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套卷)

作者:老赵语文

【来源:成都七中】

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套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识的“能”与“不能”

①丹尼尔·克莱因在其著作中指出:“知识不仅仅只是信息,它还是一种解释和判断。”我认为这是一个对知识,或者,范围小一点,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知识内在性质的相对全面的判断和认知。

②所谓“信息”,不过是学者们对生活世界中各种事实、现象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所谓“解释”,不外乎是运用各种理论方法和工具对诸多社会中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一般化的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目的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看似混乱无序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世界;而所谓“判断”,其实就是根据解释的结论提出一些能够完善和改进这个生活世界的诸多方法而已。在知识的三种性质中,在准确信息和有效解释基础之上的判断尤为重要,因为连接人的“思”和“行”的就是具有判断力的知识。

③因此,一个社会科学研究者不仅是一个勤勉的“资料收集者”,一个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的“理解者”,一个高超的“解释者”,更应该是一个明智的“建议者”,一个真诚的“社会影响者”。这五种角色分别体现了一个学者之本分和担当的两个方面: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一方面,学者必须在既有的学术传统和学术规范的基础上,追求一些原创性的知识贡献;另一方面,由于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判断”维度,学者就能够也有义务运用他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判断解释的好坏以及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提供一些明智的建议。

④这些,就是知识的“能”了。但是,知识的运用和效力是有明确边界的。

⑤根据经济学,其实也是所有社会科学都承认的人性假定,虽然人是有理性的,但由于受个体自身的知识、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的限制,理性相当有限。社会科学研究者也不例外。因此,社会科学知识就只能是有限的和不完整的。

⑥马克斯·韦伯则明确地指出了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行动边界:通过信息收集和理论解释给出各种“可能性”必然的收益和代价,如何选择却是当事人自己的事。在从事这种工作的同时,社会科学研究者必须明智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个建议者,而不是政策制定者。这就是社会科学知识“能”与“不能”的边界。

⑦但是,由于在人们“理性的自负之下持续不断阐明着的社会科学知识”并不是知识的全部,那些“默会知识”以及“实践性知识”也是使得人类生活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的知识来源。因此,我们或许应当对现有理论不能解释的,或者暂时不能解释的种种人类的“无知”保持一份敬意和谦卑,也许也能稍微消减一下那种想用理性的社会科学知识影响和改造社会的“致命的自负”。

⑧更重要的,这种“致命的自负”一旦和国家权力结盟,就很有可能造就真实的灾难。虽然社会科学研究者们的动机和愿望是良好的,但是经济学里的一句俏皮话其实相当深刻地揭示出了愿望和实际结果之间的吊诡,因为,“通往地狱之路往往铺满善意”!

⑨除了知识本身之边界带来的一种本体上的“不能”之外,知识还有另外一个维度上的“不能”,即知识不能也不应该成为“权力”、“利益”或“流行民意”的“合谋者”、“仆人”或者“吹鼓手”。对于志在阐明和运用知识的社会科学研究者而言,这其实是一种基于知识逻辑和行动道德的“不能”。这种“不能”在我看来其实更值得人们注意。

(节选自《经济学家贡献了什么》)

1.下列选项中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判断力的知识能够连接人们的“思”和“行”,因此立足于准确信息和有效解释的判断尤为重要。

B.基于学术传统和规范追求原创性的知识贡献,运用专业知识判断解释的好坏都在知识“能”的范畴之内。

C.“人性假定”强调了人的理性受个体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大打折扣,受此影响,社会科学知识必然不够完整。

D.“通往地狱之路往往铺满善意”这句经济学里的一句俏皮话揭示了那些和权力结盟的学者的伪善和自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两段介绍了知识的三种特性,并说明了其中的关系,为论述社会科学研究者的五种角色提供了前提。

B.文章重点阐述知识的边界,以并列结构的形式对举知识的“能”与“不能”,使文章的论证更有思辨性。

C.文中多次以知名学者的观点来进行论证,这种举例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以及可读性。

D.文章第五段强调社会科学知识的有限性,这为作者强调对种种人类的“无知”保有一份敬畏和谦卑的观点做了铺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每个人都能给出相应的信息和解释,这些都为研究者们做出有效判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B.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企业股份制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体制的改革,这体现了一位经济学家的社会担当。

C.当人们不能承认知识的边界,试图借助国家力量用理性的社会科学知识影响和改造社会,必然会造成严重的真实的灾难。

D.在作者看来,一位经济学家用自己的专业研究为一家上市公司做宣传有违自己的身份角色,但是可以为它直接做决策。

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套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游牧地带是游牧生活与草原环境相互结合的产物。中国境内属于游牧地带的范围很广,除了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西辽河流域外,几乎北纬40°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都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草原游牧地带经蒙古高原、天山南北、青藏高原一直伸向欧亚大陆的腹地,成为世界上最广远的绿色长廊。

