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曹魏的統治為何短暫?既不重用皇族,也不用外戚,更放棄宦官勢力

作者:非正常曆史研究室

曹魏雖然是三國裡最先建立的政權,但卻是三國裡皇帝最先丢權的,自魏明帝曹睿之後,曹魏少主曹芳即位,皇權旁落,經過幾番争奪,最終落在了司馬家手上,這一年,曹魏開國僅三十年。

而後十幾年裡,司馬氏進一步奪權,最終完成了改朝換代之舉,可以說曹魏的後面十幾年,所有的皇帝都是傀儡,遠不如同時期的蜀漢和孫吳。

曹魏的統治為何短暫?既不重用皇族,也不用外戚,更放棄宦官勢力

曹魏雖強,但丢權最快

為何曹魏的統治如此短命呢?其實就在于一開始的根基就沒打好,歸根結底就三個:既不重用皇族,也不用外戚,更放棄了宦官勢力。

先看看曹魏的基本盤,曹丕為了篡位,不得不向門閥士族讓渡一部分權力,也讓曹魏天然分成了兩派,即夏侯氏、曹氏等遠親控制的軍權,以及門閥士族控制的政權。

而這其中,曹魏又特别倚重夏侯氏和曹氏這些遠親,這明顯有些不正常。

畢竟一個正常的政權,絕對不是一家人治理天下的,而是一群人。

在皇位世襲下,皇權周圍必須圍繞着一群權貴家庭,這些權貴家庭一般都是跟随開國皇帝打天下的信得過的武将,也就是勳貴,他們在開國之後,也會擁有世襲的爵位,并且在朝廷之上擁有一定的地位。

如此一來,他們作為既得利益者,必然會絕對擁護皇權,而他們又會和通過其他方式(比如察舉制和科舉制)上來的精英們結合,在朝廷上形成一個比較良性的循環,這樣就可以讓政權得以穩固。

但曹魏不一樣,他們并沒有這樣一群穩固且能夠影響朝廷的勳貴階層。

曹魏的統治為何短暫?既不重用皇族,也不用外戚,更放棄宦官勢力

勳貴勢力,是鞏固皇權的重要依托

那麼有人問了,跟随曹操打天下的除了夏侯氏和曹氏外,不還有其他一批名将嗎?比如五子良将。

然而曹家畢竟是篡位的,必然會防備其他武将有樣學樣,自然對非夏侯氏和曹氏的将領有着諸多的防範。

以五子良将為例,其後代,基本都被排除權力核心階層。

比如威震逍遙津的張遼,其兒子張虎在曹魏建立後雖然襲封晉陽侯,但官職不過是五品的偏将軍,而張遼的孫子張統在史書都快不見蹤影了,很顯然,張家已經被排除在決策層之外;

至于于禁的兒子于圭,史書隻記載了襲了爵位,其餘沒啥事迹;

張郃雖有四個兒子,但連名字都未能流傳于後世;

徐晃的兒子徐蓋,史書記載他承襲爵位然後薨了,也沒啥作為;

稍微混得好的大概就是樂進的兒子樂琳了,一度官至揚州刺史,但三國時期,揚州大部分都被孫吳占據,曹魏僅僅掌握淮南一帶,屬于邊關守将,然後在諸葛誕之叛的時候被殺。

曹魏的統治為何短暫?既不重用皇族,也不用外戚,更放棄宦官勢力

五子良将,後代大都一般

那麼有人說了,他們能力不行,不受重用,但看看蜀漢二代們的官職。

關羽的兒子關興,擔任侍中、中監軍的高官,其兒子關統還娶了劉禅的女兒為妻;

張飛的兒子張紹,則擔任尚書。尚書仆射的官職,而張苞的兒子張遵也官至尚書;

馬超的兒子馬承,其女兒嫁給劉備的兒子劉理,算是和皇室聯姻了;

趙雲的兒子趙統,則擔任虎贲中郎将,位列三品,另一個兒子趙廣擔任牙門将,這曾經是趙雲擔任的官職;

至于黃忠,其兒子黃叙早逝,這沒辦法了。

說實話,蜀漢的功勳二代能力大都一般,但基本都能和皇族通婚,甚至掌握部分的兵權和決策權,但僅僅影響決策而已,畢竟真正掌權的是大将軍姜維,是一個沒啥背景的曹魏降将,但卻靠能力脫穎而出。

曹魏的統治為何短暫?既不重用皇族,也不用外戚,更放棄宦官勢力

從這一點看,蜀漢的政權才是一個正常的政權

從這一點看,蜀漢的政權才是一個正常的政權,身邊有信得過的勳貴子弟,還能吸收精英進入朝堂。

但曹魏,不管你功勞多大,通通不能掌權,哪怕你功高蓋世,但始終會被曹魏視為隐藏的威脅,既不能和皇族通婚,也不能掌握重要職位。

但問題是夏侯氏和曹氏這些二代三代并不是各個都是精英,二代如曹真、曹休、夏侯尚短命不說,三代如曹爽等人,能力非常一般,無法承擔起重任,而且資曆太淺,引起門閥士族的不滿。

其實在夏侯氏和曹氏遠親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曹魏還有補救辦法,就是重用曹氏近親皇族。

但很顯然,由于曹操末年的世子之争,曹丕對一幫兄弟非常不信任,曹彰死的不明不白,曹植、曹彪一生都被限制,本來能鞏固皇權的曹氏宗王,反而在曹魏危機的時候毫無作為,坐看自家江山被篡,自斷皇權一個臂膀。

