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聯考考前适應性訓練(套卷)

作者:老趙國文

【來源:成都七中】

聯考考前适應性訓練(套卷)

一、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知識的“能”與“不能”

①丹尼爾·克萊因在其著作中指出:“知識不僅僅隻是資訊,它還是一種解釋和判斷。”我認為這是一個對知識,或者,範圍小一點,包括經濟學在内的社會科學知識内在性質的相對全面的判斷和認知。

②所謂“資訊”,不過是學者們對生活世界中各種事實、現象和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所謂“解釋”,不外乎是運用各種理論方法和工具對諸多社會中的問題和現象進行一般化的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目的是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這個看似混亂無序複雜多變的現實生活世界;而所謂“判斷”,其實就是根據解釋的結論提出一些能夠完善和改進這個生活世界的諸多方法而已。在知識的三種性質中,在準确資訊和有效解釋基礎之上的判斷尤為重要,因為連接配接人的“思”和“行”的就是具有判斷力的知識。

③是以,一個社會科學研究者不僅是一個勤勉的“資料收集者”,一個與社會保持一定距離的“了解者”,一個高超的“解釋者”,更應該是一個明智的“建議者”,一個真誠的“社會影響者”。這五種角色分别展現了一個學者之本分和擔當的兩個方面:學術成就和社會貢獻。一方面,學者必須在既有的學術傳統和學術規範的基礎上,追求一些原創性的知識貢獻;另一方面,由于知識本身所具有的“判斷”次元,學者就能夠也有義務運用他所具有的專業知識判斷解釋的好壞以及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提供一些明智的建議。

④這些,就是知識的“能”了。但是,知識的運用和效力是有明确邊界的。

⑤根據經濟學,其實也是所有社會科學都承認的人性假定,雖然人是有理性的,但由于受個體自身的知識、環境以及其他因素的限制,理性相當有限。社會科學研究者也不例外。是以,社會科學知識就隻能是有限的和不完整的。

⑥馬克斯·韋伯則明确地指出了社會科學研究者的行動邊界:通過資訊收集和理論解釋給出各種“可能性”必然的收益和代價,如何選擇卻是當事人自己的事。在從事這種工作的同時,社會科學研究者必須明智地認識到自己隻是一個建議者,而不是政策制定者。這就是社會科學知識“能”與“不能”的邊界。

⑦但是,由于在人們“理性的自負之下持續不斷闡明着的社會科學知識”并不是知識的全部,那些“默會知識”以及“實踐性知識”也是使得人類生活得以延續和發展的重要的知識來源。是以,我們或許應當對現有理論不能解釋的,或者暫時不能解釋的種種人類的“無知”保持一份敬意和謙卑,也許也能稍微消減一下那種想用理性的社會科學知識影響和改造社會的“緻命的自負”。

⑧更重要的,這種“緻命的自負”一旦和國家權力結盟,就很有可能造就真實的災難。雖然社會科學研究者們的動機和願望是良好的,但是經濟學裡的一句俏皮話其實相當深刻地揭示出了願望和實際結果之間的吊詭,因為,“通往地獄之路往往鋪滿善意”!

⑨除了知識本身之邊界帶來的一種本體上的“不能”之外,知識還有另外一個次元上的“不能”,即知識不能也不應該成為“權力”、“利益”或“流行民意”的“合謀者”、“仆人”或者“吹鼓手”。對于志在闡明和運用知識的社會科學研究者而言,這其實是一種基于知識邏輯和行動道德的“不能”。這種“不能”在我看來其實更值得人們注意。

(節選自《經濟學家貢獻了什麼》)

1.下列選項中關于原文内容的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有判斷力的知識能夠連接配接人們的“思”和“行”,是以立足于準确資訊和有效解釋的判斷尤為重要。

