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孩子說“媽媽,我怕”時,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作者:光明網

轉自|錢志亮工作室

作者 | 錢志亮

有個媽媽給我們留言問道:“孩子不敢一個人睡怎麼辦?”

孩子到了晚上就抱着枕頭吞吞吐吐地說:“我不想一個人睡……”

大人問他為什麼,他就說害怕,無論怎麼跟孩子解釋,孩子都聽不進去,睡着之前要麼要求大人陪在身邊,要麼開着燈。

這位媽媽的煩惱,相信很多家長都不陌生。

幾乎每個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曆讓成年人無法了解的恐懼:怕水、怕高、怕狗、怕蟲……

孩子究竟在害怕什麼?他們的恐懼又從何而來呢?

我們今天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恐懼的産生

細心的父母會發現,孩子在不同的年齡,害怕的對象也有所不同:

2歲前的孩子害怕與媽媽分離、害怕一個人,害怕太大的噪聲和陌生的環境;

2到4歲的孩子,有的會怕黑、怕想象中的怪獸、鬼神;

5到6歲的孩子,有的會怕醫生、怕陌生人、怕水、怕閃電;

上國小之後的孩子,恐懼對象就更加複雜了,比如考試、學習成績和人際交往……

當孩子說“媽媽,我怕”時,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可以說,孩子從呱呱墜地那天起,就開始慢慢體驗恐懼,随着他們情緒的發展,令他們恐懼的事物也會随之變化。

随着年齡的增長和經驗的增加,孩子對事物的認識越來越深入,一旦發現事物是安全的,腦海裡的危險信号就會解除,恐懼感也會随之消失。

當然,有很多的恐懼是孩子習得的。

孩子并不是生下來就怕這怕那的,而是通過直接經驗和觀察學習等途徑習得了恐懼,如有的家長喜歡吓唬孩子、有的家長提供過度保護、有的孩子本身遭遇過小的創傷等。

當他們重新面對一些事和物時,大腦就會跳出來告訴他們:“小心,有危險!”

比如,有的孩子有過失足落水或是嗆水的經曆,孩子看到水就喚醒他當時恐怖的記憶,他們對于水就會有種深深的恐懼感,這就是所謂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當孩子說“媽媽,我怕”時,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當孩子害怕時,需要的不是鼓勵

對于孩子的恐懼,我們要抱着了解的心态。

一位媽媽帶5歲兒子去兒童樂園玩,裡面的滑梯比幼稚園的滑梯高很多,兒子站在滑梯上猶豫不決,媽媽在旁邊加油打氣:“這才多高啊,你怕什麼!”

最後爸爸看不下去了,強行把他推下去,孩子吓得邊哭邊喊:“太高了,我再也不要玩這個了!”

我們太容易對孩子的恐懼不以為然。

當孩子感到害怕時,我們習慣對他說:

“沒什麼好怕的”

“你怎麼會怕那個呢?”

“那都是假的”

當孩子說“媽媽,我怕”時,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看似是鼓勵,其實是一種殘忍的回應:在孩子最害怕的時候,要求他們大膽和勇敢。

一旦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還會被貼上沒出息、沒用的标簽。

從大人的角度看,床底下不會有怪獸、鄰居家小狗不會沖上來咬人、滑梯的高度不會讓孩子受傷……孩子的恐懼總是那麼荒唐。

實際上,孩子的恐懼是真實存在的,并且深深地困擾着他。

一個正在體驗恐懼感的孩子,腦海中有個報警器一直在鳴叫,我們勸他别怕,實際上是對他恐懼的嘲笑,輕描淡寫的反應,會讓他更加沒有安全感。

一個正在經曆恐懼的孩子,在高度緊張之下,他最渴望的并不是逃跑,而是尋求保護。

我們轉換一下視角,作為大人,當我們面對恐懼,手心冒汗,心跳加速時,我們也不想聽到親人朋友指責我們“膽小”,我們希望他們說:“别怕,我在這呢。”

這是所有經曆過恐懼的人所渴望的:被看見、被接納、被保護。

孩子需要你接納他的恐懼感,告訴他,你會保護他,會陪在他的身邊,這種保護就是心理層面的安全感,隻有這樣,孩子内心才能生出勇氣,去面對他所恐懼的事物。

當孩子說“媽媽,我怕”時,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恐懼是孩子無法避免的一種情緒體驗,我們隻能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一步步地去面對引起恐懼的事物或情景。

是以,幫助孩子克服恐懼的第一步是接納孩子的恐懼,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陪伴和支援。

當孩子感到害怕時,我們要懂得接納孩子流露出來的恐懼情緒,在孩子膽怯退縮的時候,不要責罵他,站在他這一邊,耐心等待,真誠陪伴,必要時給予安慰或擁抱,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适應環境。

愛會使人變勇敢。父母對孩子的了解越多,孩子的恐懼越容易被消化,孩子隻有獲得了安全感,他才能邁出嘗試的第一步。

第二步,帶孩子認識和了解讓他恐懼的事物。

比如,很多孩子害怕打雷,我們就要和孩子聊聊他究竟害怕什麼,引導孩子說出害怕的事物是什麼:是害怕打雷的聲音,還是害怕自己會有危險?

在閑聊中,你可以給孩子科普氣象知識,教孩子正确的應對措施:

“小時候爸爸媽媽也像你一樣害怕打雷,長大了就不怕了!”

“你看看我們長這麼大,也沒遇到什麼危險。”

“打雷是一種自然現象........”

當孩子說“媽媽,我怕”時,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類似這種讨論,可以讓孩子把整件事情弄清楚,恐懼警報就會慢慢解除。

消除恐懼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比起盲目鼓勵孩子勇敢,多點耐心去幫助孩子認識恐懼的事物,才更有可能生出勇氣去面對它。

最後,日常生活中不要制造恐懼。

成年人對兒童的恐懼情緒産生了不小的影響,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聽話,常常喜歡吓唬孩子。

這樣的吓唬往往會增加孩子的精神壓力,随口一句恐吓,孩子深深記在了心裡,成了紮根心底的陰影。

教育孩子需要耐心,盡量選擇簡潔有力的正向的語言,就事論事,溫和堅定地幫助孩子,任何的投機取巧,長久看來都是得不償失。

來源: 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