地学研究成果指出,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气候变迁。距今3500~3000年欧亚大陆气候转入冷期,正是冷期的出现,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

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带。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

类型。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

萌生于原始农业的畜牧业,并不具备迁移特征,属于放养型畜牧业,游牧型畜牧业(游牧业)则晚于放养型畜牧业。只有游牧业出现,畜牧业才真正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迁移是游牧生活的基本特征,因此驯化马匹,发明控制牲畜行动、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是摆脱定居农业,迈向游牧生涯的关键。马具是推动牧人与畜群走向草原的物质依托,从人们跃上马背的那一刻起,广袤的草原就成为他们的舞台。

全新世温暖期结束之后,气候转冷、转干的地区不只限于中国北方。目前已有研究证明,在气候变迁的大背景下,欧亚草原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作出了选择;放弃原始农业,融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

马的驯化赋予人们从不曾拥有的流动能力,人们利用资源的范围一下子扩大了许多,狩猎采集者步行的活动范围大多在两小时步行圈内,一旦人群的规模超过了这个范围内资源的承载力,就会导致饥荒,这也是为什么依赖步行的狩猎采集者很难形成大的社会群体。不过,海岸地带则拥有季节规律不同于陆生资源的水生资源,且有舟楫之便,有条件聚集大量人口,能够形成如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那样的复杂社会。

马的驯化还让人类第一次真正有可能全面利用草原环境,此前草原因为单位面积的初级生产力(植物生长)比较低,所能支持的次级生产力(动物生长)也比较低,和沙漠、高原、极地等并列为狩猎采集的边缘环境。这个地带的资源密度小,动物群的流动性非常大,狩猎采集者依赖步行是很难维持生计的,这是草原地区石器时代遗存较少的原因之一。马的驯化可以让人类拥有更大的生态空间,这也是草原地带青铜文化在马驯化后兴盛的主要原因。

游牧业的建立意味着人们进一步依赖驯化动物。牛羊的驯化本来就是游牧业的必要基础。牛一般只吃嫩草,而羊则什么都吃,它们之间构成很好的共生关系。牛羊除提供肉食之外,还能提供大量的奶制品,仅仅依赖肉食,游牧是不能满足生计需要的。马与很早就驯化的狗则为大范围流动放牧提供了条件。

畜牧意味着社会中进行农耕和负责放牧的劳动力的分化,游牧则意味着人们彻底放弃了农耕,但游牧并不是一种完全自给自足的生计方式,而是需要通过交换从农耕者那里获得金属工具、纺织品、粮食等必需生活资料。燕山-长城南北地区生计方式的分化不仅表现为农牧并重的经济与游牧业的产生,还表现为旱作农业系统的真正建立。这一地区种植的作物以黍、粟为主,尤以黍为重,因为黍比粟更适应干旱与寒冷的环境。构成旱作农业系统的另一种农作物是大豆,它是蛋白质和脂肪的重要来源,而且种植大豆与其他豆类都有养地的作

用。有研究认为,大豆的驯化始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则可能是最早驯化、种植大豆的地区之一。正因为有大豆的种植,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得以完成。

(摘编自陈胜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兴安岭处于西辽河流域与欧亚大陆的草原地带之间,导致西辽河流域不具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条件。

B.全新世温暖期结束后气候普遍变得干冷,使得游牧业一经产生就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扩散到整个欧亚草原。

C.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突破了“两小时步行圈”内资源的承载力的限制,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复杂社会。

D.黍比粟更适应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干旱与寒冷的环境,因此这一地区的游牧者从农耕者那里换取粮食时更看重黍。

5.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套卷)

A.文化Ⅰ存续期内大部分时间里气温偏暖。

B.文化Ⅰ存续期内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尚未完成。

C.文化Ⅱ存续期内存在着劳动力的分化。

D.文化Ⅱ存续期内人们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

6.哪些因素对欧亚大陆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套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以为期

夏磊

①已经中秋了,院子里的几株四季桂却迟迟没有开花,像是忘记了以往的约定,而每到这个时节,在老家生活的那段时光以及深藏心底的一些人和事,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像一缕秋天的晨雾一样轻柔地飘进我的梦里,纯净地覆盖在我的心上。

