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聚焦實作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标 加快全面提升新興領域戰略能力

作者:學習時報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高度重視新興領域發展,多次作出重要訓示,特别是在出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專門對全面提升新興領域戰略能力作出戰略部署,為我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提供了指導遵循,為我們堅決打赢實作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标攻堅戰指明了方向途徑。

深刻了解全面提升新興領域戰略能力的曆史次元

習主席深刻指出,新興領域戰略能力是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大陸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關系國家安全和軍事鬥争主動。習主席的重要訓示,蘊含着一體運籌強國與強軍、發展與安全、經濟與國防的政治邏輯和深度考量,必須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提高思想認識、強化貫徹自覺。

建構新安全格局、支撐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習主席反複強調,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新興領域是國家安全的戰略必争之地,也是經濟發展的賦能增效之域。縱觀近代中華民族史,閉關鎖國、夜郎自大,思想落後、科技滞後是造成世紀之痛、民族之殇的重要病根。新中國成立後,我們能夠挺起腰杆子站起來,“兩彈一星”的成功是重要基礎。全面提升新興領域戰略能力,是曆史敲響的警鐘、是發展強大的底氣。現在,發展新領域、新技術、新手段已成為國際競争、戰略博弈的焦點所在,特别是在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形勢變亂交織,大陸經濟發展内外形勢嚴峻複雜的背景下,更加需要以加快新興領域發展、全面提升新興領域戰略能力為突破口,積極謀取安全發展新優勢,不斷集聚安全發展新動能。

适應新軍事變革、搶占戰略競争制高點的深遠經略。習主席深刻指出,軍事領域是競争和對抗最為激烈的領域,也是最具創新活力、最需創新精神的領域。軍事發展史上,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重大科技創新都推進軍事領域的重大變革,火器火藥推動了冷兵器向熱兵器時代的進步,蒸汽機和發電機推動了熱兵器向機械化時代的革命,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推動了機械化向資訊化時代的演進。世界海戰史上,航海技術的每一次發展突破都帶來戰鬥力的疊代更新。目前,無人智能、衛星通信、低軌星座等新興技術,正在颠覆傳統戰争形态、催生全新作戰樣式、産生新的作戰機理。占據科技制高點必将赢得戰争制勝點,運用科技新進步必将掌握鬥争主動權。加快全面提升新興領域戰略能力,以科技優勢奠定打赢勝勢、以科技賦能增強勝戰勢能,是曆史必然、現實必需。

履行新時代使命任務、建設強大現代化海軍的應有之義。習主席對海軍建設高度重視,親自擘畫海軍戰略轉型,強調要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海軍。回望人民海軍成長曆程,從發展以空、潛、快為重點的“近岸防禦型”海軍,到發展以中型飛彈艦艇為重點的“近海防禦型”海軍,再到發展以航母編隊、核潛艇、兩栖作戰力量等為重點的“遠海防衛型”海軍,每一次轉型跨越都離不開新技術的加持和推動,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得益于新裝備的疊代和更新。随着海上方向博弈鬥争的形勢特點、基點指向、内涵外延不斷發生深刻變化,各種風險向海洋傳導、各種變量在海上交織、各種壓力朝海軍疊加,有效履行“四個戰略支撐”的新時代使命任務,更加需要以科技創新力作基礎、以新質戰鬥力作支撐,推動海軍戰鬥力建設向新興領域拓展、向新興技術賦能、向新興裝備發力,加快推進海軍戰略轉型、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海軍,為實作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提供堅強支撐。

準确把握全面提升新興領域戰略能力的辯證邏輯

習主席深刻指出,把握新興領域發展特點規律,要突出發展重點。其中蘊含着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全面提升新興領域戰略能力是一項複雜系統工程,必須強化系統思維、戰略思維、辯證思維,把握新興領域的融合發展規律、建設管理規律、能力生成規律。

