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90年毛岸青給母親楊開慧掃墓,登記簿上寫的名字卻是“楊岸青”

作者:幸福44960

這個看似簡單的事情背後,隐藏着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毛岸青為什麼要以"楊岸青"的名字給母親掃墓?這個名字又蘊含着怎樣的故事?一個人為什麼要改名?是出于什麼原因?是為了躲避戰火紛飛的年代,還是别有隐情?這背後是否與母親楊開慧的遭遇有關?當年楊開慧為了信仰和理想不幸犧牲,讓人扼腕歎息。而毛岸青這個名字的來曆,又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

1990年毛岸青給母親楊開慧掃墓,登記簿上寫的名字卻是“楊岸青”

家族坎坷:逃亡漂泊

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清黨運動",血腥鎮壓中國共産黨及革命力量。這一年對于毛澤東一家來說,注定是個不平凡的年份。

作為共産黨重要上司人之一,毛澤東被派去組織和上司秋收起義,離開妻子楊開慧和兩個兒子毛岸英、毛岸青。誰也沒有想到,這一别就是他和楊開慧最後的相見。

1990年毛岸青給母親楊開慧掃墓,登記簿上寫的名字卻是“楊岸青”

楊開慧作為毛澤東的妻子,當然也成為國民黨反動派的重要目标。為了躲避搜捕,她不得不帶着兩個兒子東躲西藏,過着漂泊生活。

在逃亡期間,為了掩人耳目,楊開慧給兩個兒子改了名字,分别叫"楊岸英"和"楊岸青"。當時的毛岸青年齡尚小,對于這個新名字并不陌生,随着母親一起過着躲躲閃閃的日子。

1930年10月,楊開慧悄悄回娘家看望親人,卻被敵人發現并遭到逮捕。她堅貞不屈,最終在29歲年紀就英勇犧牲。這一慘痛的打擊,讓毛岸英和毛岸青兩兄弟徹底失去了母親的慈祥和呵護。

失去母親後,兩兄弟先是由舅舅照看,後來被送往上海一處黨組織建立的幼稚園。不過這裡也沒能讓他們長住,由于叛徒出賣導緻上海地下黨組織遭到重創,毛岸龍更是不治身亡。危急關頭,董健吾将毛岸英、毛岸青兩人先托付給前妻黃慧光。

可黃慧光并非黨内人士,對兩兄弟的照顧越來越疏于管教。最終,年紀尚小的毛岸英、毛岸青隻能獨自在上海這座陌生的都市求生存。他們靠着賣報紙、拉車等勉強維持生計,甚至一度淪為無家可歸的流浪兒。

1990年毛岸青給母親楊開慧掃墓,登記簿上寫的名字卻是“楊岸青”

在上海的這段日子,毛岸英、毛岸青始終用着"楊"姓,生怕暴露身份而遭到不測。即便如此,他們也難逃毒打的命運。有一次,毛岸青在街頭寫下"打倒帝國主義"的智語,就遭到印度警察的毒打,身體更是留下了永久的傷痛。

直到1936年,中共上海地下黨組織才找到了兩兄弟,将他們從破廟生活中解救出來。不過,由于當時國内局勢動蕩,毛岸英、毛岸青還是沒能與父親團聚,而是被安排前往蘇聯讀書。

在蘇聯,兩人過着相對安穩但也艱苦的生活。當時正值衛國戰争時期,糧食緊缺,他們不得不自給自足開墾土地。但即便如此,兄弟倆仍懷揣着革命理想,積極投身于世界無産階級革命事業中。

1990年毛岸青給母親楊開慧掃墓,登記簿上寫的名字卻是“楊岸青”

這一别,毛岸英、毛岸青和父親毛澤東足足分離了20多年。期間,父子三人隻能通過書信的方式互相慰藉和關懷。直到1947年,兩兄弟才終于完成學業,重返祖國。

改名"楊岸青":躲避白色恐怖

1927年國民黨發動"清黨運動"後,中國共産黨人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殘酷迫害。楊開慧作為毛澤東的妻子,自然也成為了反動派針對的重要對象。為了生存,她不得不帶着年幼的毛岸英、毛岸青東躲西藏,過着漂泊無依的日子。