②在我小的时候,乡下人是并不太在意哪天是几月几号星期几的,他们更在意的是节气,谷雨的时候要插秧播种,清明时节要素衣寒食,秋分是把秋季一分为二却正好又是月圆之时,团圆了去收获或收获了来团圆,共享则自然成了这时的主题,而冬至一过,不管日子多么艰难,都要开始准备新年了。除了这些,还有不少东西总在提醒着人们日子的远去,“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孩子的衣服嫌短了,老人的胡子变长了。

③每年,我都忧伤地看着油菜花开了又谢了,开心地等着满树的桑果由青变紫,而连通着长江的河水由浑转清的时候,我知道秋天就要来临,水边的蓼花应该盛开了。

④其实在老家的时候,我并不知道那花叫蓼花,我们都称它狗尾巴花。这花在九月和中秋的时候开得最好,它大片大片地簇拥在水沟边上,茂盛得让人不太敢走进,生怕花丛里会有什么小危险,而它也鲜艳得让人不忍心去践踏,无人欣赏却干净水红。后来,我在清人纳兰性德的词里读到这样两句:“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柳杨烟。”这才知道原来狗尾巴花就是蓼花,也叫红蓼。我那么多次在燕子矶的水边走过,却并不知道蓼花的花名和花语。也许是那时年纪还小,还不曾懂得什么是离别和思念的滋味吧。“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从琼瑶笔下的紫薇口中听到这两句,才知道原来这不起眼的花竟代表了离愁别绪。

⑤在这个秋雨蒙蒙的上午,窗前独坐,我忽然那么想去找找蓼花,不知道它们是否还和昔日一样鲜丽。这一刻我的心里安静极了,安静得可以让许多往事像水一样流淌出来,让许多生命中珍贵却不常想起的情景一幕幕展开。这或许就是伤秋情结吧!

⑥或许在秋风秋雨里是不可以读纳兰词的,可又一想,有谁能像这位大清第一公子一样,把人的那点心思那么深地看透又那么淡地吟出;有谁曾经在我后来也站过的地方写下过“红蓼月”呢?这么想着,心里竟泛起一片温暖的涟漪。

⑦我没能找出第二首纳兰留给我家乡的诗词,而故乡留在我记忆中的除了许多刻骨铭心的人和事之外,却多了那一片片红蓼。于是每当梦回江南,色彩也明亮多了。这里有早春的油菜花,有小桥边的红药,有秋天里纷飞的芦花,还有就是,点缀在瑟瑟芦花中的串串红蓼。秋天的美也许正是因为它承载了无数美丽的怀念。

⑧记忆中的秋天是非常忙碌的,春夏两季的辛苦都要在这时去收获,这是一段能品出土地香味的时光。大人孩子都得下地收割,收回来的玉米和黄豆红薯要赶紧晒干,不然秋雨一来,它们很容易霉变发芽,那可不得了,那可是一个冬季的口粮啊!生活的滋味就是这样,每一点甘甜里都掺杂着一点苦涩,每一点苦涩里也能品味出丝丝甘甜。当我知道这些之后,很小就学会了很多农活,并且学会了在秋天的夜晚看看天,盼着明天是个秋阳高照的好天气。

⑨那时的晚上最喜欢跟大人们去河边照螃蟹。秋风起,蟹脚痒,晚上,在屋后的小河边,铺上干草,点起油灯,把一条网铺在河底,就等着螃蟹牵动网绳了。

⑩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并不太期望螃蟹上网,似乎更迷恋那一段等待的时间。月亮亮汪汪地挂在天上,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一两声狗叫,这时真的能听到小虫子掏洞和鱼在水里游的声音。我想,那是离一些弱小的生命最近的时候吧;我想,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暂时忘记乡村生活的寂寞和农事的辛苦,同时享受自己独有的生活滋味吧。

⑪现在野生的螃蟹已经很难见到了,也没有人照螃蟹了,然而我还一直记得当时的情景。也许我再也没有机会那样心静如水地去聆听那么纯净的天籁了,这怎能不让我在秋风里感到几许失落呢!

