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沒了120億後,基金大佬鬧“分手”

作者:市界Pro
沒了120億後,基金大佬鬧“分手”

01、奔私?還是回歸家庭?

近日,中庚基金明星基金經理丘棟榮,離職傳言不斷。

作為這家總管理規模隻有250億的個人系公募的“頂梁柱”,目前丘棟榮一個人就掌管着接近200億的産品,占公司總規模的近八成。

“獨挑大梁”的丘棟榮,曾憑借着“抗跌”屬性,在衆星雲集的公募圈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也幫助中庚基金——這家2015年才成立的個人系公募站穩了腳跟。

丘棟榮的崛起,還要追溯到2020年前後的“公募盛宴”。

當時,中國大資管市場整體規模高達116萬億,成為全球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資管市場,這為公募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大盤也從2020年3月起一路向上到2021年2月18日,達到了最近5年的最高點5930.91;這一時期公募基金“吃藥喝酒”行情橫行,“醫藥女神”“白酒一哥”等不少明星基金經理,都曾是“稱霸”一方的人物。

沒了120億後,基金大佬鬧“分手”

▲(最近5年滬深300指數走勢。圖源/Wind)

此時的丘棟榮在一衆明星基金經理中并不怎麼顯眼,他的管理規模徘徊在60億~90億元之間,與那些動辄千億的“頂流”根本沒法比。

2021年2月下旬,行情突然反轉,滬深300指數在短短一個月内就跌去了近1000點,同期上證指數也下跌了近400點。此後,大盤雖有暫時“擡頭”,但股市終究是經濟的晴雨表,總體上與經濟形勢保持一緻,自此A股也開啟了長達三年的震蕩下跌。

或許是低估值的投資政策踩中了市場下行期的脈搏,此時丘棟榮的産品反倒顯現出難得的“抗跌”特質。中庚價值領航在2021年錄得31.94%的年度回報,超越比較基準33個百分點,比同期滬深300高出37.2%;2022年錄得收益率4.85%,雖然從數字上看不及前一年,但要知道滬深300在2022年下跌了21.63%。

“抗跌”屬性的顯現,也讓基民注意到了丘棟榮。他管理的産品規模從2021年二季度的108億,一路上升到2023年一季度的320億。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随着丘棟榮管理規模的不斷攀升,産品業績卻有些跟不上了。

财報顯示,中庚價值領航在2021年獲得淨利潤6.22億元,2019~2021年3年累積賺了17.26億。到了2022年,該産品的收益率為4.85%,比同期滬深300高出了26%,但卻意外的虧損了1.26億元。

丘棟榮當時給出的說法是:2022年權益投資要取得絕對收益難度大,在行業上不僅要避開跌幅巨大的受損行業,更要偏向業績強韌的能源資源類公司。同時,股票盈利和估值雙重擠壓的年份,風格上要重視防守特征較為突出的價值股。

随後他作出調整,表示要“堅持低估值價值投資理念,通過精選基本面風險降低、盈利增長積極、估值便宜的個股,以此建構高成本效益的投資組合,力争獲得可持續的超額收益。”

但調整後的投資思路未能重制此前的榮光,财報顯示,2023年和今年一季度繼續虧損2.81億、4.5億元。

此外,中庚小盤價值、中庚價值靈動靈活配置等産品,在2022年到今年一季度,也分别累積虧損6億、1.19億元。特别是去年1月新成立的中庚港滬通價值18個月封閉,自2023年成立到今年一季度,已經虧損了3.95億元。

沒了120億後,基金大佬鬧“分手”

▲(丘棟榮在管産品淨利潤情況。資料來源/基金财報)

自此,基民也用腳投票,丘棟榮的整體管理規模自2023年一季度起,連續5個季度下滑,最新資料為198億,這較之2023年一季度末的320億縮水了120多億。

雖然一季度之後,業績有所反彈,但今年五一前後,有消息稱丘棟榮或将卸任旗下産品。截至2023年底,丘棟榮旗下基金份額持有人戶數(戶)合計40.61萬。

此時,仍有不少基民念着他“抗跌”的好處,在基金吧裡留言挽留丘棟榮:“丘總要走了,中庚沒人扛大旗了。”“能不能不要離職啊?能讓人放心的基金經理不多,邱總算一個,如果他撤了,誰能接替他?”

5月11日,中庚基金發了2個增聘基金經理的公告,增聘吳承根和劉晟,分别與丘棟榮一起管理中庚價值品質一年持有、中庚價值領航。“事情到了這一步,基本可以确定丘棟榮要卸任了。”一業内人指出。

「市界」注意到,關于丘棟榮卸任的原因,除了“奔私”的說法外,市場上還流傳着另外兩個版本:一是他要回歸家庭。理由是他和老婆白冰洋,是公募圈有名的“夫妻檔”,妻子也是富國基金的基金經理,是以二人照顧家庭的時間會少很多。另外,也據媒體報道,丘棟榮自己也表達過:“想暫停一下,歇一歇”,“這兩年虧欠家庭比較多,希望回歸家庭。”

另一個版本是,受到公募行業降薪限薪的影響,丘棟榮對薪酬待遇不滿。不過,有業内人對這一說法提出了質疑,理由是“中庚基金對他的激勵十分完善”。丘棟榮現任中庚基金的副總經理和首席投資官,手中持有中庚基金9.72%的股權,是第4大股東。

去年1月,丘棟榮新發行了中庚港股通價值18個月封閉,封閉期将持續到今年7月。或許答案也将在屆時揭曉。

02、心儀的基金經理有多難找?