堅持重點突破與整體推進有機統一。新興領域關聯技術前沿、涉及裝備多樣,堅持重點論、兩點論,抓住主要沖突和次要沖突、沖突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才能實作事半功倍、提質增效。抓重點、帶全盤。緊盯事關全局性、戰略性、根本性的重點工程,扭住加強經略海洋能力、優化航天布局、網絡空間防禦、人工智能運用等重點領域建設用勁發力,帶動新興領域多點突破、群體迸發。補短闆、拉長闆。對體系內建、立體殺傷、互聯互通等方面的短闆弱項,堅持久久為功、善作善成,持續創新突破、攻堅突圍;對成熟技術加大創新扶持、轉化運用,把底闆固牢、短闆補齊、長闆拉長。建當下、布新局。針對高新技術向軍事領域加速滲透的實際,統籌搞好無人智能、能源超導、量子技術等新興領域的規劃設計、孵化培育,通過挺進無人區、開辟新賽道争取有利位勢、赢得先機優勢。

堅持傳統領域與新興領域有機統一。鞏固提高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傳統領域是基本盤,新興領域是增長極。全面提升新興領域戰略能力,要與傳統領域統在一起抓、合在一起建、捆在一起強。堅持你有我優、你優我精的思路,加快推動傳統領域二次創新、深度創新。用好現有的物質優勢、技術優勢、人才優勢、力量優勢,充分調動深度創新能力,在鞏固既有優勢中發掘潛能,注重以量變求質變,推進現有武器裝備、作戰平台、實戰能力擴容更新。堅持自立自強、以我為主的思路,加緊推動新興領域自主創新、原始創新。堅持對抗性發展、非對稱制衡,你搞你的、我搞我的,面對新技術新概念魚龍混雜的實際,科學确定跟進和突破政策,腳踏實地推進原創性、探索性、基礎性研究,走穩走好中國特色精兵之路。

堅持物質基礎與人才支撐有機統一。武器裝備是打赢戰争的物質基礎,戰争是人與武器的有機結合,現代戰争人的因素、武器因素結合得越來越緊密,特别是在新興領域,人與武器高度一體化,加快人才的高水準、高品質供給尤為重要。着力解決“裝備等人才”的問題。前瞻人才布局設定、資源配置,優化教育體系、學科布局,大力發展無人、智能、深海等新興專業,有序擴大涉核、水聲、電磁等人才隊伍規模,不斷做大新興領域人才“蓄水池”。着力解決“有人頭缺人才”的問題。新興領域專家人才具有很強的通用性,要創新軍地互學互鑒互補模式,拓寬軍地共用共享共育路子,加大“請進來、走出去”人才雙向交流力度,不斷壯大科技領軍帥才、特種專業人才、創新攻堅英才隊伍。着力解決“兩個能力不夠”的問題。抓好新域新質知識和能力教育訓練,在重點技術研發、重要裝備試驗、重大演訓任務中,學習新型戰法、新興技術,提高專業素養、過硬本領,鍛造懂技術、會指揮、善組訓的高素質專業化新興領域人才方陣。

堅持新質生産力與新質戰鬥力有機統一。科技是第一生産力、是核心戰鬥力,生産力的價值導向在市場、戰鬥力的價值導向在戰場,新興領域為兩者高效融合、雙向拉動提供了共同空間。在籌劃設計上統合。優化軍民商新興領域布局,不斷塑造技術先導優勢、産業發展優勢、領域資源優勢、規則話語優勢,提高新興領域發展整體效益。在科技創新上融合。把握新興技術服務軍地雙重屬性和交叉融合發展特征,加強集中創新和綜合運用,充分聚集軍地資源實作協同創新,促進新興技術雙向共享運用,建構與新興領域相适應的創新鍊、産業鍊、價值鍊。在轉化運用上整合。以加快新質戰鬥力供給為牽引,立足國防領域民用效應最大化和經濟領域國防效應最大化,搞好國防科技工業體制改革和布局優化,為新質生産力與新質戰鬥力互相轉化、互促雙赢搭建高效管道。

切實找準全面提升新興領域戰略能力的實踐路徑

一個國家對新興領域的經略,往往要在轉化為軍事實力後腰杆才硬、說話才算數。必須把握新興技術疊代快速、發展迅猛、跨域跨界等特點,加快提高新興領域核心競争力,推動形成多元一體、協同推進、跨越發展的融合發展格局。