⑫真想和秋天有一个约定,约定在它的暖洋洋的太阳下,躺在同样有些暖意的草地或沙滩上,读一首也是温暖的诗。然后看着白云在天上缓缓地移动,并且就这样久久地看下去。

⑬那时候我最喜欢在秋天的田野里躺着看书,贪婪地看着到处找来的书。也喜欢那份宁静,喜欢在这时感受时光的慢慢流逝和随之而来的莫名伤感。不知是哪一年,父亲给我买了一本《诗经》,那是一本很薄的书,但有不少字词注释,大体上能看懂。我如痴如醉地读着,那些简约的文字让我的思绪随风轻扬,我相信我们的先民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歌唱着这片土地,我相信这是中国最好的诗集。我爱着这片土地因而喜欢这部诗集,也因为喜欢这部诗集更爱家乡的土地了。在家乡秋天的田野里才能读出先民们的真性情。我相信《诗经》是属于最普通的乡民的,因而它无论是自由率性的还是含情脉脉的,都是原生态和无法修改的,而且它永远应该是乐观的。它们和史实并无多少关联,它们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⑭《诗经》的“经学化”从《毛序》开始,我没有看多少历代儒家的索引,甚至也很少看现当代学者的“以诗读诗”,我只怀念我读诗的那些个秋天,因为我在那里读到了阵阵爽朗的笑声和先民的无数往事,我听到了来自大地的自由歌唱。

⑮写到这里,已是月上中天,一轮秋月正在薄云里缓缓穿行。世上没有什么媒体能够比得上月亮,明月当空,只要两个人同时一抬头,无论天涯海角,思念马上就像水一样流通了。院子里的桂花树沉睡在月色之中,如果它们还记得去年的约定,那么它们过不了多久一定会开花儿的。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列举了“要插秧播种”的谷雨、“把秋季一分为二”的秋分,表明节气与农人生活关系密切,流露时光易逝之感。

B.作者反复提到蓼花和芦花,既蕴含作者的伤秋之感,也引发作者对故乡的怀念,更突出作者对纳兰词的喜爱之情。

C.第⑮段画线句将思念比作流通的水,生动表现出月亮触发情感共鸣的强烈作用,月亮在国人文化心理中的重要地位。

D.作者将富有乡土气息的故乡生活与读诗的感受相结合,自由快乐的感觉是契合相通的,使文章清新而隽永。

8.本文题目是“秋以为期”,从全文看作者与秋有哪些约定?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9.文中先民们的“真性情”是什么?并结合《氓》进行阐述。

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套卷)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汤问伊尹曰:“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知之有道乎?”伊尹对曰:“昔者尧见人而知,舜任人然后知,禹以成功举之。夫三君之举贤,皆异道而成功,然尚有失者,况无法度而任己直意用人,必大失矣。故君使臣自贡其能,则万一之不失矣。”

王者何以选贤?夫王者得贤材以自辅,然后治也。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慝,百官能治,臣下乐职,恩流群生,润泽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材料二:

句践与吴战于浙江之上①,石买为将。耆老、壮长进谏曰:“夫石买,人与为怨,家与为仇,贪而好利,细人也,无长策。王而用之,国必不遂。”王不听,遂遣之。石买发行至浙江上,斩杀无罪,欲专威服军中,动摇将率,独专其权。士众恐惧,人不自聊。兵法曰:“视民如婴儿,故可与赴深溪。”士众鱼烂而买不知,尚犹峻法隆刑。子胥独见可夺之证②,变为奇谋或北或南夜举火击鼓画陈诈兵。越师溃坠,政令不行,背叛乖离。还报其王,王杀买,谢其师,号声闻吴。吴王恐惧,子胥私喜:“越军败矣!胥闻之,狐之将杀,噆唇吸齿。今越句践其已败矣,君王安意,越易兼也。”使人入问之,越师请降,子胥不听。越栖于会稽之山,吴追而围之。句践喟然用种、蠡计,转死为霸。一人之身,吉凶更至;盛衰存亡,在于用臣;治道万端,要在得贤。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

【注】①句践:勾践。浙江:这里指钱塘江。②证:征兆,迹象。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变为A奇谋B或北C或南D夜举E火F击鼓G画H陈诈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辅,指辅佐自己,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何厌之有”句式不同。

B.遂,指成功,与《张衡传》“遂通五经,贯六艺”的“遂”词义不同。

C.聊,指依赖、依靠,与成语“民不聊生”中的“聊”词性、意思相同。

D.谢,指认错、谢罪,与《鸿门宴》中“张良入谢”的“谢”词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伊尹认为尧、舜、禹举用贤士的方法不同,尧只要见到一个人就知道他是否贤能,舜让其任职以判断他是否贤能,禹则根据成绩选拔人才。

B.圣明的君主谨慎选择贤士,使其爵尊禄厚,黜退不贤之人,使其从事体力劳动。从前虞舜不下殿堂天下就得到治理,这是任用贤臣的功效。

C.石买到钱塘江后以杀立威,随意调动处置将领,独揽军中大权。越军将士军心涣散犹如鱼烂,石买根本不知,仍然用严刑峻法来对待他们。

D.越国将士退守会稽山,准备拼死反击,又被追来的吴军紧紧包围。句践喟然叹息,采用谋臣文种、范蠡之策,最终改变了身死国灭的命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