此時,為了避免被發現身份而遭到不測,楊開慧給兩個兒子改了名字,分别叫"楊岸英"和"楊岸青"。從此,兩兄弟就用上了這個新名字,伴随着母親在各地躲藏。

1930年10月,楊開慧回娘家探親時不幸被捕,最終在29歲年紀就英勇犧牲。失去母親的打擊讓兩兄弟悲痛欲絕,但同時也讓他們更加珍惜"楊岸英""楊岸青"這個名字。

随後一段時期,毛岸英、毛岸青一直沿用這個名字,躲避着敵人的追捕。無論是在湖南舅舅家暫住,還是後來被送往上海黨組織建立的幼稚園,他們都小心翼翼地隐藏真實身份。

在上海,他們開始了漂泊流浪的生活。為了生存,不得不靠賣報紙、拉車等維持溫飽。由于缺乏監護人照看,有時甚至一度淪為無家可歸的孩子。但即便如此,兄弟倆仍然用着"楊"姓,生怕被敵人識破身份。

1990年毛岸青給母親楊開慧掃墓,登記簿上寫的名字卻是“楊岸青”

有一次,毛岸青在街頭寫下"打倒帝國主義"的智語,就遭到了印度警察的毒打,身體更是留下了永久的傷痕。盡管如此,兩人對革命理想的追求從未動搖,始終懷揣着改變中國的夙願。

直到1936年,中共上海地下黨組織才找到了他們的蹤迹。為了確定安全,黨組織決定先将兩人送往蘇聯深造。在蘇聯期間,毛岸英、毛岸青雖然過着相對安穩但也艱苦的生活,但他們依舊懷揣着革命理想,積極投身于國際無産階級革命事業中。

這一别,他們與父親毛澤東足足分離了20多年。期間,父子三人隻能通過書信互相慰藉。直到1947年,毛岸英、毛岸青才終于完成學業,重返祖國。

回國後,為了徹底擺脫曾經的"楊岸英""楊岸青"身份,兩人恢複了自己的本名。不過對于當年那段蝸居流浪的經曆,他們記憶猶新。正是"楊岸英"和"楊岸青"這兩個名字,見證了他們一家人在動蕩年代的坎坷命運,也讓他們更加體會到革命的艱辛。

1990年,年過花甲的毛岸青去掃母親楊開慧的墓時,在登記簿上寫下了"楊岸青"這個名字。他或許隻是想用這個名字緬懷母親,但它同時也承載着人們在戰火紛飛年代的堅韌不拔。

1990年毛岸青給母親楊開慧掃墓,登記簿上寫的名字卻是“楊岸青”

在那個動蕩年代,中國共産黨人不得不時時小心謹慎,躲躲藏藏。取一個化名就成了他們生存的必需。而"楊岸英""楊岸青"這兩個名字,正是毛澤東家族經曆的一個縮影,折射出他們在艱難環境中求生存的一面。

母親楊開慧的犧牲

1930年10月,在楊開慧暫時回娘家避難時,一家人正圍坐在一起吃飯,卻不料遭到了反動勢力的突然襲擊。當時,一群手持槍支的軍閥闖入家中,根本沒有多說什麼,就直接将楊開慧和兒子毛岸英、一名保姆抓了起來。

這些人亮明了身份,是湖南當地軍閥何健手下的人馬。他們早就掌握了楊開慧和丈夫毛澤東的關系,一直在密切關注楊開慧的行蹤,這才将她一舉擒獲。

唯一幸運的是,當時年紀尚小的毛岸青躲過了這一劫,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1990年毛岸青給母親楊開慧掃墓,登記簿上寫的名字卻是“楊岸青”