注重需求、規劃、執行鍊路貫通。發揮軍事需求主導作用,把需求牽引規劃、規劃主導資源配置這個基本原則落實好。狠抓以戰領建、戰建一緻。建立戰區與軍種、軍隊與地方高效對接的運作機制,跟蹤現代戰争演變趨勢,研究現代戰争制勝機理,把握現代戰争作戰形态,把新興領域作戰需求搞清楚,轉化為精準的能力名額和需求清單。狠抓頂層設計、總體規劃。統籌軍隊和地方、戰場和市場、規則和标準、研發和轉化、當下和長遠、重點和一般,科學制定新興領域發展規劃計劃,牽引推動新興領域高品質發展。狠抓跟蹤問效、執行落實。堅持工程化管理、全過程監管,對具體項目重在推動落穩落地、對預置項目重在加快立項論證、對重大項目重在搞好精準管理,提高新興領域建設品質和成果轉化效益。

注重機械化、資訊化、智能化融合發展。沒有機械化的實體實體支撐,資訊化就不能順暢聯通;沒有資訊化的資料算力支援,智能化就不能鍊式突破。全面提升新興領域戰略能力,不能單純就一“化”談一“化”,必須堅持“三化”融合發展,防止畸輕畸重、顧此失彼。形成“湧現效應”。“三化”所依賴的技術都能催生新的作戰形态、作戰樣式、作戰能力。加強這些技術的綜合運用、內建使用,在互相疊加影響中取得新興領域“1+1+1>3”的聚合優勢。拓展“加持功能”。對現有武器裝備、現有作戰平台進行資訊化、智能化更新改造,通過新興科技為傳統裝備提供态勢感覺、資訊擷取、資料處理、資源共享等方面的全面加持,促進戰鬥力質的飛躍。用好“抵消政策”。“三化”中任何一“化”所産生的新發展、新技術、新突破,都能對其他“化”産生抵消作用。面對對手智能化領域形成的優勢,深入研究“三化”作戰機理,既在智能化上奮起直追、趕超跨越,又另辟蹊徑從機械化、資訊化等方面尋求抵消政策,實作奇兵制勝。

注重鬥争、備戰、建設統籌推進。邊鬥争、邊備戰、邊建設是目前和今後一個階段我軍建設發展的突出特點,時間不等人、形勢不等人、對手不等人,必須搶抓機遇期,在新興領域跑出加速度、建出高品質。戰建備統籌。堅持打破常理、打破正常,統合跨領域、跨部門、跨軍地力量,用好“人才+工程”“小核心+大外圍”“指揮員+科學家”等創新模式,集中軍地優質資源多措并舉,加緊攻克全面提升新興領域戰略能力的堵點難關。研試訓一體。對新興領域武器裝備,統籌“研發團隊+使用團隊+教員團隊”各方力量,堅持邊研發、邊試驗、邊訓練,最大限度縮短新質戰鬥力生成和提高周期,確定“交裝即交戰鬥力”。懾控打結合。結合運用“實戰部署+”練兵備戰新模式,把新興領域建設成果放到軍事鬥争前沿、海空備戰一線,用實戰對手檢驗和提高實戰能力,實作塑勢、懾控、制敵、強能等多重效應。

注重建設、管理、運用互相耦合。新興領域戰略能力的整體性、協同性、複雜性強,必須加強系統抓建、體系治理,以高水準治理推動高品質發展。走内涵式發展路子。把握新質戰鬥力生成規律,堅持抓數量更重品質、抓平台更重體系、抓目前更重長遠、抓局部更重全局,做深做細決策論證、頂層設計、資源配置、過程管控、效果評估等工作,確定新興領域發展的高起點高标準。走集約化發展路子。從發展之初就同步搞好模拟化、網絡化、對抗性手段建設,發展作戰實驗、兵棋推演等先進手段,探索“科技+”“網絡+”等訓練方法,提高新質戰鬥力生成和提高的效費比。走協調性發展路子。既要鍛造武器裝備、作戰平台等硬實力,又要創新管理模式、配套建設等軟實力,按照行政管理專業化、作戰行動編組化的思路,全面提高新興領域治理水準。

