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智庫論道丨經濟增長排頭兵:地位、挑戰與政策建議

作者:中國經濟時報
智庫論道丨經濟增長排頭兵:地位、挑戰與政策建議
智庫論道丨經濟增長排頭兵:地位、挑戰與政策建議

核心觀點

經濟大省(按照2023年地區經濟體量,選取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川、河南六省進行分析)在大陸經濟總量中占據半壁江山,是大陸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引擎、創新源泉和制度改革試驗田。2023年,經濟大省全力拼經濟,對全國如期實作經濟增長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2024年經濟目标實作也面臨着外部環境複雜性、嚴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以及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投資邊際效益遞減、消費收縮、前沿技術創新發展面臨卡點等挑戰。

智庫論道丨經濟增長排頭兵:地位、挑戰與政策建議

■石英華 劉帥

01

經濟大省是大陸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

大陸經濟呈現波浪式、曲折式複蘇态勢。2023年實作國内生産總值超12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5.2%,與美國經濟增速之間的差距縮小至1.1個百分點(美元計價),經濟複蘇态勢進一步鞏固。從占全球經濟總量的比重來看,2022年,中國GDP規模占全球經濟總量的比重增至17.81%,中美GDP規模占全球經濟總量的比重之差由2012年的10.22個百分點下降至7.41個百分點。疫後,大陸經濟複蘇程序呈現韌性強、後勁足的顯著特征。大陸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望進一步提升。

從2023年的資料來看,大陸經濟韌性的恢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經濟大省的拉動作用。2023年,地區生産總值在8萬億元以上的省份有4個,分别是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經濟總量占全國的34.787%;地區生産總值在5萬億元以上的省份有9個,依次為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川、河南、福建、湖南、湖北,經濟總量占全國的56.95%。其中,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川、河南六省地區生産總值占全國的比重達44.25%。

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川、河南六省是大陸财政收入和制造業投資的重要支撐。2008年以來,上述六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占全國比重穩定在20%以上;2021—2023年,上述六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占全國比重平均為23%左右。2023年,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川、河南六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速分别為4.45%、7.25%、5.08%、6.97%、13.29%、11.46%,均高于全國平均水準(3.41%)。2023年,浙江、山東、江蘇制造業投資累計分别增長14.1%、11.5%、9.1%,均高于全國平均水準,拉動全國制造業投資增速上揚。2023年12月,江蘇、山東、四川、浙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速分别為7.6%、7.1%、6.1%、6%,超過同期全國平均水準(4.6%)。2022年,六省專利申請授權數占全國比重達56.79%。

目前,大陸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依賴經濟大省的支撐,這種不均衡發展給經濟大省的未來發展提出更高要求。全球政治經濟形勢影響大陸經濟大省,經濟大省的經濟波動和不确定性也會影響全國經濟總量、增速以及發展品質的提升。經濟發展水準和品質較高的省份,從量到質轉變的過程需要穩定的創新驅動,而創新存在較大的不确定性,影響實際增長速度與潛在增長速度的偏離;經濟發展水準較低省份的經濟增長速度可能受限于虹吸效應、制度限制等。在高品質發展的前提下,大陸經濟保持合理增速仍面臨不小的壓力。在經濟規模排名前6位的省份中,2024年,四川、浙江、河南三省的經濟增長速度預期目标高于全國。

02

經濟大省實作新增長目标可能面臨的挑戰

新發展階段的經濟增長目标是高品質發展前提下的經濟增長目标,經濟大省依然是新增長目标實作的重要支撐。目前,經濟大省可能面臨來自國際政治經濟不穩定、人口老齡化、投資邊際效益遞減、創新能力支撐不足以及消費收縮等多方面的挑戰。