B.基于學術傳統和規範追求原創性的知識貢獻,運用專業知識判斷解釋的好壞都在知識“能”的範疇之内。

C.“人性假定”強調了人的理性受個體諸多因素的影響而大打折扣,受此影響,社會科學知識必然不夠完整。

D.“通往地獄之路往往鋪滿善意”這句經濟學裡的一句俏皮話揭示了那些和權力結盟的學者的僞善和自私。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文章前兩段介紹了知識的三種特性,并說明了其中的關系,為論述社會科學研究者的五種角色提供了前提。

B.文章重點闡述知識的邊界,以并列結構的形式對舉知識的“能”與“不能”,使文章的論證更有思辨性。

C.文中多次以知名學者的觀點來進行論證,這種舉例論證的方法增強了文章的可信度以及可讀性。

D.文章第五段強調社會科學知識的有限性,這為作者強調對種種人類的“無知”保有一份敬畏和謙卑的觀點做了鋪墊。

3.根據原文内容,下列說法正确的一項是( )

A.關于社會發展的推動力,每個人都能給出相應的資訊和解釋,這些都為研究者們做出有效判斷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B.經濟學家厲以甯先生在改革開放之初提出的企業股份制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經濟體制的改革,這展現了一位經濟學家的社會擔當。

C.當人們不能承認知識的邊界,試圖借助國家力量用理性的社會科學知識影響和改造社會,必然會造成嚴重的真實的災難。

D.在作者看來,一位經濟學家用自己的專業研究為一家上市公司做宣傳有違自己的身份角色,但是可以為它直接做決策。

聯考考前适應性訓練(套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遊牧地帶是遊牧生活與草原環境互相結合的産物。中國境内屬于遊牧地帶的範圍很廣,除了位于大興安嶺以東的西遼河流域外,幾乎北緯40°以北、大興安嶺以西的草原地帶也都可以成為遊牧民族的家園。草原遊牧地帶經蒙古高原、天山南北、青藏高原一直伸向歐亞大陸的腹地,成為世界上最廣遠的綠色長廊。

地學研究成果指出,推動畜牧業從原始農業分離出來的動力是氣候變遷。距今3500~3000年歐亞大陸氣候轉入冷期,正是冷期的出現,使得畜牧業在對氣候變化最敏感的地方從原始農業中分離出來,并在草原環境下發展為遊牧方式。

成熟的遊牧業依托的環境為廣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卻在農牧交錯帶。農耕區與畜牧區是依人類經濟生活方式而劃分的基本區域,介于兩者之間的則為農牧交錯帶。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在環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當全球或地區出現環境波動時,氣溫、降水等要素的改變首先發生在自然帶的邊緣,這些要素又會引起植被、土壤等相應變化,進而推動整個地區從一種自然帶屬性向另一種自然帶屬性轉變。由于農、牧業生産依托的環境不同,農牧交錯帶的敏感特征也會影響史前人類的經濟生活方式,促使人們從一種生産類型轉向另一種生産

類型。随着這一地區自然帶屬性的更移,人類首先打破原始農業“一統天下”的局面,在原始農業基礎上萌生了畜牧業,然後漸次形成獨立于農耕業的畜牧業。

萌生于原始農業的畜牧業,并不具備遷移特征,屬于放養型畜牧業,遊牧型畜牧業(遊牧業)則晚于放養型畜牧業。隻有遊牧業出現,畜牧業才真正從原始農業中分離出來,形成獨立的生産部門。遷移是遊牧生活的基本特征,是以馴化馬匹,發明控制牲畜行動、适應頻繁遷徙的用具,是擺脫定居農業,邁向遊牧生涯的關鍵。馬具是推動牧人與畜群走向草原的物質依托,從人們躍上馬背的那一刻起,廣袤的草原就成為他們的舞台。

全新世溫暖期結束之後,氣候轉冷、轉幹的地區不隻限于中國北方。目前已有研究證明,在氣候變遷的大背景下,歐亞草原的人們不約而同地作出了選擇;放棄原始農業,融入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

(摘編自韓茂莉《中國曆史地理十五講》

材料二:

馬的馴化賦予人們從不曾擁有的流動能力,人們利用資源的範圍一下子擴大了許多,狩獵采集者步行的活動範圍大多在兩小時步行圈内,一旦人群的規模超過了這個範圍内資源的承載力,就會導緻饑荒,這也是為什麼依賴步行的狩獵采集者很難形成大的社會群體。不過,海岸地帶則擁有季節規律不同于陸生資源的水生資源,且有舟楫之便,有條件聚集大量人口,能夠形成如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那樣的複雜社會。

馬的馴化還讓人類第一次真正有可能全面利用草原環境,此前草原因為機關面積的初級生産力(植物生長)比較低,所能支援的次級生産力(動物生長)也比較低,和沙漠、高原、極地等并列為狩獵采集的邊緣環境。這個地帶的資源密度小,動物群的流動性非常大,狩獵采集者依賴步行是很難維持生計的,這是草原地區石器時代遺存較少的原因之一。馬的馴化可以讓人類擁有更大的生态空間,這也是草原地帶青銅文化在馬馴化後興盛的主要原因。

遊牧業的建立意味着人們進一步依賴馴化動物。牛羊的馴化本來就是遊牧業的必要基礎。牛一般隻吃嫩草,而羊則什麼都吃,它們之間構成很好的共生關系。牛羊除提供肉食之外,還能提供大量的奶制品,僅僅依賴肉食,遊牧是不能滿足生計需要的。馬與很早就馴化的狗則為大範圍流動放牧提供了條件。

畜牧意味着社會中進行農耕和負責放牧的勞動力的分化,遊牧則意味着人們徹底放棄了農耕,但遊牧并不是一種完全自給自足的生計方式,而是需要通過交換從農耕者那裡獲得金屬工具、紡織品、糧食等必需生活資料。燕山-長城南北地區生計方式的分化不僅表現為農牧并重的經濟與遊牧業的産生,還表現為旱作農業系統的真正建立。這一地區種植的作物以黍、粟為主,尤以黍為重,因為黍比粟更适應幹旱與寒冷的環境。構成旱作農業系統的另一種農作物是大豆,它是蛋白質和脂肪的重要來源,而且種植大豆與其他豆類都有養地的作

用。有研究認為,大豆的馴化始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燕山-長城南北地區則可能是最早馴化、種植大豆的地區之一。正因為有大豆的種植,傳統的旱作農業系統得以完成。

(摘編自陳勝前《燕山-長城南北地區史前文化的适應變遷》)

4.下列對材料相關内容的了解和分析,下列說法正确的一項是( )

A.大興安嶺處于西遼河流域與歐亞大陸的草原地帶之間,導緻西遼河流域不具備“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條件。

B.全新世溫暖期結束後氣候普遍變得幹冷,使得遊牧業一經産生就從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擴散到整個歐亞草原。

C.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突破了“兩小時步行圈”内資源的承載力的限制,形成了規模較大的複雜社會。

D.黍比粟更适應燕山-長城南北地區幹旱與寒冷的環境,是以這一地區的遊牧者從農耕者那裡換取糧食時更看重黍。

5.根據材料二内容,下列選項對下面這幅圖表的解讀不恰當的一項是( )

聯考考前适應性訓練(套卷)

A.文化Ⅰ存續期内大部分時間裡氣溫偏暖。

B.文化Ⅰ存續期内傳統的旱作農業系統尚未完成。

C.文化Ⅱ存續期記憶體在着勞動力的分化。

D.文化Ⅱ存續期内人們主要利用草原環境維持生計。

6.哪些因素對歐亞大陸遊牧業的産生起了重要作用?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

聯考考前适應性訓練(套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秋以為期

夏磊

①已經中秋了,院子裡的幾株四季桂卻遲遲沒有開花,像是忘記了以往的約定,而每到這個時節,在老家生活的那段時光以及深藏心底的一些人和事,總是會在不經意的時候,像一縷秋天的晨霧一樣輕柔地飄進我的夢裡,純淨地覆寫在我的心上。

