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等待兩年,抗戰片《援軍明日到達》釋出預告片,定檔6月28日公映

作者:知兵堂光亭

老周

摘要:近日,以抗戰期間著名的衡陽保衛戰為題材的影片《明日援軍到達》釋出預告片,并官宣定檔6月28日全國公映。這部影片2022年8月開機,同年12月殺青,但因為種種原因,公映時間卻遲遲未定,讓衆多關注這部影片的觀衆足足等待了将近兩年,終于等來了公映的好消息,而且這個時間節點正巧是衡陽保衛戰八十周年之際,确實是适逢其時!

等待兩年,抗戰片《援軍明日到達》釋出預告片,定檔6月28日公映

近日,以抗戰期間著名的衡陽保衛戰為題材的影片《明日援軍到達》釋出預告片,并官宣定檔6月28日全國公映。這部影片2022年8月開機,同年12月殺青,但因為種種原因,公映時間卻遲遲未定,讓衆多關注這部影片的觀衆足足等待了将近兩年,終于等來了公映的好消息,而且這個時間節點正巧是衡陽保衛戰八十周年之際,确實是适逢其時!

《援軍明日到達》由劉和平編劇并擔任總制片人、總監制,張楊導演,秦天柱聯合導演,于和偉、楊洋、尹昉、王勁松、萬茜、李光潔、胡亞捷等主演。影片經過四年的劇本創作和兩年的前期籌備,總投資超過5億元,拍攝及參演人數多達2000人,場面宏大。

影片全景式展現了抗戰史上最為悲壯的航洋保衛戰。這場城市攻防戰是1944年下半年日軍發動的“一号作戰”,也稱打通大陸交通線作戰,中國稱之為豫湘桂會戰中的一個戰役。“一号作戰”日軍投入51萬總兵力、火炮1500門、坦克800輛、汽車15500輛,戰役規模前所未有,是日軍在八年抗戰中投入兵力最多的戰役,51萬、火炮1500門、坦克800輛、汽車15500輛,戰役規模前所未有,日軍自己都認為:“日俄戰争時期的奉天會戰

19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進入尾聲,同盟國陣營在各個戰場上都是高歌猛進,但是在中國戰場上的豫湘桂會戰,國民黨軍隊卻是一敗塗地一潰千裡,唯獨隻有在衡陽,守衛衡陽的國民革命軍第十軍,以一個不滿員的軍(下轄第3師、第190師、預備第10師中,190師是後調師,隻有1個團,另外2個團都是隻有軍官沒有士兵),加上臨時配屬的暫編第54師的1個營以及其他部隊,總兵力隻有1.7萬人。

而日軍直接用于進攻衡陽的是第十一軍(當時在中國戰場唯一的一個野戰軍)所轄的第68師團和第116師團,總兵力約5萬人。而且這兩個師團在之前一直是作為二線兵團,始終沒有參戰,是以建制完整實力絲毫無損,是真正的生力軍。

等待兩年,抗戰片《援軍明日到達》釋出預告片,定檔6月28日公映

要知道,抗戰時期,日軍1個大隊(兵力編制相當于加強營,約1000人)通常要中國軍隊1個師(約8000人)來對抗,換言之,通常情況下中國軍隊要有8:1的兵力對比。而日軍在制訂作戰計劃時,通常都是按照1:10的兵力對比來部署。而在衡陽之戰,日軍參戰部隊初期為2個師團,後期更是達到5個師團,衡陽守軍卻隻有1個實際兵力不過2個師的第十軍,衡陽之戰日軍與國軍的兵力為3:1,戰役後期日軍增加兵力,第十軍傷亡得不到補充,此消彼長,兵力對比更是達到了5:1!

光看數字可能太過枯燥,舉個實際例子來作為參照:

在很多人印象中戰鬥力遠超國軍的八路軍,在1940年10月百團大戰中的關家垴之戰,八路軍129師投入9個團(實際參戰7個團),參戰總兵力約2萬人,由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親自指揮,圍攻日軍總兵力隻有500人的岡崎支隊(岡崎支隊是從日軍二線部隊的守備旅團中抽調的部隊組成,和野戰軍第十一軍差了一個檔次),而且還得到八路軍總部炮兵團的炮火支援,總共發射300發山炮炮彈,這在八路軍已經是相當大的手筆了,結果圍攻兩天依然不能解決戰鬥,由于外線日軍增援迫近,隻能飲恨撤出戰鬥,岡崎支隊殘部還剩100多人在援軍接應下逃脫。此戰八路軍的犧牲人數在2000以上,是彭德懷一生四大敗仗之一。

一般中國軍隊如果遇到兵力為自己五倍的日軍,基本上都是被殲滅或者迅速崩潰,但第十軍卻頑強抗擊了整整四十七天,這在抗戰曆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等待兩年,抗戰片《援軍明日到達》釋出預告片,定檔6月28日公映

說完了兵力對比,再來說說傷亡交換比。

衡陽之戰,日軍戰史記錄自身傷亡約為2.9萬,而衆所周知日軍戰史曆來是縮小己方傷亡數字,是以通常認為日軍傷亡在4萬以上,而第十軍總兵力還不足1.8萬,傷亡約1.1萬,敵我傷亡交換比達到了3.6:1!

