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人過得好不好,無關金錢,無關地位,而是……

作者:讀者

與人相處,三分的空間至關重要。人太熟了,容易因知根知底而忽略對方的感受,失了分寸,視一切不宜為理所當然。哪怕熟人,心間長存三分生,才不會熟視無睹,才能時時刻刻關注對方的感受,傾聽對方的心聲,這樣的關系才能長久。

——郭華悅,《讀者》2022年第20期

知乎上有人提問:

為什麼邁入中年以後,總是突然覺得心很累,提不起精神?

高贊的回答是:

“搞錯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心理上不斷自我消耗而得不到補充。”

看過一句話:“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和世界最好的相處方式。”

人生本就短短幾十載,在這有限的時間裡,你我每一個普通人都在努力生活。

想方設法減少“試錯成本”,試圖快速找到自己與外界和平相處的方式。

然而,隻有做對這3件事,人生才能越過越清爽、自在。

一個人過得好不好,無關金錢,無關地位,而是……

來源:視覺中國

一個人過得好不好,無關金錢,無關地位,而是……

和外人生分些,關系才能長久

這些事,你有沒有遇到過:

樂意成為别人的傾聽者,對方卻不分場合、時間,大事小事都要打電話找你傾訴,要求你及時回應。

結果你和他的關系越來越疏遠,還被他抱怨你變得冷漠無情。

好心幫忙介紹工作,對方卻嫌錢少事多,三天兩頭給你捅婁子,不斷訴苦,讓你給找一個更好的工作,最好工資高、做三休二。

因态度不端正、做事不積極被辭退,埋怨你不夠給力,吐槽你不靠譜,連給朋友推薦個工作都做不到。

順手幫鄰居取幾次快遞,對方卻視為理所當然,一次次将取件碼發給你,從不提及搬運的辛苦。

最後情分變薄,你們的來往變得不愉快、不開心。

很多時候,人際關系的沖突,是因為沒有分寸感,說話做事過于随意。

分享一段《讀者》上的話:

與人相處,三分的空間至關重要。人太熟了,容易因知根知底而忽略對方的感受,失了分寸,視一切不宜為理所當然。哪怕熟人,心間長存三分生,才不會熟視無睹,才能時時刻刻關注對方的感受,傾聽對方的心聲,這樣的關系才能長久。

一個人過得好不好,無關金錢,無關地位,而是……

是的,再密切的關系,缺失了必要的邊界感,自認為彼此熟悉,不分你我,随意取用财物、打聽隐私,就容易産生隔閡、沖突。

人與人的往來,就像兩隻取暖的刺猬,靠得太近會受傷。

朋友之間保持适當的距離,未經允許,不擅自進入對方的生活領域,不随意幹涉對方的私事,相處才會變得越來越舒服,交往平淡卻長遠。

再好的關系,都有一個隐形的分界點,一旦越過這個點,彼此就會生出嫌隙,關系也會亮起紅燈。

守住跟外人的邊界感,自己才不會陷入後悔、遺憾的情緒内耗中,也會在人群中越來越受歡迎,友誼地久天長。

一個人過得好不好,無關金錢,無關地位,而是……

和家人默契,家庭才會和諧

曾刷到一個視訊。

部落客看到挂鐘上的時針已經走到8點整,窗外的路燈也亮了起來,但還是沒有聽到老公開門的聲音。

于是她前往地下車庫,想看看老公是否已經回來。

結果發現老公坐在駕駛室裡發呆,眼泛淚光,像是随時要哭出來一樣。

她去超市買了一些飲料、蔬菜、零食,假裝偶遇。

看到老公時,拿出兩瓶酒,仰着頭,笑說:“兄弟,今晚喝一杯。”

當晚,在溫暖的餐桌前,老公暢想着周末全家外出野餐、露營的場景,妻子分享孩子露齒大笑、口水直流的“小趣事”。

燈光下,每個人都眉眼輕柔,唇角輕揚。

家人間的默契,是一種心照不宣的懂得。

我懂你的尊嚴、面子、壓力;你懂我的貼心、擔憂、忙碌。

但很多人在對待家人時,會不自覺地開啟居高臨下的“指責模式”:

見對方下班後早早回卧室躺着,就劈頭蓋臉責備對方不體諒自己,隻知道偷懶;

看見陽台上的衣服沒收、廚房裡的碗筷沒洗,就一頓數落,責怪對方隻知道玩手機,不收拾家裡……

很喜歡電影《紅磨坊》中的一句台詞:

普天下最美妙的事,莫過于夫妻以及被愛,彼此相對地付出與體諒。

看到夫妻回來時,倦怠的眼神、起了幹皮的嘴唇,就懂得對方在外奔波,辛苦了一天,身體有多麼疲憊;

見到夫妻在家不修邊幅、頭發淩亂,就知道對方在家照顧孩子有多累……

有些愛意隐藏在生活的小細節裡:包裡常備的濕紙巾、胃藥,床邊一杯溫度适宜的水,半夜歸來廚房熱氣騰騰的飯菜……

換位思考,看見和了解彼此的難處與付出,才能将家經營得越來越好,攜手共渡未來的難關。

一個人過得好不好,無關金錢,無關地位,而是……

來源:視覺中國

一個人過得好不好,無關金錢,無關地位,而是……

和自己相處融洽,未來才能光明

馮骥才曾說:“平庸的人用熱鬧填補空虛,優秀的人以獨處成就自己。”

越平庸的人,越熱衷于低品質的社交,不斷穿梭于來來往往的人群,證明自己是“受歡迎的人”,以此來掩飾内心的貧乏、空虛;

而聰明成熟的人,都懂得給自己的社交設立一道防火牆,留出一片獨屬于自己的空間,自我探索。

海爾創始人張瑞敏,是人們眼中絕對的成功人士。

他完全可以享閱聽人人的追捧和稱贊,接受各方各界的崇拜。

可他卻選擇獨處,提升自己的思想層次。

他的辦公室裡,放了5000多本書。

他經常關閉手機,一個人坐在辦公室,翻閱書籍,用筆圈住重要詞語,緊皺眉頭思索——如何将簡單的事情做好、做到極緻,如何才能提升自身、正确看待自己……

正是因為這樣,他才能不斷打破思維慣性,拓寬視野,成為首位登上哈佛論壇的中國企業家,被授予“最美奮鬥者”榮譽稱号。

有句話說:“一個人最好的狀态是豐富的安靜,而這樣的境界,唯有獨處才能抵達。” 

很多時候,我們之是以覺得苦惱,并不是因為事件本身。

而是因為想得多,總是反複回想不愉快的事情,過于害怕成為“不合群”的那一個。

獨處,不是孤獨,也不代表不合群,它是治愈内耗的方式之一。

一個人的時候,不必在意别人的情緒,不用猜測别人的心思,直接跟自己進行對話,回歸真實的自己。

向内安放,不斷耕耘自己,才能收獲更好的自己。

一個人過得好不好,無關金錢,無關地位,而是……

來源:視覺中國

一個人過得好不好,無關金錢,無關地位,而是……

人生這趟列車,總會有形形色色的人上車,各方各地的人下車。

就像周國平所說:

“沒有人能夠完全脫離社會而生活,也沒有人必須為了社會,放棄自己的心靈生活。”

和外人相處有分寸感,保持适當的距離;

和家人相處有默契感,互相體諒與了解;

和自己相處有融洽感,向内生長與探索。

希望你我都能懂得這3種相處之道,在滋養對方的同時,也能用盡全力不斷強大自己。

與君共勉。

一個人過得好不好,無關金錢,無關地位,而是……

作者: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