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再制造:老舊裝置重獲新生之道

作者:香港電影懷舊
再制造:老舊裝置重獲新生之道

河北省河間市一家再制造企業的勞工在汽車零部件生産線上工作。 新華社記者 牟宇攝

  一台瀕臨報廢的機電裝置,在經曆拆解、清洗、檢測、增材制造、機械加工、裝配、測試等一系列工序後,能夠煥發新生,以更高效能重新投入使用。這種将機電裝置從報廢邊緣“拯救”至生産線上的技術,便是再制造技術。

  根據工信部近日釋出的《機電産品再制造行業規範條件》,再制造是指采用先進适用的工藝、技術、裝置和材料對舊件進行專業化修複或更新改造,使再制造産品性能和品質達到或超過原型新品的生産過程。再制造産品須符合國家相關安全、節能、環保等強制性标準要求。

  那麼,再制造是否已成為制造業的新賽道,其面臨哪些困境,未來發展趨勢如何?記者就此采訪了行業專家和從業人員。

  并非簡單修補

  再制造不是簡單的修理和翻新。“大陸再制造産業對産品的性能和品質有着更為嚴格的要求,必須達到或超過原型新品。”機械工業環保産業發展中心綠色發展處處長吳剛表示,國家嚴格把控再制造産品的品質标準,是為了消除行業和使用者對再制造産品的疑慮,確定大家對再制造産品有清晰統一的認知。

  再制造的核心技術,如雷射熔覆技術和堆焊技術,雖然屬于表面處理,但其功能遠非簡單修補所能比拟。例如,汽輪機轉動軸上的葉片經過長時間運轉後,表面磨損或缺失影響使用效率。再制造技術通過為産品表面增加金屬元素,不僅能增強産品強度、韌性和耐腐蝕性,還能顯著提升其性能。

  在大陸,再制造不僅限于修複,還包括更新改造。吳剛指出,以盾構機為例,從某工程退役的直徑為6米的盾構機,可能要根據下一個工程的需求将直徑擴充至8—9米。此時,再制造技術便能充分發揮優勢,通過擴徑實作對原有盾構機的更新改造。

  目前,大陸的再制造産業涵蓋工程機械、機床工具、汽車、重型機械、石化通用機械、内燃機、電工電器、農業機械、機械基礎件、文化辦公裝置等領域。在再制造行業,既有緻力于閥門、汽車零部件和文化辦公裝置等生産的企業,也有專注于瓦斯輪機、航空器等高端裝備制造的機構。

  河北瑞兆雷射再制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國家再制造試點機關,走在再制造行業前列。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韓宏升表示,與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産品可節省成本50%、節能60%、節材70%,生産過程中大氣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幾乎不産生固體廢物。

  韓宏升認為,發展再制造産業的最大意義在于實作資源最大化利用,減少浪費。公司的發展曆程也證明了再制造産業在綠色發展方面的巨大潛力。公司發展18年來,從最初隻有8名勞工的小作坊式企業發展成總資産超3億元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累計為國家節約42萬噸金屬資源,節約58萬噸标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0萬噸。

  吳剛認為,盡管制造業的新賽道衆多,但再制造作為制造業的一個新賽道,其節約資源和降低成本的作用不容忽視,而且可能是保持永久持續發展的一條賽道。

  仍有挖潛空間

  大陸再制造産業經過近30年的發展,仍有巨大增長潛力待挖掘。

  吳剛指出,目前大陸再制造産業的産值規模尚不足2000億元,與巨大的機電産品市場存量和再制造産品需求量相比差距明顯,發展尚不充分。此外,再制造企業規模普遍偏小,且數量不多。以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為例,即便該領域在中國發展已相對成熟,通過再制造品質管理體系認證的企業也僅66家。

  在生産層面,人才成為企業發展的瓶頸。

  韓宏升介紹,再制造産業具有投資回報周期長、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較高的特點。目前,大陸再制造企業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對于這些企業來說,吸引技能型人才以推動技術創新是一大挑戰。盡管河北瑞兆雷射再制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已認證“安家式”“共建式”等方式不斷引進人才,并與天津大學、天津工業大學等多家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建了河北省機電裝置再制造産業技術研究院,但仍存在專業人才缺乏的情況。韓宏升呼籲國家在資質維護成本減負和碳交易配額機制創新等方面給予再制造中小型企業更多政策支援,讓企業能夠留有更多資金來吸引人才攻克技術難題。

  在消費層面,公衆對再制造産品的認知不足是行業發展面臨的重要障礙。

  吳剛強調,社會對再制造産業缺乏全面了解,公衆對再制造産品的性能存在疑慮。例如,在汽車維修領域,即使再制造産品性能已達到甚至超過原型新品标準,并在價格上更具優勢,車主也往往更傾向于選擇原廠的新品而非再制造産品。是以,他認為提高公衆對再制造産品的認知與信心至關重要。

  市場前景看好

  再制造行業在發展中還面臨行業标準缺失、市場監管不足等挑戰。

  吳剛指出,目前再制造産品的認定主要依賴政府行政手段,如工信部已公布10批再制造産品目錄。然而,随着市場發展和行業規模擴大,未來,再制造産品的認定或将逐漸轉向市場認證模式。

  此外,再制造行業缺乏統一的統計口徑和體系,僅依靠少數行業組織通過有限的資料樣本進行測算,導緻最終資料難以準确反映行業産值變化、企業增減等發展動态。這不僅影響相關部門對行業動态的精确掌握,也制約了政策制定的精準性,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行業的高速發展。

  從政策層面看,國家已出台多項政策支援再制造行業的發展。從201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關于推進再制造産業發展的意見》指出再制造是循環經濟“再利用”的進階形式,到2024年國務院印發的《推動大規模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強調深入推進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機床等傳統裝置再制造,探索在風電光伏、航空等新興領域開展高端裝備再制造業務。這些政策為再制造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韓宏升預計,在國家政策的扶持和市場需求增長的雙重驅動下,再制造産業有望迎來高速發展階段。

  吳剛表示,目前大陸正積極向中亞、東南亞、非洲、南美洲等地區拓展出口市場。在出口政策上,除了推廣高端先進工業裝備外,也會适當推廣經濟适用的再制造産品。是以,他預計再制造行業将繼續保持年均15%的強勁增長态勢,展現出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發展潛力。

來源:科技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