再用抗戰中兩次中國軍隊取得勝利的戰役來做個對比:1937年9月平型關大捷,八路軍115師主力約6000人伏擊日軍第5師團21旅團1200多人的辎重部隊,殲滅日軍約1000人,八路軍傷亡約900人。1938年3月台兒莊大捷,國軍投入第2集團軍和第20軍團共約15萬人迎戰日軍第5、第10師團各一部約2萬人,殲滅日軍約7000人,自身傷亡約1萬人(不包括臨沂、滕縣等地傷亡數字)。

從上述對比之中,可見第十軍的戰鬥力确實稱得上是中國軍隊的頂尖精銳。

第十軍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從6月23日到8月8日,與兵力火力都占優勢的日軍浴血鏖戰了整整四十七天。最後的解決雖然有些令人唏噓痛惜,甚至幾十年後還有人對第十軍對軍長方先覺口誅筆伐。

那就讓我們先來看看當年人們是如何評價衡陽之戰的吧。

《掃蕩報》的社論這樣寫道:“衡陽,這一度成為全世界注視中心的城市,在我們的抗戰史中,曾占有輝煌之一頁。提起衡陽,稱得上家喻戶曉,無人不知;在國外,這個城市與中國軍隊英勇善戰的英名永遠流傳。……就時間算,衡陽阻敵47天;若就消耗敵實力,挫折敵銳氣算,衡陽阻敵何止47天!……若無衡陽之守,也許敵寇更要猖獗。衡陽之戰的價值,不僅在于延宕敵寇打通内陸交通線時間,且有助于黔邊戰局的轉捩。……因為衡陽之守,桂林要塞方有建築餘暇。這種要塞雖沒有收到效果,但衡陽之固守,使敵入感到中國軍隊之堅強;又加之桂林之地形,與要塞之堅固,使他們停止于大榕江興安一帶,達40日,以待補充。因為敵人怕兵力火力不夠,不能一鼓南下桂林,緻挫折其士氣,是以須補充完整,方敢前進。假使不是衡陽之手,以挫敵人銳氣,敵人不必補充,大膽長驅直入。那麼,敵人侵入貴州,當提早三個月,那時敵人更要猖獗。是衡陽之守雖僅47天,而大榕江興安40天之停留,亦是方軍長之餘威。在軍事上争取3個月時間,是如何的大功勳呢?……這40天來,敵寇不斷用強大的兵力猛擊你們;甚至濫用毒氣,做出不齒于人類的野蠻事。而你們裝備劣勢,給養不足,援軍接應困難,負傷缺乏醫藥,各種條件都不如敵人。你們用血肉抵擋敵人的炮火,用血肉保衛祖國的名城,給四萬萬同胞吐了一口悶氣!有了你們這一戰,才覺得做中國人是最高貴的。後方的同胞對你們真是說不盡的感激,說不盡的崇敬!”

等待兩年,抗戰片《援軍明日到達》釋出預告片,定檔6月28日公映

《大公報》社論:“衡陽雖以陷落敵手,衡陽守軍的戰績尚在!衡陽47天是索得敵軍巨大的代價,衡陽47天是在明恥教戰。全國人都應慚愧對國家太少貢獻;而凡是中華軍人必更普遍檢討自己的決心與努力是否也如同衡陽守軍,我們以為衡陽之戰貢獻至大,不僅向敵人索取了代價,也給中國軍人做了榜樣。”

《救國日報》社論:“方先覺軍長,率萬餘疲憊之士,持朽劣之械,以抗志在必進之20萬倭寇,其必失敗,自屬意中。這樣毫無成功希望之任務,使貪生畏死者,當之必聞風而逃,不能支援一、二日,見于地形較好、條件較優之長沙、全州、桂林等地棄守之速,可足證明,但方軍長毅然對這種艱巨任務,博血肉之長城,與必死之倭寇硬拼到底,卒使敵人想盡方法,施盡卑劣手段,仍不獲逞。最後乃請期‘天皇’敕谕,激勵将士,又猛攻5日,始攻破我防線。方軍長因彈盡援絕,防無可防,始被敵人俘虜。這在方軍長與其部下,真百分之百盡了職份,不論對于國家,對于長官,對于國民,均無愧色。……抗戰8年,戰死疆場之英雄烈士,至少數10萬人;而保衛國士,緻死不屈者,亦不在少數;但其對國家貢獻之大,于全局勝敗有決定作用者,當為衡陽守軍。”

由毛澤東為《解放日報》起草的社論中這樣寫到:“守衡陽的戰士們是英勇的。”

等待兩年,抗戰片《援軍明日到達》釋出預告片,定檔6月28日公映

王世傑(當時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在日記中稱衡陽守城戰:“斷然為抗戰以來之一偉績!”