當然除了這個臂膀,曹丕又自斷兩個臂膀,這就是宦官和外戚。

雖然宦官和外戚名聲不咋地,但的确是拱衛皇權的一個好幫手,别看東漢長期被外戚和宦官左右,但在東漢頻繁出小皇帝的朝代,皇權直到漢獻帝時期才徹底丢失。

很顯然,宦官和外戚雖然勢大,但皇權卻很難被取代,來看看曹魏老前輩東漢是如何利用外戚和宦官的。

東漢外戚是什麼時候上台呢?是東漢第四位皇帝漢和帝時期,漢和帝登基的時候不過十歲,朝政大權都被外戚窦憲掌握,成年後的漢和帝為了奪權,聯合宦官與部分朝臣徹底鏟除了窦憲,終掌大權。

曹魏的統治為何短暫?既不重用皇族,也不用外戚,更放棄宦官勢力

東漢宦官

而後漢安帝也是如此,漢安帝也是幼主即位,朝政大權皆由鄧太後掌握,漢安帝一直隐忍到鄧太後去世,然後聯合宦官和自己信任的外戚滅了鄧氏,皇權再度回歸到皇帝手上。

當然這些外戚和梁氏外戚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了,梁氏外戚可以說是東漢最為強大的外戚之一。

整個梁氏集團裡,出了七個侯爵、三位皇後、六位貴人、兩位大将軍,另有五十七人把持要職,甚至毒殺了漢質帝,可以說權傾朝野,遠比司馬氏奪權初期強大的多。

為了奪權,漢桓帝又想到了宦官,然後讓宦官聯系一幫不滿梁氏專權的朝臣,将梁氏一網打盡。

這就是東漢政權外戚和宦官鬥争的一個縮影,當然這是東漢的一個特色。

畢竟自漢章帝以後,東漢頻出小皇帝,隻能讓太後臨朝稱制,而太後臨朝,必然會讓自家兄弟或者親戚在前朝為官,倚為助力,因而外戚勢力不免會膨脹,甚至影響朝政。

但臨朝稱制總有結束的一天,成年的皇帝必然會奪權,此時朝政大權都被外戚掌握,皇帝能依靠的,隻有身邊一幫宦官和外戚,是以新一輪的鬥争開始了。

皇帝依靠身邊宦官和外戚誅滅舊外戚,為了鞏固皇權,又會重用自己信任的宦官和外戚,東漢政權舊這麼一直重複了一百多年。

曹魏的統治為何短暫?既不重用皇族,也不用外戚,更放棄宦官勢力

東漢盛産小皇帝,但皇權始終沒丢

别看東漢外戚和宦官頻繁上台,名聲極差,但皇權始終被皇帝掌握,這就是權力的平衡。

但曹操和曹丕認為,外戚和宦官是東漢滅亡的主因,為了避免外戚專權和宦官亂政的局面出現,曹丕稱帝後嚴格限制宦官和外戚,這就導緻了皇帝沒有了依靠。

曹丕和曹睿可以大權在握,但他們都短命,繼任的曹芳不過八歲,隻能由大臣輔政了。

但由于不能靠外戚和宦官,曹睿隻能選擇曹爽和司馬懿,就這樣,曹魏政權落在了曹爽和司馬懿手上。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皇權轉移到了曹爽和司馬懿手上,其中曹爽是第一輔臣,擁有和皇帝一樣的權力,卻沒人來制衡。

萬一曹芳日後想要奪權怎麼辦?身邊既沒有可以信任的宦官,也沒有實權的外戚,更沒有可以依賴的勳貴勢力,連自家宗親都沒有,朝政皆被曹爽控制着,而朝臣又大都依附于他們,這就導緻皇帝身邊連個盟友都沒有。

選來選去,似乎隻有門閥士族了,但問題是對于門閥士族來說,曹氏當皇帝和司馬氏當皇帝有什麼差別呢?

況且曹爽能力實在太差了,很多重臣比如蔣濟、高柔、陳泰等等都是支援司馬懿奪權的,之後無非是沒想到司馬懿居然把事情做得這麼絕而已。

實際上在當時,罷黜曹爽,是很多人的共識,就連太後和曹芳也是如此,畢竟罷黜曹爽可以收回權力,但沒想到前有狼,後有虎,趕走了曹爽,卻引出了野心勃勃的司馬懿。

曹魏的統治為何短暫?既不重用皇族,也不用外戚,更放棄宦官勢力

魏宗萬版司馬懿

如此一來,朝政大權又都被司馬氏掌握了,曹芳想要奪權,聯合中書令李豐及外戚張緝,圖謀廢了司馬師後掌權,但因為實力過于弱小,沒成什麼事,反而導緻曹芳被廢。

東漢皇帝可以依靠宦官和外戚,但曹魏沒有,不是說外戚和宦官是好東西的,但卻是皇帝奪權而能依靠的對象,也是制衡的手段。

但這些曹魏都沒有,沒有曹氏皇族掌權、沒有外戚勢力依靠、沒有可靠的宦官、也沒有依靠的勳貴勢力,自然沒法制約大權在握的權臣,那麼皇帝隻能是傀儡。

曹芳不能,後面的皇帝也不能,隻能繼續當司馬氏的傀儡皇帝,直到改朝換代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