》,3500多件文物系統地展示了貴州30萬年曆史文化長卷……”5月10日,平壩第二中學師生來到貴州省博物館,在講解員熱情洋溢的解說中,探尋貴州曆史文化的奧秘。

該展覽自今年2月開展以來,成為全省中國小争相研學的熱門打卡地。4月17日,貴陽市新世界學校以“我在省博修文物”為主題,走進貴州省博物館開展一日研學活動,通過參觀學習文物修複知識等開展實地教學,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

國際博物館日 | 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讓多彩文化浸潤人心

貴州省博物館是2024年國際博物館日貴州主會場,為發揮博物館教育功能,該館策劃推出《尋“龍”記——貴州三疊紀古生物化石展》,展出館藏化石和“興義黔龍化石博物館”精品化石,并邀請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韓鳳祿,開展一場關于“龍”化石的主題講座,通過貴州省博物館向世界傳授多元化知識譜系,将貴州貯藏着的浩繁資訊傳播給觀衆,并等待着人們的探索和分享;策劃推出“耳朵上的文物”“貴州興義“魚龍”拓印互動”“貴州小小考古家體驗”等4場緊扣主題的社會教育活動。

“館校合作成為省博公衆教育特色。”貴州省博物館社會教育部副主任宋曼介紹,近年來,貴州省博物館通過館校合作、研學基地建設、教育項目示範、流動博物館建設等豐富多元的教育活動,進一步拓展教育方式,拓寬服務人群,充分發揮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重要作用,真正辦好博物館這所“大學校”。

多元互動展示民族文化特色

在黔東南,為推動優秀文化更貼近公衆生活,讓公衆更深入、真切地感受優秀文化的無窮魅力,黔東南州民族博物館從5月17日開始,通過走出去等多種形式,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文化推廣活動。

活動期間,将開辦《講文物故事——苗族泥哨》非遺市集,邀請古法造紙、紮染、刺繡、竹編、銀飾、泥哨等項目非遺傳承人到館内,開展非遺技藝活态展示;開設“第二課堂”,實作共享教育,邀請州内文博、教育等領域專家學者,圍繞“如何發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和研究社會職能”主題進行研讨;開展紅色文化、民族文化進社群系列活動,策劃《銀裝霓裳——黔東南少數民族服飾圖檔展》《黔東南州革命人物遺址展》,精選苗、侗等民族傳統婚戀習俗見證物進行展示。

黔東南州民族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活動旨在讓觀衆了解黔東南民族獨具特色的傳統婚戀習俗,領悟其對當代社會的精神啟迪,有益于充分激發公衆參與文化傳承和保護意識,搭建博物館與公衆溝通的橋梁。

在貴陽,為傳承和弘揚非遺文化,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零距離”感受非遺、觸摸非遺,貴州省民族博物館走進花果園中園社群,開展民族文化進社群竹編體驗活動。

國際博物館日 | 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讓多彩文化浸潤人心

活動中,貴州省民族博物館工作者通過向社群居民展示竹編的制作工藝,讓參與者在竹編技法學習和制作中,體會非遺的魅力,傳承竹編“非遺”技藝。社群居民紛紛表示,在參與中不僅加深了彼此間的交流,也讓古老的竹編技藝因傳承煥發光彩。

貴州省民族博物館與貴陽市第二十七中學聯合策劃,國際博物館日當天将推出“無字然有意”古法花草紙制作體驗活動,邀請學生和文化技藝愛好者一起學習古法造紙知識體驗古法花草紙制作,感受古法造紙和自然之美。

策劃/黃蔚 陳曦 趙相康

文/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趙相康

編輯/劉立超

二審/姚曼

三審/黃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