心去難留。

不止丘棟榮,最近兩年,鵬華基金的“國民基金經理”王宗合、工銀瑞信的“一姐”袁芳、諾安基金的“晶片一哥”蔡嵩松、圓信永豐的“一姐”範妍、建信基金的老将姜鋒、東方基金旗下明星基金經理蔣茜、工銀瑞信的雙十基金經理王筱苓等數十位知名基金經理離職或卸任旗下産品。

這對不少還深套其中的基民來說,無疑是一記重錘。但“頂流”決意要走,留下的人也隻能接受現實,不少丘棟榮的基民甚至喊出了“尋找丘神平替”的口号。

但“平替”哪有那麼好找?

比如丘棟榮,提到他就離不開“低估值”“價值”,也就是他一直強調的PB-ROE架構(一種追求長期高成長性、且目前估值較低的投資方法)。

用他本人的話解釋就是:“一是,投資回報必須全部來自資産本身的盈利或者現金流,不能指望通過交易或者買賣獲得回報。二是,在滿足第一條的基礎上,通過買得‘足夠便宜’來獲得超額收益。”

以這個标準去檢索,市場上信奉PB-ROE投資架構的基金經理很多,但每位基金經理用這一架構篩具體選出什麼标的,是很看個人特色的。

比如丘棟榮老東家彙豐晉信基金的吳培文,他概括自己的選股思路為:“低估值成長股、周期底部或上行期周期股”,也是沿襲PB-ROE投資架構。

但從實際持倉看,二人的選股基本上沒什麼交集。截至今年一季度,丘棟榮重倉的前3隻個股分屬金屬鋁、半導體和電氣裝置行業;而吳培文則從消費、電信服務和醫療保健等闆塊,選出了伊利股份、中國移動和雲南白藥等。

二人的投資理念可能師承一脈,但吳培文也絕不是誰的平替。

沒了120億後,基金大佬鬧“分手”

▲(圖源/Wind)

是以站在基民角度,不同基金經理的投資習慣差别很大,基金經理個人的經曆、入市時點、持有時間長短,以及能力範圍也都不同,普通人想要量化這些标準很難。

從投資理念出發,在全市場上去搜尋“同類項”似乎很難,那如果是基金公司自己任命的繼任者呢?能否延續前任的業績神話,幫助基民穿越牛熊?

現實案例表明也沒有那麼容易。

丘棟榮在老東家彙豐晉信時,曾掌管彙豐晉信雙核政策A、彙豐晉信大盤A兩隻産品。在2018年他離職當年,這兩隻産品都曾經曆了淨利潤虧損。

财報顯示,彙豐晉信大盤A在2017年時還獲利14多億,到了2018年就立馬虧損7億多元。好在後繼者穩住了局面,該産品在随後的2019年、2020年實作扭虧為盈。彙豐晉信雙核政策A在丘棟榮離職後的業績走勢也與彙豐晉信大盤A類似。

在丘棟榮之後,彙豐晉信大盤A又經曆了4任基金經理,行業配置也與丘棟榮時期相比有了較大不同。在丘棟榮時期,彙豐晉信大盤A偏好金融業、醫療保健和可選消費;而在繼任者手中,資訊技術和工業闆塊的配置逐漸占據了上風。

總體來看,丘棟榮出走後,這兩隻産品雖然在短暫波折後都有不同水準的盈利,但人事變動後,業績确實很難有保證。

還有一點很重要,這兩隻基金在丘棟榮離開後都經曆了規模大降的情況,其中彙豐晉信大盤A較2017年的71億縮水至2024年一季度的24億,而彙豐晉信雙核政策A的縮水情況更為嚴重,相同時間段,從84億暴降至1.84億,縮水了97.8%。兩隻基金合計縮水了将近130億。

另外一個可以參考的例子是,工銀瑞信的前“一姐”袁芳。自2022年11月卸任旗下産品後,袁芳曾經代表基金工銀文體産業A業績大幅跑輸業績基準25%,而在袁芳管理的2016年至2022年的大部分年份裡,都是大幅跑赢業績比較基準的。

沒了120億後,基金大佬鬧“分手”

▲(袁芳管理的工銀文體産業A業績情況。資料來源/Wind)

明星基金經理的離任對基金業績的不利影響可見一斑。

對于普通基民來說,面對明星基金經理離任情況的發生,選擇“長情”還是“離開”,無疑是一個不得不做的抉擇。

作者 | 路春峰

編輯 | 韓忠強

營運 | 劉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