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變廢為電!每天700噸生活垃圾在這裡“浴火重生”

作者:彌勒市融媒體中心

在泸西縣午街鋪鎮綠峨村委會大習龍村,有一個每天能“吞”下700噸垃圾的神奇工廠,與傳統印象中的“垃圾處理場”大相徑庭,工廠裡一幢幢極具設計感的現代建築在鮮花綠樹的襯托下顯得格外漂亮。然而,讓人更想不到的是,運往這裡的生活垃圾能夠“浴火重生”,變成綠色電能,通過并網發電輸送到各家各戶,變成千家萬戶的燈火。

變廢為電!每天700噸生活垃圾在這裡“浴火重生”

泸西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

為實作泸西縣生活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改善人居環境,造福子孫後代,推進美好鄉村、新型城鎮化建設,早在2019年3月19日,泸西縣人民政府與海螺創業簽署了《泸西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投資協定》,2019年4月10日,注冊成立泸西海創環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2020年12月6日,泸西縣人民政府與海螺創業簽訂《泸西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特許經營協定》。

變廢為電!每天700噸生活垃圾在這裡“浴火重生”

據了解,項目一期于2021年1月17日實作并網發電,二期于2021年12月25日實作并網發電。日垃圾進廠量約700噸,日垃圾焚燒量約660噸,日上網電量約23萬度,服務範圍主要為泸西縣、彌勒市。

走進泸西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隻見垃圾收運車進進出出,一片忙碌的景象。

變廢為電!每天700噸生活垃圾在這裡“浴火重生”

記者了解到,“垃圾焚燒發電”并不神奇,生活垃圾在工廠的垃圾儲坑裡,儲存5到7天後,20%左右的水分濾出,便可送至焚燒爐進行焚燒,餘熱鍋爐裡的煙氣将水加熱成為中溫中壓過熱蒸汽,驅動發電機組發電。 垃圾焚燒産生的熱能轉換成電能,排出的煙氣和廢水在進行專業處理後達标排放,經過一系列工序,原本污染環境的垃圾完成徹底蝶變,實作變廢為電。

走進中央控制室,大螢幕上各種顔色的數字星羅棋布,透過“爐内焰火”可視化監控,能清晰地看到熊熊燃燒的烈焰。操控員不斷調控運作參數,讓數字直覺、準确地顯示在大螢幕上。這關乎着垃圾焚燒發電達标排放能否達到最佳運作狀态,還關系到垃圾焚燒産生的餘熱能否高效發電。

變廢為電!每天700噸生活垃圾在這裡“浴火重生”

“我們采用目前世界先進的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工藝,日處理垃圾660噸,産生的有害氣體通過煙氣淨化系統淨化後達标排放,廢水經過水處理裝置淨化後回用,全面實作污水零排放。”泸西海創環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中控值班長羅會軍說介紹道,生活垃圾高溫焚燒的全過程,在無害化處理實作環保的同時,還讓垃圾實作了“浴火重生”、變廢為電,資源得到高效利用。

“環保是公司堅守的底線,嚴格按照國家環保要求進行營運。垃圾焚燒發電廠所用的裝置和技術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在整個生産工藝中安裝了實時監測系統,對環保排放實行線上監測。”泸西海創環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方偉說。

值得一提的是,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在無害化處理的基礎上,不僅實作了城鄉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更打通了“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雙向轉化路徑。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的投産營運,讓泸西縣、彌勒市垃圾處理正式告别填埋的時代,走向了無害化焚燒發電循環利用的新時代。

來源:雲南紅河釋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