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真正的接班人,悉心培養20年,若不早逝将挽救蜀漢

作者:秋風說曆史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的名将和丞相,他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無人能及。在他的輔佐下,劉備一手創立了蜀漢王朝。然而,諸葛亮沒有留下一位合适的繼承人,這成為蜀漢後來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諸葛亮有生之年,他曾精心培養了一位被寄予厚望的繼承人,如果這位繼承人不曾英年早逝,蜀漢的命運會不會改寫?他到底是誰?

諸葛亮真正的接班人,悉心培養20年,若不早逝将挽救蜀漢

一. 諸葛亮最心愛的養子諸葛喬

話說那年諸葛亮還在襁褓之中,父親諸葛渥早逝,靠着母親一手拉扯長大。及至長大,諸葛亮聰睿過人,吸引了不少貴族子弟前來求學。當時諸葛亮的堂兄諸葛瑾家中,育有一子,生得眉清目秀,天資聰穎。諸葛亮見這個外甥十分中意,遂向諸葛瑾央求,願收為己養。

諸葛瑾見諸葛亮如此看重兒子,喜從天降,便欣然應允。從此,這個孩子便被諸葛亮視如己出,賜名諸葛喬。原本諸葛喬的字是仲慎,後來諸葛亮又給他改了個很有意義的字"伯松"。

松樹在寒冬臘月仍能常青不凋,寓意諸葛亮希望諸葛喬就像松樹一樣,風雨無阻,永不言敗。諸葛亮對諸葛喬殷切期盼,他要在有生之年,将自己畢生所學都傳授給諸葛喬,将他培養成為一代人傑。

諸葛喬自幼跟随諸葛亮學習,諸葛亮為他請了很多很好的老師,諸葛喬也确實學有專攻。到了十來歲,便随侍諸葛亮出入軍中,身經百戰,閱曆日增。諸葛亮待他視如掌上明珠,無微不至。不僅傳授軍事上的學問,也教他怎樣處理朝政。

諸葛亮對諸葛喬的期望很高,希望有朝一日能将蜀漢的大業托付于他。諸葛喬确實也沒有辜負諸葛亮的期望,聰明過人,學有專精。隻是諸葛亮為人嚴厲,對諸葛喬從不手軟。有一次諸葛喬在朝堂上稍有懈怠,被諸葛亮狠狠責罵了一頓,這使諸葛喬何等慚愧,連連磕頭賠罪。

諸葛亮真正的接班人,悉心培養20年,若不早逝将挽救蜀漢

從小諸葛喬就在軍中打滾,屢次跟随諸葛亮征戰沙場。諸葛亮視他為掌上明珠,每每随軍出征,諸葛喬都在身邊輔佐,從不離左右。諸葛喬在軍中頗有威望,曾多次建議諸葛亮調整軍略。諸葛亮對諸葛喬器重有加,将他視為幕僚中最得力的一員。

諸葛亮臨終之年,諸葛喬已是當朝的驸馬都尉,而且已與劉禅之女訂下了娃娃親。可見諸葛亮對諸葛喬有着何等重視。隻可惜,當年諸葛亮在臨終前寫下《誡子書》時,并沒有将這本寶典留給諸葛喬,而是留給了親生兒子諸葛瞻。彼時諸葛瞻尚在襁褓,諸葛亮無法判斷其将來能否接手大權。而諸葛喬卻是他一手培養的心腹愛将,素有過人之資,應是諸葛亮當年心目中的最佳接班人選。

二. 諸葛喬入蜀漢内廷,備受重視

諸葛亮在位時數次北伐,屢戰屢敗,無功而返。每每歸來,他便将諸葛喬召入帳中,與他分析戰況,研究對策。諸葛喬觀望入微,每每能提出中肯的見解,頗獲諸葛亮贊賞。

諸葛亮對諸葛喬的器重,并非隻在軍中,在朝中地位同樣不低。當年諸葛喬剛被諸葛亮從叔父諸葛瑾處領養時,諸葛亮便為其賜下了一個虛銜,驸馬都尉。這個官職在當時并非實職,更像是一種尊榮的封号。