(2)今越句践其已败矣,君王安意,越易兼也。

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套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拔河俗戏

李隆基

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

噪齐山岌嶪①,气作水腾波。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奉和圣制观拔河俗戏应制

张说

今岁好拖钩②,横街敞御楼。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

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筹。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

[注]①岌嶪:高峻。②拖钩:拔河。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内容分析,唐朝时期拔河是流传于官方与民间场面浩大的比赛游戏。

B.第一首诗第五句以形写声,用山高来形容喊声,表现拔河场面震撼人心。

C.第二首三四句写角力时长绳拉住太阳、让河水奔流,夸张奇特有表现力。

D.两首诗题材相同,思想感情相近,诗意彼此照应,这是唱和诗特点之一。

15.这两首唐诗蕴含丰富的体育精神,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兴华中学的校训中有“自强”“弘毅”四字,前者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后者则出自《论语》的“ , ”。

(2)音乐会上,乐声一会儿粗犷浑厚,似急雨敲窗,一会儿又变得细密低微,似恋人低低交谈,小刚不禁想起了白居易“ , ”的诗句。

(3)2024年是农历的龙年,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龙”在古代诗词中多有出现,比如“ , ”等。

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套卷)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这里,有对传统文化保持浓厚兴趣的年轻人,有被各种精致物件吸引了目光的孩童,亦不乏悠游漫步的老者。

②文化市集主打的是妙趣横生的文创产品、新奇时尚的文化活动。

③各式各样的非遗展示、装帧精美的文学经典、可爱灵动的手工艺品、充满巧思的文创周边……

④不同于以售卖日用品、食品等为主的传统市集,

⑤它的火热,彰显着文化穿越岁月长河、打破年龄界限的魅力。

⑥使得文化市集蒸腾着“文化的热气”。)

(1)文化市集在一些地方让市集这一传统商业形态“重焕新生”,契合了更多人的消费新需求。(2)文化市集的兴起,架起沟通联系的桥梁,让更多人找到久违的文化亲近感。(3)不同主题市集上,特定的文化符号,人们寻觅着各自的同好、分享着相似的情感。(4)它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轻松愉悦的社群氛围。(5)不只这里有人与人的真实互动,更有人与历史的无形对话。(6)文化市集上的每一个物件,都在提醒置身其中者倾听耳畔历史的回响。

17.文中的第一段被打乱了顺序,根据文义,下列排序中正确的一项是( )

A.②③⑥④①⑤ B.④②③⑥①⑤

C.③④②①⑤⑥ D.②④①⑤③⑥

18.文章二段6句话中有3句有语病,请写出序号并修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被“遗落”在外地,被炮仗炸成“一行白鹭”,临近开学时被用“中国速度”完成;也会从火海里被“救出”,被亲戚当作新年礼物,被“好心人”(A)……如今,关于假期作业的网络段子甚至成了开学季的“固定篇目”,其中不乏摆拍逗乐、(B)者。

近日,某博主发视频称在巴黎得到某个孩子遗留的两本寒假作业,并已很快把作业补完,将带回国物归原主。视频迅速引发全网关注,博主随即大量“涨粉”,也有网友质疑视频的真实性,指责其“影响恶劣”。

假期作业往往被视为课业压力的代表符号,而主导相关话题走向的往往是成年人。当假期作业成为一则不甚严肃的公共议题,孩子的声音就被掩盖。诚然,孩子的天性是玩耍,很多孩子不喜欢一本厚厚的假期作业,但这不代表他们就要用对抗式的思维去敌视作业,而这是段子手们惯用的伎俩。换位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学生时代,大多是在抱怨中努力完成任务,因为即便是孩子也有最基本的价值判断,知道老师和家长布置作业是为自己好,是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时间管理能力,敦促巩固提高。

19.根据文义,在文中括号处填成语。

20.原文开头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换为“被丢弃,被炮仗炸烂,临近开学时被赶工”,与原句相比,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21.假如你的某位老师在节假日时常常布置过多的作业,请你结合本文的信息,巧妙地劝说他布置适量的作业,不超过80字。

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套卷)

六、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五一”,淄博烧烤火速出圈;2024年元旦,哈尔滨文旅异常火爆。两地政府因势利导、优化服务,整座城市温暖守信、真诚待客,充分展现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强大合力,让大家看到城市“暖实力”的巨大力量。

有人认为,在我们国家迅速提升“硬实力”“软实力”的同时,当今更需要这种“暖实力”,因为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