②在我小的時候,鄉下人是并不太在意哪天是幾月幾号星期幾的,他們更在意的是節氣,谷雨的時候要插秧播種,清明時節要素衣寒食,秋分是把秋季一分為二卻正好又是月圓之時,團圓了去收獲或收獲了來團圓,共享則自然成了這時的主題,而冬至一過,不管日子多麼艱難,都要開始準備新年了。除了這些,還有不少東西總在提醒着人們日子的遠去,“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孩子的衣服嫌短了,老人的胡子變長了。

③每年,我都憂傷地看着油菜花開了又謝了,開心地等着滿樹的桑果由青變紫,而連通着長江的河水由渾轉清的時候,我知道秋天就要來臨,水邊的蓼花應該盛開了。

④其實在老家的時候,我并不知道那花叫蓼花,我們都稱它狗尾巴花。這花在九月和中秋的時候開得最好,它大片大片地簇擁在水溝邊上,茂盛得讓人不太敢走進,生怕花叢裡會有什麼小危險,而它也鮮豔得讓人不忍心去踐踏,無人欣賞卻幹淨水紅。後來,我在清人納蘭性德的詞裡讀到這樣兩句:“燕子矶頭紅蓼月,烏衣巷口柳楊煙。”這才知道原來狗尾巴花就是蓼花,也叫紅蓼。我那麼多次在燕子矶的水邊走過,卻并不知道蓼花的花名和花語。也許是那時年紀還小,還不曾懂得什麼是離别和思念的滋味吧。“江南江北蓼花紅,都是離人眼中血。”從瓊瑤筆下的紫薇口中聽到這兩句,才知道原來這不起眼的花竟代表了離愁别緒。

⑤在這個秋雨蒙蒙的上午,窗前獨坐,我忽然那麼想去找找蓼花,不知道它們是否還和昔日一樣鮮麗。這一刻我的心裡安靜極了,安靜得可以讓許多往事像水一樣流淌出來,讓許多生命中珍貴卻不常想起的情景一幕幕展開。這或許就是傷秋情結吧!

⑥或許在秋風秋雨裡是不可以讀納蘭詞的,可又一想,有誰能像這位大清第一公子一樣,把人的那點心思那麼深地看透又那麼淡地吟出;有誰曾經在我後來也站過的地方寫下過“紅蓼月”呢?這麼想着,心裡竟泛起一片溫暖的漣漪。

⑦我沒能找出第二首納蘭留給我家鄉的詩詞,而故鄉留在我記憶中的除了許多刻骨銘心的人和事之外,卻多了那一片片紅蓼。于是每當夢回江南,色彩也明亮多了。這裡有早春的油菜花,有小橋邊的紅藥,有秋天裡紛飛的蘆花,還有就是,點綴在瑟瑟蘆花中的串串紅蓼。秋天的美也許正是因為它承載了無數美麗的懷念。

⑧記憶中的秋天是非常忙碌的,春夏兩季的辛苦都要在這時去收獲,這是一段能品出土地香味的時光。大人孩子都得下地收割,收回來的玉米和黃豆蕃薯要趕緊曬幹,不然秋雨一來,它們很容易黴變發芽,那可不得了,那可是一個冬季的口糧啊!生活的滋味就是這樣,每一點甘甜裡都摻雜着一點苦澀,每一點苦澀裡也能品味出絲絲甘甜。當我知道這些之後,很小就學會了很多農活,并且學會了在秋天的夜晚看看天,盼着明天是個秋陽高照的好天氣。

⑨那時的晚上最喜歡跟大人們去河邊照螃蟹。秋風起,蟹腳癢,晚上,在屋後的小河邊,鋪上幹草,點起油燈,把一條網鋪在河底,就等着螃蟹牽動網繩了。

⑩回想起來,那時的我并不太期望螃蟹上網,似乎更迷戀那一段等待的時間。月亮亮汪汪地挂在天上,四周一片寂靜,隻有偶爾傳來的一兩聲狗叫,這時真的能聽到小蟲子掏洞和魚在水裡遊的聲音。我想,那是離一些弱小的生命最近的時候吧;我想,隻有在這個時候我們才會暫時忘記鄉村生活的寂寞和農事的辛苦,同時享受自己獨有的生活滋味吧。

⑪現在野生的螃蟹已經很難見到了,也沒有人照螃蟹了,然而我還一直記得當時的情景。也許我再也沒有機會那樣心靜如水地去聆聽那麼純淨的天籁了,這怎能不讓我在秋風裡感到幾許失落呢!