堅決擔起全面提升新興領域戰略能力的曆史使命

習主席突出強調,要強化使命擔當,深化改革創新,全面提升新興領域戰略能力。面對時代賦予的曆史重任,必須以時不我待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不斷提高思維層次、科技素養和實際本領,奮力跑好手中的曆史接力棒。

樹牢強軍勝戰導向,防止和克服“短線”思維。現代戰争比的是軍事實力,拼的是綜合國力。作為軍地各方,要站位強軍勝戰大棋局,正确認識和把握新興領域發展問題,切實打掉利益壁壘、打破行業壟斷,用好國家優勢力量和資源,軍地合力發展新型作戰力量,加快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堅持以軍為主、軍地一體,緊跟國家經濟、資訊、科技戰略布局,統籌提出軍事需求,用軍事需求主導新興領域發展,最大限度實作民為軍用。立起戰鬥力标準,經濟建設注重貫徹國防要求,規劃項目注重突出軍事屬性,科技研發注重考慮軍事應用,制定規則注重統一軍地标準,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新型作戰力量協調發展。

自覺轉變思想觀念,防止和克服“延長線”思維。全面提升新興領域戰略能力是全新的時代考題和發展課題,思想觀念和思維理念不能簡單地延長疊加,而是要主動來一場頭腦風暴和思想革命。堅持破舊立新,緊跟國防和軍隊改革步伐,緊貼國家戰略需求,緊扣現實博弈鬥争需要,堅決破除不合時宜的陳舊觀念、思維定勢、慣性套路,建立起與新時代相适應的新興領域發展理念。堅持固本開新,用全球視野和長遠眼光打開新思路,把思維從陸地、海洋聯通到資訊、融入網絡,延伸到新邊疆、高邊疆、軟邊疆、遠邊疆,實作對新興領域發展的立體思考、整體謀劃。堅持革弊鼎新,打掉亦步亦趨、跟随模仿的路徑依賴,摒棄堂堂之陣、固守應對的對抗思維,堅持以正合、以奇勝,敢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讓新興領域發展真正展現中國特色、展現中國智慧、彰顯中國優勢。

增強技術感覺能力,防止和克服“邊界線”思維。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面對新興技術呈現的蓬勃迸發之勢,必須破除一時一事、一域一維的認知局限,增強技術敏銳度,提高技術了解力,主動發現軍事價值、提出軍事需求、推動軍事運用。大力倡導學軍事、學技術、學裝備,增強對科學技術原理的認知,深入研究烏克蘭危機、巴以沖突“活樣本”,從戰争之變中敏銳感覺對手之變、科技之變,從制勝機理中研深析透練兵之道、用兵之道。用超前思維把握新興産業、新興技術、新興武器之間的内在聯系,結合實際提出新理論,用先進理論引領推動新興領域快速疊代發展。搭建新興領域創新力轉化為戰鬥力的快車道,敢于試錯容錯糾錯,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推動在戰略必争之地形成換道超車、彎道超車的獨特優勢。

健全完善制度機制,防止和克服“單線”思維。針對軍地對新興領域投入統籌不多、重複分散建設的問題,迫切需要健全完善有利于新興領域高品質發展的制度體系,形成各司其職、緊密協作、規範有序的跨軍地工作格局。健全完善需求對接、規劃銜接等方面的制度機制,加強整體統籌,明晰責任分工,形成需求科學生成、快速響應、有效落實的暢通鍊路。健全完善資源共享、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制度機制,制定資訊共享、人才共享、技術共享等具體措施,建構“民參軍”“軍轉民”的便捷通道。健全完善獎懲激勵、風險防控等方面的制度機制,拿出資源共享激勵、技術轉化考核等管用辦法,加強新興技術風險預警防控,規避潛在的技術風險、工程風險和市場風險,推動新興領域發展向更高層次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