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民愛戴的好縣長張種玉

作者:秋色原野

上世紀三十年代,他在新泰縣立一、二、三國小擔任校長,秘密支援和掩護從事革命活動的同志,多次保護黨組織的成員;全面抗戰爆發後,他投筆從戎,走上抗日救國的道路,在新泰、泰甯曾曆任三任縣長。他與人民同甘共苦,深受根據地人民的愛戴,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張縣長”。他是名字叫張種玉。

人民愛戴的好縣長張種玉

張種玉晚年照片

張種玉,原名張立田,新泰市汶南鎮楊家窪人,生于1908年10月。

1926年春,張種玉考入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1928年“五三”慘案發生後,他懷着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刻骨仇恨和對國民黨政府不抵抗的憤怒,轉入省立第二師範學校。在此期間,他與中共地下黨員魯寶瑛、薛峨交往密切,革命思想覺悟不斷提高。1931年夏畢業回鄉任教,秘密從事革命活動。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他積極從事抗日救亡宣傳工作。1938年8月,擔任新泰縣各界抗日動員委員會總務部副部長,同年底,任新泰縣獨立營經理部主任,負責物資供應工作。

1939年3月,張種玉加入中國共産黨,擔任新萊聯防辦事處主任。10月28日,新泰縣各界人士代表會議在太公峪村召開,他當選為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

人民愛戴的好縣長張種玉

1939年10月28日,新泰縣召開各界人士代表會議,張種玉當選抗日民主政府縣長

張種玉注重加強根據地的政權建設。他打破日寇的層層封鎖,使全縣民政、财政、建設、教育等項事業從無到有、穩步發展,為根據地的鞏固和擴大、為奪取抗戰的最後勝利提供了物資保障。

人民愛戴的好縣長張種玉

新泰縣抗日民主政府辦公舊址

為盡快發展和壯大根據地抗日武裝力量,1939年10月,他重建新泰縣大隊,并兼任大隊長。僅用三個多月的時間,縣大隊就發展到6個連隊和1個通信排,縣、區抗日武裝達到1500多人。

他帶領根據地人民積極開展反掃蕩鬥争。1940年5月25日,駐新泰、蒙陰日僞軍千餘人分四路圍攻我根據地土門一帶。張種玉親率縣大隊和當地民兵,配合八路軍某部英勇反擊,血戰一天,将敵擊潰,斃傷日僞軍160餘人,并繳獲大批槍支彈藥和其他軍用物品。戰鬥結束後,他受到泰山區專員公署嘉獎,其沖鋒陷陣、英勇鬥争的事迹登在《大衆日報》上。

同年6月至7月,駐新泰、萊蕪、蒙陰、平邑等地日僞軍對新萊邊界、新泗邊界連續進行“掃蕩”。他指揮新泰縣大隊,積極配合主力部隊,先後殲敵400餘人,粉碎了敵人的“掃蕩”。8月初,國民黨頑顧派秦啟榮、吳化文拼湊萬餘兵力,進犯龍廷、土門一帶抗日根據地,試圖切斷泰山區與沂蒙山區的聯系。8月中旬,新泰縣大隊配合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一、第四支隊在新(泰)蒙(陰)邊界開展反頑作戰,重新收複龍廷抗日根據地。随後,他率縣大隊進駐六區(劉杜),消滅栾家莊的一股土頑勢力,襲擊楊家莊“反共自衛團”,重新打開了六區的抗戰局面,開辟和擴大了抗日根據地。

日寇對張種玉恨之入骨。為摧毀縣抗日民主政府,窮兇極惡的日寇抓捕了張種玉的家人,關押進新泰城日軍憲兵隊,威逼張種玉投降。陰謀失敗後,将張種玉的妻子殘忍殺害。張種玉沒有屈服,他忍者悲憤,又投入新的戰鬥。

無論鬥争形勢多麼艱巨,他對抗戰始終充滿必勝的信念,以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鼓舞士氣、激勵抗戰。有一次,日寇在對泰甯根據地進行“掃蕩”時,發現了縣大隊,并糾結優勢兵力,跟蹤圍堵,妄圖一舉消滅我抗日武裝力量。

張種玉臨危不懼,率縣大隊和五區區中隊邊打邊退,和敵人周旋了一天,直到天黑才擺脫敵人。經過一天的迂回奔波,部隊和機關人員從新泰轉移至蒙山西的關山頭村休整。大家都十分疲憊。

張種玉見此情景,風趣地說:“我們已退避三舍,敵人還不講交情。明天再來侵犯,我們定将他打個落花流水!”說完扮一個笑臉,問大家有沒有信心。大家立刻精神振奮,高呼:“有信心!”

接着,張種玉又堅定地說:“敵來我走,敵住我擾,敵疲我打,這就是遊擊戰術嘛!”

他是根據地人民信賴的“父母官”。1941年至1942年,是抗日戰争最艱苦的兩年,日寇對我抗日根據地不斷地“掃蕩”“清剿”,前線部隊傷亡大,急需補充戰士。龍廷有一位農民,把大兒子送到張種玉面前說:“張縣長,為打敗日本鬼子,俺把孩子交給您了。”由于抗戰形勢緊張,新戰士隻在縣裡訓練五六天就上了戰場,那位農民的兒子第一次參加戰鬥就犧牲了。當遺體送回村時,那位農民沒有埋怨,又毅然把小兒子送到張種玉身邊,懇切地說:“張縣長,我把小兒子也交給您,讓他多練幾天,練好本事,多殺鬼子。”

這樣的事情,在根據地屢見不鮮,對張種玉觸動很大。他經常說:“中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是革命的功臣,是社會的主人,是曆史發展的動力。作為共産黨員、八路軍的幹部,隻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能對得起先烈,抗日民主政權才能鞏固。”

他心裡時刻裝着根據地的人民,與人民同甘共苦。雖身為縣長,平時連換洗的褲子都沒有。夏天,由于汗水浸漬過多,需要換洗,他總是到山溝裡去洗,等曬幹後再穿上。

有一次上級來人找他,他正巧在山溝裡洗衣服,沒辦法隻好穿着濕漉漉的衣服去見上司。縣政府常駐火石溝村,他與群衆親如一家,那裡的群衆戲稱他是火石溝村的村長。

解放戰争時期,張種玉曆任新泰縣長、魯中行署戰勤科長、魯中南行署民政處長、華東支前委員會秘書處長、第一前方辦事處人力部長、浙江辦事處運輸部長、西南服務團大隊長等職務。在解放戰争的艱苦歲月裡,他不畏艱險,日夜操勞,兢兢業業,忘我工作,動員人力、物力支援前線,參加了濟南、兖州、淮海、渡江等戰役的支前工作,為解放戰争的勝利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1949年12月7日,張種玉随軍南下到重慶市。先後擔任重慶市北碚區行署管理處主任,川東區北碚市市長,重慶市北碚區區長、區委副書記、書記,市中區委副書記,市人委農林辦公室主任,重慶市農村工作部部長,襄渝鐵路重慶民兵師副師長,重慶市農委副書記,市委黨校黨委書記兼副校長,中共重慶市第一、二、三、四屆委員會委員,四川省第四屆政協委員等職務。他從部隊到地方,從山東到重慶,無論走到哪裡都受到廣大群衆的愛戴。

1980年5月26日,張種玉因病在重慶逝世,終年71歲。

他從不計個人名利、得失和地位,對革命事業忠心耿耿,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是新泰人民永遠崇敬的好縣長,是北碚人民永遠愛戴的好書記,是新時代黨員幹部永遠學習的好榜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