驸馬都尉一職,本是為皇室子弟和權貴之家的子孫而設。能獲此職者,無不是些風雲人物。諸葛亮給諸葛喬這個職銜,其用意很明顯,就是希望将諸葛喬封為親王,并與皇室正式聯姻。

果不其然,諸葛喬被任命驸馬都尉後不久,便與劉禅的長女成了親家。雖說當時隻是孩童之年,但這樁娃娃親為諸葛喬在朝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礎。劉禅對諸葛喬同樣十分器重,視他如同己出。

諸葛亮去世後,劉禅将諸葛喬留在身邊佥同作事,地位僅次于丞相姜維。諸葛喬在朝中權傾一時,連同曾任群臣都要給他幾分薄面。諸葛喬雖是養子,卻遠比諸葛亮的親生兒子諸葛瞻受到更多的重視和期望。

諸葛亮在世時,諸葛喬跟随身邊,征戰沙場。諸葛亮不僅将軍事智慧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也經常派遣他前去督陣。諸葛喬身經百戰,屢建奇功,深得諸葛亮的賞識。

諸葛亮真正的接班人,悉心培養20年,若不早逝将挽救蜀漢

有一年,諸葛亮率軍遠征,沿途需大量軍糧儲備。諸葛喬不遠萬裡跟随主公,卻被配置設定到最艱苦的運糧線上。炎炎烈日之下,諸葛喬和粗籍士兵們并無二緻,揮汗疲憊。有人見狀便問諸葛亮為何連親傳弟子都如此使喚。諸葛亮卻說,這正是考驗諸葛喬的良機。

經此一役,諸葛喬在軍中的聲望大增。随後諸葛亮在野戰時,諸葛喬常常被派去領兵沖陣。每到緊要關頭,諸葛亮都會将諸葛喬喚入營帳,與他商議軍機。諸葛亮數次北伐,諸葛喬無一次缺席,可見諸葛亮對他是何等器重。

諸葛喬不僅軍事身手了得,在文職政務方面也是諸葛亮的愛将。諸葛亮常常将諸葛喬留在身旁侍奉,傳授朝政之道。諸葛喬孜孜不倦,勤學苦究,頗有進益。每遇國家大事,諸葛亮總要先與諸葛喬商量,聽取他的意見。

諸葛亮賞識諸葛喬的才能,不僅賜予他崇高的地位和封号,也對他百般栽培提攜。隻可惜,二人的師徒恩情終究無法延續,因為命運總是捉弄人。

三. 英年早逝,蜀漢家運将盡

諸葛亮離世後,蜀漢軍國大事雖交由姜維執掌,但劉禅對諸葛喬的器重程度遠超于姜維。諸葛喬的封号與軍權日益增加,已然是蜀漢朝野翹楚。然而命運無情,就在諸葛喬備受期望,有望繼承蜀漢大業之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奪走了他的生命。

自諸葛亮去世後,蜀漢上下對諸葛喬都寄予厚望,期望他能像當年的諸葛亮那樣,指揮有方,運籌帷幄。劉禅對諸葛喬更是倍加器重,經常喚他入宮商議軍國大計。姜維雖統帥六軍,但諸葛喬亦有親征實權。

有一年,前線傳來火燄沖天的戰報。姜維力阻魏軍侵犯,與他們在漢中一帶遭遇狙擊。雙方在險峻山地裡你來我往,戰火彌漫數月不止。忽有一日,姜維起兵大捷,斬獲魏軍首級無數。然而令人震驚的是,就在此時,諸葛喬竟患重病垂危。

消息傳來,蜀廷大亂。諸葛喬隻是位副将,但其身份地位非同小可。當年諸葛亮将其視為掌上明珠,親自栽培,教以天文地理,兵書妙策。諸葛亮不僅重視諸葛喬的軍事地位,還将蜀漢的興衰前程全托于他。如今諸葛喬病危,令文武上下為之裁汲。

諸葛亮真正的接班人,悉心培養20年,若不早逝将挽救蜀漢

劉禅聞訊大驚,即刻傳诏,征集天下能醫前來救治。數月之後,諸葛喬終因病重不治而亡。劉禅親自為之主恥,追谥"忠烈王"以贊揚其一生忠勇。蜀漢上下為之哀悼,為諸葛亮再無适當接班人而歎惋不已。