被捕後,楊開慧自然遭到了反動派的嚴刑拷打,他們無理地要求她交代丈夫毛澤東的下落。但作為一名堅定的共産黨員,楊開慧毫無怯場,對敵人的種種威脅恐吓視而不見。

見楊開慧不為所動,反動派決定施加更大的壓力,企圖從她口中套出毛澤東的行蹤。他們殘忍地将楊開慧和兒子毛岸英關押在一起,想借此迫使她屈服。可任憑敵人如何威逼利誘,楊開慧始終無一句交代。

面對生死抉擇,她毫不動搖,甯可犧牲自己也堅持革命理想。終于在1930年11月25日,反動派以"不交待毛澤東下落"為由,對楊開慧處以極刑,29歲的她就這樣英勇犧牲。

事後,有些目擊者回憶說,臨刑前楊開慧神色安詳,對兒子毛岸英說了最後一番話:"媽媽走了,你們要為革命工作努力奮鬥。"話音剛落,毛岸英就被拖了出去。

楊開慧臨終前的囑托,成為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今後的人生指引。失去母親後,兩人一度被送往湖南舅舅家暫住。可沒過多久,為了避免給親朋好友帶來連累和危險,他們便被黨組織接走,先是送往上海一處地下幼稚園,後又被安排前往蘇聯留學深造。

1990年毛岸青給母親楊開慧掃墓,登記簿上寫的名字卻是“楊岸青”

直到20多年後,毛岸英、毛岸青才終于與父親毛澤東重逢。重逢時,毛澤東提起了已故的妻子楊開慧。他動情地說:"你們的母親,是一個堅強的革命者,為了革命事業,她英勇就義了。"

楊開慧的英勇犧牲,正是她對革命理想的最大诠釋。作為一名共産黨員,她毫不動搖地追求自己的信念;作為一名母親,她将革命的薪火傳遞給了兒子們。雖然她的生命永遠定格在29歲,但她的精神将永遠指引着後人前行。

或許正是出于對母親的緬懷和景仰,1990年,67歲的毛岸青在掃墓時,特意在登記簿上寫下了"楊岸青"這個曾經的化名。這個名字不僅承載着家族逃亡漂泊的經曆,更銘記着母親楊開慧為信仰和理想犧牲的英勇一生。

父子相見:寄托和期望

1947年,毛岸英、毛岸青終于完成在蘇聯的學業,重返祖國。這一别,他們已經與父親毛澤東分離整整20多年。

1990年毛岸青給母親楊開慧掃墓,登記簿上寫的名字卻是“楊岸青”

重逢那天,彼時已是中國共産黨的上司核心的毛澤東,親自到延安機場迎接兩個兒子。當父子三人相見的那一刻,毛澤東臉上寫滿了欣喜,久别重逢的喜悅溢于言表。

這一刻,毛澤東懷揣着太多的期望和寄托。作為一名父親,他盼望着自己的兩個兒子能夠平安長大;作為一名革命者,他更希望兒子們能承繼自己的事業,為中國的民主革命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迎接儀式十分簡單,隻有毛澤東和幾名從業人員在場。在毛岸英、毛岸青踏上延安土地的那一刻,毛澤東上前給了兩人一個大大的擁抱。他高興地說:"真沒想到,你們已經這麼大了。"

久别重逢,毛澤東有太多的話要與兒子們說。他動情地講起了妻子楊開慧為革命事業英勇犧牲的經曆,希望兩個兒子能以母親為榜樣,将來也為中國的民主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随後的幾天裡,毛澤東不斷詢問兩個兒子在蘇聯的學習生活情況,并叮囑他們要好好準備,為将來服務人民做好充分準備。

1990年毛岸青給母親楊開慧掃墓,登記簿上寫的名字卻是“楊岸青”

重逢後不久,毛澤東親自為兩個兒子安排了工作。出于對毛岸青極高的期望,毛澤東希望他能夠紮根延安,從基層做起,将來可以成為黨的接班人。于是,才21歲的毛岸青便被安排在延安宣傳隊工作。

不過工作沒多久,毛岸青就因健康出現問題,不得不被調往陝北農村休養。去往農村之前,父親毛澤東鄭重地囑咐他:"農村是一所大學校,你要在那裡好好學習農村生活,學習群衆語言,了解群衆疾苦。将來有一天,你要回到延安來為黨工作。"