⑫真想和秋天有一個約定,約定在它的暖洋洋的太陽下,躺在同樣有些暖意的草地或沙灘上,讀一首也是溫暖的詩。然後看着白雲在天上緩緩地移動,并且就這樣久久地看下去。

⑬那時候我最喜歡在秋天的田野裡躺着看書,貪婪地看着到處找來的書。也喜歡那份甯靜,喜歡在這時感受時光的慢慢流逝和随之而來的莫名傷感。不知是哪一年,父親給我買了一本《詩經》,那是一本很薄的書,但有不少字詞注釋,大體上能看懂。我如癡如醉地讀着,那些簡約的文字讓我的思緒随風輕揚,我相信我們的先民就是在這樣的土地上歌唱着這片土地,我相信這是中國最好的詩集。我愛着這片土地因而喜歡這部詩集,也因為喜歡這部詩集更愛家鄉的土地了。在家鄉秋天的田野裡才能讀出先民們的真性情。我相信《詩經》是屬于最普通的鄉民的,因而它無論是自由率性的還是含情脈脈的,都是原生态和無法修改的,而且它永遠應該是樂觀的。它們和史實并無多少關聯,它們是每天都在發生的有趣的事情。

⑭《詩經》的“經學化”從《毛序》開始,我沒有看多少曆代儒家的索引,甚至也很少看現當代學者的“以詩讀詩”,我隻懷念我讀詩的那些個秋天,因為我在那裡讀到了陣陣爽朗的笑聲和先民的無數往事,我聽到了來自大地的自由歌唱。

⑮寫到這裡,已是月上中天,一輪秋月正在薄雲裡緩緩穿行。世上沒有什麼媒體能夠比得上月亮,明月當空,隻要兩個人同時一擡頭,無論天涯海角,思念馬上就像水一樣流通了。院子裡的桂花樹沉睡在月色之中,如果它們還記得去年的約定,那麼它們過不了多久一定會開花兒的。

7.下列對文章的了解不正确的一項是( )

A.第②段列舉了“要插秧播種”的谷雨、“把秋季一分為二”的秋分,表明節氣與農人生活關系密切,流露時光易逝之感。

B.作者反複提到蓼花和蘆花,既蘊含作者的傷秋之感,也引發作者對故鄉的懷念,更突出作者對納蘭詞的喜愛之情。

C.第⑮段畫線句将思念比作流通的水,生動表現出月亮觸發情感共鳴的強烈作用,月亮在國人文化心理中的重要地位。

D.作者将富有鄉土氣息的故鄉生活與讀詩的感受相結合,自由快樂的感覺是契合相通的,使文章清新而隽永。

8.本文題目是“秋以為期”,從全文看作者與秋有哪些約定?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9.文中先民們的“真性情”是什麼?并結合《氓》進行闡述。

聯考考前适應性訓練(套卷)

二、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湯問伊尹曰:“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進制士,知之有道乎?”伊尹對曰:“昔者堯見人而知,舜任人然後知,禹以成功舉之。夫三君之舉賢,皆異道而成功,然尚有失者,況無法度而任己直意用人,必大失矣。故君使臣自貢其能,則萬一之不失矣。”

王者何以選賢?夫王者得賢材以自輔,然後治也。雖有堯舜之明,而股肱不備,則主恩不流,化澤不行。故明君在上,慎于擇士,務于求賢,設四佐以自輔,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祿,賢者進以顯榮,罷者退而勞力,是以主無遺憂,下無邪慝,百官能治,臣下樂職,恩流群生,潤澤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臯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