諸葛喬病逝前後,蜀漢上下為之痛心疾首。姜維在戰場上用刀槍為諸葛喬報仇,大破魏軍,卻也難掩失望之情。這一決裂對蜀漢無疑是個巨大打擊,家國無能之輩,天下震驚。

諸葛亮為培養諸葛喬付出了二十餘年的心血,無微不至地将所學傳授于他。然而諸葛喬英年早逝,未能延續蜀漢基業,諸葛亮一手栽培的棟梁之才就此陣亡,蜀漢由盛至衰的轉折就此開始。

若諸葛喬不曾年少身故,或許蜀漢的命運将會全然不同。有諸葛亮栽培多年,諸葛喬的智謀才能非常人可及。劉禅對他亦是無比器重,賜予他崇高的爵位和重大的軍權。若未病逝,諸葛喬将會成為蜀漢最高統帥,代替姜維平定曹魏,繼而與東吳一較高下。

當然,這隻是一種假設。事實上,諸葛喬早逝後,蜀漢很快便走向衰落。姜維未能阻擋曹魏鐵騎南下,終被曹魏所滅。曾經的三國鼎力,也就此分曉。而諸葛亮一手栽培的接班人諸葛喬,更是成了蜀漢滄桑曆史中的一段佳話。

四. 諸葛亮托孤于諸葛瞻,有意為之

雖然諸葛亮将諸葛喬視為接班人,百般栽培,器重有加,但在臨終前寫下《誡子書》時,卻将這本圭臬之作留給了親生兒子諸葛瞻。究竟是何用意?

諸葛瞻乃諸葛亮的嫡親骨肉,生母是諸葛亮的妻子黃月英。然而諸葛瞻出生時,諸葛亮已年過半百,黃月英亦是高齡産婦。諸葛瞻呱呱墜地時,諸葛亮正值蜀漢國力漸衰,忙于北伐作戰,軍旅勞頓,根本無暇分心照料。是以諸葛瞻自幼便由母親黃月英親自撫養。

諸葛亮賢妻良母,料理家計無微不至。然而黃月英終究隻是個閨閣女流,難免見識有限,未能為諸葛瞻請到良師益友。諸葛瞻自小便未受過系統的教育,更遑論習武讀書。直到六七歲,諸葛亮方才注意到這個遺憾,這才将諸葛瞻接到身邊,親自授之以文墨武藝。

諸葛亮真正的接班人,悉心培養20年,若不早逝将挽救蜀漢

諸葛瞻生性淳樸,但難免平庸。諸葛亮深知兒子的資質畢竟無法與門生諸葛喬相比,才學武功都遜色許多。盡管如此,諸葛亮依然孜孜不倦地教導諸葛瞻,希望将蜀漢大業托孤與他。

有一年,諸葛亮忽然召諸葛喬至營中商議軍事。當時諸葛亮正率軍伐魏作戰,前方戰況膠着。諸葛喬立刻拜見軍師父親,期盼指教。然而諸葛亮這次卻并未向諸葛喬請教兵法,隻是對他說:"我已将蜀漢興衰托孤于瞻兒,你可要輔佐他,不可有失。"

諸葛喬聞言大驚,心想諸葛瞻尚年少無經驗,怎能擔此重任?然而作為養子門生,諸葛喬隻得含羞應允。從此,諸葛喬便不遺餘力地教導諸葛瞻軍旅之道,孜孜不倦。

有一回,諸葛亮臨終将至,便将親朋好友們召至床前,為諸葛瞻衆叔伯拜托。諸葛亮囑托諸葛喬等人要竭盡全力輔佐諸葛瞻,方能延續蜀漢基業。諸葛亮說罷便将聖訓《誡子書》遞給諸葛瞻,并叮囑他要銘記其中的要旨,好好珍惜。諸葛亮去世後,諸葛喬等人便将諸葛瞻簇擁在中央,扶植他掌管蜀漢國政軍權。