(一)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不穩定,對經濟大省貿易往來産生不利影響

2015年以來,大陸貿易依存度穩定保持在30%以上,仍是名副其實的制造業貿易大國。2021年10月以來,地緣政治風險持續處于高位,制約進出口貿易的健康發展。地區軍事沖突、換屆選舉以及群眾示威遊行等,加劇了地緣政治風險,加速了區域經濟割裂。中國貿促會披露的資料顯示,2023年12月全球經貿摩擦指數仍然處于高位區間。全球經貿摩擦措施涉及金額同比上升14%,環比上升66.5%。在涉華經貿摩擦方面,19個國家(地區)涉華經貿摩擦指數處于高位,當月,19個國家(地區)涉華經貿摩擦措施涉及金額同比上升15.1%,環比上升131.8%。電子、機械裝置、輕工、醫藥和運輸裝置行業涉華經貿摩擦指數均處于高位。國際政治經濟方面的不穩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對大陸經濟大省,特别是東部外向型經濟大省的進出口貿易帶來嚴峻挑戰。

(二)人口老齡化程度上升,加劇地方财政支出壓力

“未富先老”成為目前大陸經濟發展的突出特征。2022年,大陸人均GDP為12720.22美元,相較于2012年翻了一番,但與美國(76329.58美元)、日本(34017.27美元)等發達經濟體相比,經濟發展水準仍有很大提升空間。大陸勞動年齡人口減少,15—64歲人口數量占比從2010年的74.5%下降至2023年的68.26%;老年人口數量不斷增加,老年人口撫養比從2009年的8.45%上升到2022年的13.72%,人口老齡化程度加重,人口數量紅利持續減弱,而人口品質紅利有待提升。以受過高等教育勞動力占比作為衡量名額來看,2022年,美、韓、歐盟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适齡人口占勞動力的比重分别為71.78%、72.18%、76.98%,而2021年大陸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57.8%,勞動人口中受過研究所學生(包括碩士和博士)教育的比重僅為6%。

智庫論道丨經濟增長排頭兵:地位、挑戰與政策建議

圖檔來源/攝圖網授權

經濟大省人口老齡化程度更為凸顯,推高醫療衛生财政支出規模。2012年以來,廣東、浙江、江蘇、山東四省老年撫養比上升較快。2022年,浙江、江蘇、山東、河南、四川老年人口撫養比都超過全國平均值。10年間,浙江、山東、江蘇三省老年撫養比分别上升9.61%、11.27%、11.04%。三省醫療衛生财政支出占比分别增長1.94%、2.81%、3.12%。

(三)投資增速趨穩,對經濟增長支撐力減弱

在過去10年間,大陸投資持續收縮,對GDP增長貢獻持續下滑。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12—2022年間,大陸投資率從46.19%下降至43.2%,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速從2012年的18%下降到2023年的2.8%,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速從2012年的22.03%下降到2023年的6.5%。聚焦到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川、河南六個經濟大省,投資名額并不樂觀,投資邊際效益遞減,反映出與全國整體投資形勢相似的态勢。

(四)消費增長乏力,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仍待提升

相對于進出口貿易與投資,消費對經濟增長拉動不及預期。2023年,最終消費支出的GDP增長貢獻率提升至82%以上,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同比、商品房銷售面積累計同比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2008—2022年,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比并未顯現出上升态勢,上述四省2023年一季度以來商品房銷售累計同比增速持續走低,直至降低到零點以下。教育、醫療、養老和住房等社會性消費不足,高品質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仍顯不足,服務價格上漲,壓縮了私人消費支出空間,影響私人消費水準提升。2022年,大陸醫療機構床位數全國平均水準為每萬人69.16張,相當于日本醫療機構床位數全國平均水準(1262張/十萬人)的一半。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川、河南六省,該名額數值依次為每萬人48.06、66.11、68.25、58.03、81.67、76.20張,隻有四川與河南超過全國平均水準。2023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32994元,其中,人均居住消費支出為7822元,占比為23.7%。新市民群體租房消費支出占比較高,顯著增加其生活成本。戶籍制度限制新市民群體消費潛力釋放。2021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全國人戶分離人口數仍有49276萬人,而2021年廣東、浙江、江蘇三省人戶分離人數仍有4700萬人。人戶分離人群難以充分享受醫療衛生、教育、就業、社會保障和養老等高品質的基本公共服務,不利于人力資本積累和代際傳承,弱化了其對未來發展的預期,降低了新市民群體的消費意願。