與此同時,毛澤東也給年長的毛岸英安排了工作崗位,把他配置設定到了延河機器廠。在父親的眼裡,兩個兒子就像是自己的兩隻手臂,将來都要為中國革命貢獻自己的力量。

重逢後的日子裡,毛澤東一直在觀察和考量毛岸英、毛岸青的品行和能力。從兩人的言行舉止中,他都看到了母親楊開慧當年為革命犧牲的精神和傳統。

這讓毛澤東十分欣慰,他對兩個兒子充滿了信心和期望。不僅如此,他甚至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兩個兒子能繼承自己和楊開慧未競的事業,将來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1990年毛岸青給母親楊開慧掃墓,登記簿上寫的名字卻是“楊岸青”

1947年的延安之行,對于毛澤東來說别具意義。這不僅是與兒子們經曆20多年分離後的重逢,更是對未來革命事業傳承的一次寄托。從毛岸英、毛岸青身上,他看到了家族薪火相傳的希望。

父子别離:英年早逝

然而就在父子三人重逢的欣喜之餘,命運卻再次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短短幾年後,父親毛澤東便接連失去了兩個兒子。

1950年,在接受過延安"七夕學校"教育後,毛岸青奉命前往北韓戰場,擔任志願軍政治指導員。彼時,北韓戰争正陷入膠着狀态,雙方陣地作戰非常殘酷。不久,毛岸青就因戰地生活困苦而患上了嚴重的營養不良性浮腫,被軍方緊急空運回國。

為了救治毛岸青,毛澤東親自從中南海趕往醫院,并專門從蘇聯請來專家會診。在北京友誼醫院的精心治療下,毛岸青的病情一度有所好轉。但就在大家以為他将徹底康複時,他卻意外因哮喘發作而離世,終年僅26歲。

1990年毛岸青給母親楊開慧掃墓,登記簿上寫的名字卻是“楊岸青”

這個噩耗無疑給毛澤東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在毛岸青去世幾天後,他專門為兒子作了一篇絕命詩,表達對兒子的思念和哀悼。幾個月後,毛澤東又為兒子題了一幅字"天行健,君子當自勉",寄托着對毛岸青前程的無限期望。

不過,命運對毛家父子的打擊遠未止步。1950年底,毛岸英也罹患上了嚴重的腎炎。要知道,當時中國醫療條件還很落後,治療腎病的藥物十分缺乏。為此,毛澤東不得不專門從蘇聯訂購藥物救治長子。

令人痛心的是,盡管如此努力,毛岸英的病情依舊反複,直至1951年11月,在積勞成疾後遺症的折磨下,他也與世長辭,終年28歲。臨終前,毛澤東還專門從重慶趕來看望他最後一面。

在兒子離世後不久,毛澤東便寫下了感慨系之作"七絕"一首:

"革命事業,半生青雲亦難求。惟有死灰重爐燒,願将身得煅成鋼。"

1990年毛岸青給母親楊開慧掃墓,登記簿上寫的名字卻是“楊岸青”

這首詩充分表達了毛澤東對革命事業的執着追求,以及對兩個兒子英年早逝的無限哀悼之情。

面對兒子們的離世,84歲高齡的毛澤東雖然表現出了堅強的一面,但他的心卻早已凄然。有人曾親眼目睹,在毛澤東為兒子們掃墓時,他竟呆呆地流下了眼淚。

生離死别,毛家父子就這樣經曆了一次又一次的無情分離。兩個年輕有為的兒子,本有大好前程,卻相繼離世,着實讓毛澤東備感痛惜和遺憾。

縱觀毛澤東一生,他和楊開慧生下的三個孩子,兩個都早逝,隻有小女兒李民都活了下來。但這份親情的創傷,注定會伴随着老人一生。

結尾

毛澤東不止一次感歎,自己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親眼看着兒子們長大成人,實作他們的人生理想。革命的艱辛,家人的分離,一切種種,都成為了老人晚年心中永遠的一種遺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