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正經曆過五,六十年代的農民,沒有願意回到那個年代的!

作者:職場洞察

作為一名50多歲的農村後生,我時常聽父輩談起五六十年代農村的苦日子。

啥都缺,缺吃少穿不說,人心更是憋屈。

盡管如今的日子好過多了,但每每觸及那段記憶,老人們總要連連搖頭:"可不敢回那個年代啊!"

那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年代?日子又有多苦?今天,就随我掀開塵封已久的曆史,重溫那些不堪回首的歲月。

真正經曆過五,六十年代的農民,沒有願意回到那個年代的!

先來說說吃的。眼下咱老百姓頓頓離不開肉,可在那個物資匮乏的年代,糧食都成了奢侈品。

據我爹回憶,當年村裡實行"統購統銷",農民種出的糧食都要低價賣給國家,自己隻能靠微薄的口糧度日。

一年到頭,能吃上一兩回肉就算走大運了。

更多時候,全家老小隻能啃着窩頭、蕃薯充饑。

一位村裡的老大爺曾對我說:"那時候真是餓怕了,一到春荒,滿村的人就得靠挖野菜、啃樹皮過活。"

饑餓,成了那個年代揮之不去的夢魇。

真正經曆過五,六十年代的農民,沒有願意回到那個年代的!

再說穿的。如今,咱進城一逛街,各種時髦衣服看得眼花缭亂。

可在五六十年代,一件像樣的新衣褲可是千金難求。

據村裡老人講,當時國家實行布票制,沒布票就買不到布料。

為了省布票,村裡婦女都得自己紡線、織布,一件衣裳能穿到三五年不換。

更多人家的孩子,一年到頭就靠那麼一兩件粗布衣裳将就,冬天冷得直哆嗦。

窮,窮得連一件像樣的衣服都買不起。

真正經曆過五,六十年代的農民,沒有願意回到那個年代的!

說完了溫飽,再來談談精神生活。

在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咱随手一點手機,新聞娛樂資訊撲面而來。

可在那個"閉塞"的年代,農民的業餘生活難道隻有看天、聊天?

據老支書回憶,當時農村可謂"精神食糧"極度匮乏。

村裡既沒有電,更沒有廣播,農民們對外界的認識僅限于國小課本。

為了豐富文化生活,村裡組織了個"宣傳隊",三天兩頭搞宣傳、辦黑闆報。

然而在饑寒交迫的現實面前,農民哪有心思搭理那些口号式的宣傳?

一位老大爺就曾對我抱怨:"那時候腦子裡想的都是咋把肚子填飽,哪有閑心看報紙、聽戲?連收音機都沒見過,别提啥電視機了。"

由此可見,那可謂是一個物質和精神都極度匮乏的年代。

真正經曆過五,六十年代的農民,沒有願意回到那個年代的!

除了吃穿用度,人身自由也受到嚴格限制。

在人民公社時期,農民生産生活都要服從集體安排,個人自由可以說微乎其微。

據村裡的老會計講,當時農民下地幹活,像上班打卡一樣,得讓人清點人數、記工分。

逃工或是少幹活的,工分就會被扣。

農閑時想出門打工?

那更是做夢!所謂"農村勞動力",就像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離開集體就無處容身。

正如有農民所感慨的:"那時候啊,人就像牲口一樣,把命都交給了生産隊,自個兒一點做主的權利都沒有。"

自由,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回望五六十年代,窮、苦、憋屈成了那個年代的主旋律。

固然,我們不能全盤否定那個年代的進步,工業建設突飛猛進、農村合作化快速推進,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然而,脫離實際的超越式發展,過于追求"大躍進",最終帶來的是民不聊生、百業凋敝。

正如一位經曆過那個年代的老人所言:"提起那個年代,記憶中全是苦難,沒有一點美好可言。若是再讓俺回到那時候,俺甯可不活了!"

真正經曆過五,六十年代的農民,沒有願意回到那個年代的!

今天之中國,已不可同日而語。

吃穿不愁,兜裡有餘錢;住房條件大幅改善,億萬農民住進小康房;農村義務教育全覆寫,農民素質節節高;人身自由有保障,農民工大軍奔騰于城鄉間……

一項項滄桑巨變,無不昭示着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節節攀升。

正如一位老農所感慨的:"苦日子一去不返,這盼來的幸福生活,咱農民不敢忘!"

同志們,回望那苦難的歲月,我們絕不是要否定過去、貶低曆史。

真正經曆過五,六十年代的農民,沒有願意回到那個年代的!

相反,我們要以史為鑒、繼往開來,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創造屬于農民的美好明天。

唯有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鄉村振興中補齊農村發展短闆,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農民,才能架起通向共同富裕的堅實橋梁。

讓我們攜手并肩,在時代的召喚中接續奮鬥,用汗水和智慧譜寫"三農"發展的嶄新篇章!

老鐵們,可曾被五六十年代農民的悲慘遭遇觸動心弦?

你從老一輩的生命故事中又汲取了何種人生啟迪?

不妨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所感所悟,讓我們以冷靜、辯證的眼光去打量這段沉重的記憶,在傳承紅色基因中激發奮進力量!

真正經曆過五,六十年代的農民,沒有願意回到那個年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