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資料會說話,中國汽車産能根本不過剩!中國造,憑什麼讓人眼紅?

作者:清晨談科技

漫步北京車展,一款款新車亮相、一場場釋出活動,無不令人振奮。

自主品牌新車造型時尚前衛,觀衆如潮湧向展台,再也不是當年門可羅雀的冷清景象。

資料會說話,中國汽車産能根本不過剩!中國造,憑什麼讓人眼紅?

中國汽車工業正經曆一場革命性的變革,以新能源為主導的智能網聯汽車正以燎原之勢席卷全球。

可就在中國車企風頭正勁之際,一些西方政客和媒體卻跳出來,頻頻炒作”中國新能源産能過剩論”。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們先要搞清楚,到底啥叫”産能過剩”?西方把”超過國内需求的生産能力”定義為過剩産能,這完全違背經濟學常識。

資料會說話,中國汽車産能根本不過剩!中國造,憑什麼讓人眼紅?

今天的世界是經濟全球化的世界,任何一個國家在規劃産業發展時,都不能隻盯着國内市場,更要放眼全球需求。

以全球視野審視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不難發現,我們的産能不僅不過剩,甚至還需要繼續擴張,方能滿足未來更大的市場需求。

根據權威資料,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465萬輛,而中國的出口量隻占其中的8%。

展望未來,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預計将達4500萬輛。

資料會說話,中國汽車産能根本不過剩!中國造,憑什麼讓人眼紅?

即便中國保持年均20%的增速,屆時産量也難以完全滿足全球市場的旺盛需求。

由此可見,在全球市場空間廣闊的大背景下,中國新能源汽車根本談不上什麼産能過剩。

再者說,如果超出一國所需就是過剩産能,那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豈不是要失去基礎? 美國出口的液化天然氣、德國出口的汽車、波音空客的客機不也大量銷往海外?難道他們就不是在向世界輸出”過剩産能”?顯然,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用一國内需來衡量是否過剩的論調站不住腳,有悖于比較優勢和國際分工理論。

事實上,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的火熱發展有着堅實的資料支撐。

資料會說話,中國汽車産能根本不過剩!中國造,憑什麼讓人眼紅?

頭部車企的産能使用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的高位,比亞迪去年的産能使用率更是高達159.5%,整個行業從設計、生産到傳遞都在滿負荷運轉。

新能源汽車出口歐美的平均售價是國内的數倍,根本不存在所謂”低價傾銷”。

制造業PMI指數也持續高于美國,展現了強勁的增長動能。

由此可見,不管從哪個角度切入,中國汽車産能都不存在過剩問題。

資料會說話,中國汽車産能根本不過剩!中國造,憑什麼讓人眼紅?

是以,頻頻炒作”中國産能過剩論”的某些西方政客和媒體,怕是在裝糊塗、搞混淆視聽。

他們罔顧客觀事實,無視基本經濟規律,對中國崛起的勢頭心存恐懼,進而編造似是而非的論調,抹黑中國制造。

殊不知,全球化大勢不可阻擋,開放合作才是人間正道。

與其對别人的成就心懷嫉妒,不如審視自身差距,在良性競争中共同進步,這才是明智之舉。

資料會說話,中國汽車産能根本不過剩!中國造,憑什麼讓人眼紅?

中國汽車産業的創新發展,為全球汽車革命貢獻了強勁動力,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我們要堅定自己的發展道路,努力提升關鍵核心技術實力,打造具有全球競争力的汽車品牌,用更多優質産品服務全球消費者。

同時,也歡迎海外車企來華投資興業,在互利共赢中攜手共進。

讓我們用事實和業績,回擊那些抹黑中國的謬論,展現中國汽車工業的蓬勃朝氣,讓”中國造”惠及全球、造福世界!

資料會說話,中國汽車産能根本不過剩!中國造,憑什麼讓人眼紅?

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評論區與我互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