衡陽之戰還在進行中,重慶20餘萬市民簽名,向苦守衡陽的第十軍官兵緻敬。

……

我方對衡陽之評價是如此之高,那麼作為對手的日軍又是如何說呢?日軍認為是“從未有若斯頑強之抵抗”,其戰史稱:“衡陽之戰,如欲惹人矚目,可稱之為‘華南的旅順之戰’。此種比喻稍嫌誇張,但稱之為:‘中日8年作戰中,惟一苦難而值得紀念的攻城之戰’,則絕對正确。”

“敵人之首将方先覺将軍為一骁勇善戰之虎将;其第10軍之3個師,皆以必死之決心,負隅頑抗,寸土必争,其孤城奮戰之精神,實令人敬仰”。

當時,與第十軍接洽投降的日軍第十一軍使竹内參謀說:“中國軍隊英勇作戰的情形,不僅此地日軍敬佩,就連日本天皇和大學營都已有所耳聞。”

如今,終于有了這樣一部全景式再現衡陽保衛戰的大電影,作為衡陽保衛戰的研究者,自然倍感欣慰。在2009年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老周的《喋血孤城:衡陽會戰》之前,老周曾經去衡陽實地探訪當年的舊戰場,那時知道衡陽保衛戰的人并不多,就算在衡陽當地,除了長年緻力于研究航洋保衛戰的肖培、李嶽平先生等人之外,了解這場戰役的人可謂寥寥無幾。不過,到了幾年後的2015年,再到衡陽的時候,知道衡陽保衛戰,研究衡陽保衛戰的人就多很多了。

等待兩年,抗戰片《援軍明日到達》釋出預告片,定檔6月28日公映

這次釋出的預告片,出于宣戰的目的,都是一些精彩鏡頭的剪輯拼接,主要是強調視覺沖擊,看來戰争場面還是很宏大,不過看到了第十軍的官兵頭戴德制的M35鋼盔。在現在衆多的抗戰影視劇裡,M35鋼盔建制成了抗戰時期國軍的标志。确實,中國在1936年前後從德國訂購了大約31.5萬頂M35鋼盔,這也是德國第一批量産的M35鋼盔,甚至連德國國防軍都沒有裝備就賣給了中國。當時接受德國軍事顧問訓練,裝備德式武器的德械師(德械師是民間的俗稱,官方的正式名稱是1935年調整師)自然優先配發,另外還有一些中央軍嫡系部隊也配發了M35鋼盔。但是到了1938年武漢會戰之後,這批最精銳的德械師損失殆盡,M35鋼盔也在作戰中損耗殆盡。之後除了還有零星頭戴M35鋼盔,成規模成建制戴M35鋼盔的部隊基本上是沒有了。是以,堅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确實是戴M35鋼盔,他們隸屬于迪88師,是第一批德械師之一。但是到了1944年衡陽保衛戰時,即便是中央軍嫡系的第十軍都沒有M35鋼盔了。

等待兩年,抗戰片《援軍明日到達》釋出預告片,定檔6月28日公映

另外,還有日軍飛機對守軍陣地狂轟濫炸,這也是不符合曆史。當時中國戰場的制空權已經是在中美空軍手裡了。在衡陽保衛戰時,日軍飛機轟炸的情況并不多,反倒是中美空軍經常對日軍進行轟炸掃射,并為守軍空投物資。空中支援也是衡陽守軍獲得的唯一外援。

不過,瑕不掩瑜,能夠在衡陽保衛戰八十周年時,看到這樣一部抗戰大片上映,還是值得期待的。這也表明,八十年過去了,作為後人,我們依然沒有忘記那些不畏強敵,以“我死國生”之心,用血肉之軀抵禦外侮的先烈!

(本文圖檔來自網絡)

老周,本名周明,曾用網名光亭,長期從事軍事戰史研究,曾多次在鳳凰衛視、上海電視台擔任軍事欄目嘉賓。出版過二十多本軍事書籍,可在微店“知兵堂書店”、某寶網店“知兵堂書店”上咨詢購買。現在喜馬拉雅上有個人專欄“老周軍事”,制作軍事類音頻節目。在各大視訊平台都開設“老周新觀察”視訊号,解讀軍事熱點,敬請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