(五)技術創新支撐和創新後發能力提升面臨更多挑戰

作為大陸産業技術創新高地,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川、河南六個經濟大省是大陸重大産業集聚地,為前沿技術創新和技術産業化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從全球創新指數情況對比來看,在2011—2023年間,大陸創新指數提升至55.31,低于美國(63.53)、德國(58.76)。長期以來,大陸采用“引進—吸收—再創新”的創新模式。但現階段大陸正面臨戰略性前沿技術突破難、關鍵核心零部件元器件國産化率低以及為此支撐的基礎研究不牢固等挑戰,對經濟大省帶頭推進技術創新模式變革和前沿技術突破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大陸人才紅利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間。從受過高等教育人數占勞動力的比重來看,2022年美國與歐盟國家都達到70%以上。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22年,大陸新增勞動力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占52.8%,受過中等教育的人數占29.5%。2022年,全國戶主教育程度構成大學大學及以上僅占7.9%。2021年,大陸高等教育每十萬人口平均在校生人數為3301人,而廣東、浙江、江蘇則出現下降趨勢,人力資本積累進一步提升面臨制約。

03

充分發揮經濟大省促增長作用的政策建議

經濟大省是生産要素集聚高地,成為大陸經濟高品質增長的重要支撐。經濟大省所面臨的挑戰,折射出目前大陸經濟實作新的增長目标必然要克服的挑戰。在推進大陸經濟加快回暖的程序中,需要重視經濟大省在多方面的帶動作用,切實推動潛在增長率轉化成實際增長率,推動經濟社會穩健轉型和制度變革,促進大陸經濟高品質發展行穩緻遠。

(一)“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積極維護區域産業鍊供應鍊穩定

一是充分發揮有為政府在維護區域産業鍊供應鍊安全穩定中的積極作用,搭建“走出去”與“引進來”平台,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及時、準确、高效、便捷地提供公共服務。二是調動戰略性新興産業企業、前沿技術産業鍊主企業、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積極性,確定對關鍵礦産資源、關鍵核心零部件的掌控力,積極主動維護穩定的産業鍊供應鍊關系,培育創新型産業生态,提高産業上下遊配套能力,進一步提升對中小科技創新企業的培育和孵化能力。三是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相結合,統籌布局、區域關聯,組團招商、捆綁引資,推動區域産業梯度轉移,促進區域産業結構優化更新,以經濟大省為基礎打造創新引領性強、産業配套齊全、研究底蘊深厚的全球前瞻性技術集聚地和産業發展高地,在經濟相對落後地區積極培育配套産業和特色産業,形成多中心的經濟增長極,緩解經濟增長的地區和産業失衡問題。

(二)擴大有效投資與社會性消費相結合,推動供需高效關聯

一是圍繞新質生産力的形成,加快布局有效投資。加大對經濟大省新興産業、新興技術及其相關聯的基礎科學研究的支援力度,打造核心技術攻堅克難的人才隊伍,引導人才培養結構變革;将經濟大省作為創新人才激勵制度變革試驗點,打破制度限制,激發新興技術人才創新活力。二是引導發展新型消費,積極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帶動相關産業和消費場景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三是向民生短闆領域發力,适度擴大經濟大省保障性住房、醫療衛生、教育、就業和社會保障等領域的投入規模,權衡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與機遇,适度放開社會資本進入門檻,評估人口流動的動态影響,加大高品質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深入挖掘老齡化帶來的照護、家政等消費擴張潛力。

(三)加快推動戶籍制度改革,強化新市民群體發展預期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通過階梯式的城市人口增長,促進消費、投資潛力釋放。在經濟大省、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中,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讓更多新市民群體可以享受價廉質優、普惠性更強的高品質基本公共服務,減少對私人消費的擠出效應和不必要浪費,穩步促進人力資本積累,釋放新市民消費潛力。

(作者機關:中國财政科學研究院)

智庫論道丨經濟增長排頭兵:地位、挑戰與政策建議

總 監 制丨王 輝 車海剛

監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谷 雲

智庫論道丨經濟增長排頭兵:地位、挑戰與政策建議
智庫論道丨經濟增長排頭兵:地位、挑戰與政策建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