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追訪|被曝光充電口使用率低後,小區物業清理、挪移占位車輛

作者:京報網

近日,本端曝光了西城區白紙坊街道平原裡小區存在充電口被不充電的自行車、雜物等占用,導緻居民“飛線充電”、拎電池回家的問題(連結:一邊占位不充電、一邊電池拎回家,這個小區充電口咋總不夠用)。5月15日,記者再次來到該小區調查走訪。物業公司稱,問題的根源是充電口不足,“小區有5000輛電動自行車,但能建充電樁的地方非常少,目前,我們一方面提高已建成充電口的使用率,另一方面繼續挖掘可利用的充電空間。”

追訪|被曝光充電口使用率低後,小區物業清理、挪移占位車輛

難處:海量車子與極為有限的公共區域

15日下午,記者來到平原裡小區,該小區分為南北兩個區,給記者的第一印象就是擁擠——除去機動車位,樓前屋後、道路兩側,凡是空地,都停滿了自行車、三輪車和電動自行車。

前來督導檢查的西城區白紙坊街道防火監督員孫高虔說,平原裡小區始建于上世紀90年代,規劃之初就沒有設計充足的公共活動區域和車輛停放區域,不少樓間距僅為五六米,僅在一些“U”字形樓房前有一小塊公共區域。

追訪|被曝光充電口使用率低後,小區物業清理、挪移占位車輛

小區物業公司項目經理闫永建說,小區現有居民3100多戶,而電動自行車的數量達到了驚人的5000輛,還有四五千輛自行車及三輪車,三者加起來近萬輛。“落灰的廢舊自行車數量很多,我們一動就有居民強烈反對,甚至還有居民稱他的自行車傳了四代,誰動誰賠償。”

一邊是海量的電動自行車和自行車的充電、停放需求,另一邊是極為有限的公共區域,面對這一沖突,闫永建不停地撓頭,“每個充電車棚的地都是硬擠出來的,即便如此,還是不能滿足居民的充電、停放需求。”

據悉,平原裡小區目前擁有充電車棚的充電接口399個,充電櫃和換電櫃的充電倉52個,但對于5000輛需要充電、停放的電動自行車而言,可謂杯水車薪,況且四五千輛自行車、三輪車也需要地方停放,由此就産生了不充電的車子擠占充電車棚的問題。

在一棟“U”字形樓房前的充電樁旁,一位市民抱怨道,“我上下班都得騎電動自行車,充電是剛需,下班回來根本搶不到充電口,隻能把電池拎回家充。”

對策:提高已經建成充電口的使用率

對于平原裡小區存在充電設施使用率不足、居民“飛線充電”、電池進樓入戶等問題,防火監督員孫高虔督促物業公司加強電動自行車消防安全管理,采取宣傳、勸導等措施,制止在建築物内違規停放電動自行車或者為電動自行車充電的行為。

“當務之急是提高已經建成充電口的使用率。”物業公司項目經理闫永建說,報道刊發後,物業就針對占用充電口的“僵屍車”、雜物等開展了一輪清理。“我們的做法是,定期聯合社群用米面油等物品,交換居民的廢舊自行車,對于找不到物主的‘僵屍車’和雜物,我們會在小區存放展示七天,如果還沒人認領,再行處置,最大限度地争取居民的了解和支援。”

追訪|被曝光充電口使用率低後,小區物業清理、挪移占位車輛

“不能把難題全部推給居民,物業更應主動作為。”闫永建說,在每天下班之後的充電高峰期,物業會組織保安隊員,将占用充電口的車子挪一挪、搬一搬,盡量為有充電需求的電動自行車騰出空間。

還能否增建新的充電設施?闫永建坦言,平原裡小區能建充電車棚的地方已經不多,即便還有空地,也緊挨着居民樓,存在安全隐患,特别是居住在半地下層的居民,反對意見很大,而且小區的電力管網也不足以支援大型充電車棚的用電,“接下來我們會挖掘小空間,‘見縫插針’地建一些占地小的充電櫃、‘蘑菇樁’,後者一個樁子上可同時給四五輛電動自行車充電。”

針對“飛線充電”和帶電池進樓入戶的問題,闫永建說,物業會提高巡查的頻率,發現一起制止一起。

來源:北京日報用戶端

記者:張宇

流程編輯:u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