誠然,當初諸葛亮将諸葛喬視為掌上明珠,器重有加,将他親自教導,無微不至。但在彌留之際,諸葛亮卻決意将大業托孤于諸葛瞻,其中原因隻有諸葛亮自己知曉了。也許是因母系血統的緣故,也許是憐惜親生骨肉,又或許是相信諸葛喬能夠輔佐有方。但無論如何,諸葛亮對諸葛瞻無疑寄予了厚望。

不過蜀漢最終還是由于年少無能的統治者而走向沒落。諸葛瞻年歲尚幼,難免識見不足。盡管有諸葛喬和其他謀臣輔佐,蜀漢仍舊難逃覆滅的命運。諸葛亮的一臂之力已然消失,曹魏大軍勢不可擋。最終蜀漢不攻自破,被曹魏所滅。

五. 諸葛瞻恩師有違,最終失意而亡

諸葛亮去世後,諸葛喬本應繼位助理支援諸葛瞻,但他卻多有失察。最終諸葛瞻未能一雪前恥,蜀漢陷入困境,父子師徒的心血也就付諸東流。

諸葛亮臨終前,曾專門囑托諸葛喬等人要盡心輔佐諸葛瞻。但諸葛喬對此恩師臨終囑托卻未盡心盡力。他雖在軍事上竭力指導諸葛瞻,但在國政方面卻未多費心思。諸葛喬本是諸葛亮一手提拔的接班人,諸葛亮對他無比器重。但他終未能體會諸葛亮的一片肺腑之言。

諸葛亮真正的接班人,悉心培養20年,若不早逝将挽救蜀漢

有一年,諸葛瞻剛繼位不久,便遭遇了重大的國難。曹魏大軍突然從四面八方打了進來,意圖一舉消滅蜀漢。諸葛喬此時已是諸葛瞻身邊的軍師,見狀急忙奏請出征迎戰。但諸葛瞻猶豫不決,遲遲不下決心。諸葛喬竭力相勸,但諸葛瞻總是支支吾吾。

就這樣一拖再拖,等到蜀漢後院已被曹軍攻城掠地時,諸葛瞻方才決定出征。于是蜀漢大軍出師遠征,但因機會已失,形勢危急,節節告敗。諸葛喬雖千方百計想扭轉局面,但諸葛瞻因才無雙全,執迷不悟,不聽勸阻。最終蜀漢不戰而敗,被曹軍一舉所滅。

諸葛喬這才恍然大悟,諸葛瞻根本無能繼承蜀漢基業,當初何曾盡心相助?若一開始就聽從諸葛亮的囑托,莫不兩全其美。然而事已至此,諸葛喬隻能悔恨終生。

蜀漢覆亡後,諸葛瞻被俘虜,最終在獄中自盡身亡。諸葛喬雖性命無恙,但也早已名存實亡。曾幾何時,他可是諸葛亮的掌上明珠,備受器重。然而因為背離了恩師臨終囑托,疏于輔佐蜀漢新主,最終導緻大業全失。

更令人痛心的是,諸葛喬生前無疑是得到了諸葛亮全部的真傳。然而因其護短,辜負了恩師的殷殷期望,才導緻蜀漢最後的覆滅。若諸葛喬能全心全意地輔佐諸葛瞻,蜀漢或許還有一線生機可存。但命運弄人,終成空談。

有一回,諸葛喬臨終之際,曾對身邊人感歎:"恩師臨終前将大業托付與瞻兒,并叮囑我們要盡心輔佐。然而我卻自以為是,疏于教誨國政兵略,以緻蜀漢隻能走向滅亡。如今想來,還是我對不起恩師的一片苦心了。"

結尾

諸葛亮一生扶植蜀漢,垂垂老矣方始有成。然而他卻未能培植出一員可以接手大業的嫡傳弟子,最終功虧一篑。而諸葛喬雖然是諸葛亮視為掌上明珠的門生,卻也因對待恩師臨終囑托的馬虎而令蜀漢覆亡。諸葛亮和諸葛喬的一番苦心不但白費,最終連蜀漢國祚都随之覆亡,真可謂悲劇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