(節選自《說苑·君道》)

材料二:

句踐與吳戰于浙江之上①,石買為将。耆老、壯長進谏曰:“夫石買,人與為怨,家與為仇,貪而好利,細人也,無長策。王而用之,國必不遂。”王不聽,遂遣之。石買發行至浙江上,斬殺無罪,欲專威服軍中,動搖将率,獨專其權。士衆恐懼,人不自聊。兵法曰:“視民如嬰兒,故可與赴深溪。”士衆魚爛而買不知,尚猶峻法隆刑。子胥獨見可奪之證②,變為奇謀或北或南夜舉火擊鼓畫陳詐兵。越師潰墜,政令不行,背叛乖離。還報其王,王殺買,謝其師,号聲聞吳。吳王恐懼,子胥私喜:“越軍敗矣!胥聞之,狐之将殺,噆唇吸齒。今越句踐其已敗矣,君王安意,越易兼也。”使人入問之,越師請降,子胥不聽。越栖于會稽之山,吳追而圍之。句踐喟然用種、蠡計,轉死為霸。一人之身,吉兇更至;盛衰存亡,在于用臣;治道萬端,要在得賢。

(節選自《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地傳》)

【注】①句踐:勾踐。浙江:這裡指錢塘江。②證:征兆,迹象。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将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标号塗黑。

變為A奇謀B或北C或南D夜舉E火F擊鼓G畫H陳詐兵。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項是( )

A.自輔,指輔佐自己,與《燭之武退秦師》中“何厭之有”句式不同。

B.遂,指成功,與《張衡傳》“遂通五經,貫六藝”的“遂”詞義不同。

C.聊,指依賴、依靠,與成語“民不聊生”中的“聊”詞性、意思相同。

D.謝,指認錯、謝罪,與《鴻門宴》中“張良入謝”的“謝”詞義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項是( )

A.伊尹認為堯、舜、禹舉用賢士的方法不同,堯隻要見到一個人就知道他是否賢能,舜讓其任職以判斷他是否賢能,禹則根據成績選拔人才。

B.聖明的君主謹慎選擇賢士,使其爵尊祿厚,黜退不賢之人,使其從事體力勞動。從前虞舜不下殿堂天下就得到治理,這是任用賢臣的功效。

C.石買到錢塘江後以殺立威,随意調動處置将領,獨攬軍中大權。越軍将士軍心渙散猶如魚爛,石買根本不知,仍然用嚴刑峻法來對待他們。

D.越國将士退守會稽山,準備拼死反擊,又被追來的吳軍緊緊包圍。句踐喟然歎息,采用謀臣文種、範蠡之策,最終改變了身死國滅的命運。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雖有堯舜之明,而股肱不備,則主恩不流,化澤不行。

(2)今越句踐其已敗矣,君王安意,越易兼也。

聯考考前适應性訓練(套卷)

三、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這兩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觀拔河俗戲

李隆基

壯徒恒賈勇,拔拒抵長河。欲練英雄志,須明勝負多。

噪齊山岌嶪①,氣作水騰波。預期年歲稔,先此樂時和。

奉和聖制觀拔河俗戲應制

張說

今歲好拖鈎②,橫街敞禦樓。長繩系日住,貫索挽河流。

鬥力頻催鼓,争都更上籌。春來百種戲,天意在宜秋。

[注]①岌嶪:高峻。②拖鈎:拔河。

14.下列對這兩首詩的了解和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根據内容分析,唐朝時期拔河是流傳于官方與民間場面浩大的比賽遊戲。

B.第一首詩第五句以形寫聲,用山高來形容喊聲,表現拔河場面震撼人心。

C.第二首三四句寫角力時長繩拉住太陽、讓河水奔流,誇張奇特有表現力。

D.兩首詩題材相同,思想感情相近,詩意彼此照應,這是唱和詩特點之一。

15.這兩首唐詩蘊含豐富的體育精神,請簡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寫

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興華中學的校訓中有“自強”“弘毅”四字,前者語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後者則出自《論語》的“ , ”。

(2)音樂會上,樂聲一會兒粗犷渾厚,似急雨敲窗,一會兒又變得細密低微,似戀人低低交談,小剛不禁想起了白居易“ , ”的詩句。

(3)2024年是農曆的龍年,龍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也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符号,“龍”在古代詩詞中多有出現,比如“ , ”等。

聯考考前适應性訓練(套卷)

五、語言文字運用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①在這裡,有對傳統文化保持濃厚興趣的年輕人,有被各種精緻物件吸引了目光的孩童,亦不乏悠遊漫步的老者。

②文化市集主打的是妙趣橫生的文創産品、新奇時尚的文化活動。

③各式各樣的非遺展示、裝幀精美的文學經典、可愛靈動的手工藝品、充滿巧思的文創周邊……

④不同于以售賣日用品、食品等為主的傳統市集,

⑤它的火熱,彰顯着文化穿越歲月長河、打破年齡界限的魅力。

⑥使得文化市集蒸騰着“文化的熱氣”。)

(1)文化市集在一些地方讓市集這一傳統商業形态“重煥新生”,契合了更多人的消費新需求。(2)文化市集的興起,架起溝通聯系的橋梁,讓更多人找到久違的文化親近感。(3)不同主題市集上,特定的文化符号,人們尋覓着各自的同好、分享着相似的情感。(4)它具有強烈的歸屬感和輕松愉悅的社群氛圍。(5)不隻這裡有人與人的真實互動,更有人與曆史的無形對話。(6)文化市集上的每一個物件,都在提醒置身其中者傾聽耳畔曆史的回響。

17.文中的第一段被打亂了順序,根據文義,下列排序中正确的一項是( )

A.②③⑥④①⑤ B.④②③⑥①⑤

C.③④②①⑤⑥ D.②④①⑤③⑥

18.文章二段6句話中有3句有語病,請寫出序号并修改。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被“遺落”在外地,被炮仗炸成“一行白鹭”,臨近開學時被用“中國速度”完成;也會從火海裡被“救出”,被親戚當作新年禮物,被“好心人”(A)……如今,關于假期作業的網絡段子甚至成了開學季的“固定篇目”,其中不乏擺拍逗樂、(B)者。

近日,某部落客發視訊稱在巴黎得到某個孩子遺留的兩本寒假作業,并已很快把作業補完,将帶回國物歸原主。視訊迅速引發全網關注,部落客随即大量“漲粉”,也有網友質疑視訊的真實性,指責其“影響惡劣”。

假期作業往往被視為課業壓力的代表符号,而主導相關話題走向的往往是成年人。當假期作業成為一則不甚嚴肅的公共議題,孩子的聲音就被掩蓋。誠然,孩子的天性是玩耍,很多孩子不喜歡一本厚厚的假期作業,但這不代表他們就要用對抗式的思維去敵視作業,而這是段子手們慣用的伎倆。換位思考,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曆過學生時代,大多是在抱怨中努力完成任務,因為即便是孩子也有最基本的價值判斷,知道老師和家長布置作業是為自己好,是在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時間管理能力,敦促鞏固提高。

19.根據文義,在文中括号處填成語。

20.原文開頭畫波浪線的句子若換為“被丢棄,被炮仗炸爛,臨近開學時被趕工”,與原句相比,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21.假如你的某位老師在節假日時常常布置過多的作業,請你結合本文的資訊,巧妙地勸說他布置适量的作業,不超過80字。

聯考考前适應性訓練(套卷)

六、作文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2023年“五一”,淄博燒烤火速出圈;2024年元旦,哈爾濱文旅異常火爆。兩地政府因勢利導、優化服務,整座城市溫暖守信、真誠待客,充分展現了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強大合力,讓大家看到城市“暖實力”的巨大力量。

有人認為,在我們國家迅速提升“硬實力”“軟實力”的同時,當今更需要這種“暖實力”,因為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你對此有怎樣的思考和感悟?請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體,自拟标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資訊;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