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對華加征關稅,或有兩重考慮,不到24小時,路透社指出兩大漏洞

作者:躬耕牛

特朗普對華加征的關稅,拜登不僅沒取消,如今還抄特朗普的作業,在對華強征關稅上變本加厲。據觀察者網報道,5月14日,美方釋出對華加征301關稅四年期複審結果,宣布在原有對華301關稅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锂電池、光伏電池等産品的加征關稅。其中,電動汽車的關稅從25%翻倍至100%,锂電池從7.5%提高到25%,光伏電池闆提高到50%。那麼,拜登為什麼要這麼做?會有效果嗎?我們聊兩個話題。

美對華加征關稅,或有兩重考慮,不到24小時,路透社指出兩大漏洞

第一個,拜登當初也反對對華征收關稅,如今為什麼還要效仿特朗普?

美國上一任總統特朗普在位期間,曾對中國出口美國的3000億美元商品強征關稅,從10%到25%不等。對此,當時還在競選總統的拜登表示,“這樣做打擊不到中國,因為稅費轉嫁到了美企和美國人頭上,如果自己當選 ,将會取消對華關稅,因為它捆住了美國的手腳”。

上任後,拜登也确實落實過,并得到财長耶倫和國安顧問沙利文的支援,但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卻堅決不同意,認為這也是“遏制中國的工具”之一,不能輕易取消。

從此次美方對四年關稅複審的結果來看,由戴琪負責的貿易代表辦公室,不僅維持了特朗普時期實施的對華關稅,還向拜登政府提出了更多的征稅項目,重點在環保領域,像電動汽車、锂電池、光伏産品等。拜登之是以“改變初衷”,擴大對華征稅,或有兩重考慮。

一方面,是幻想“内病外治”,通過遏制中國優勢産能對美國的“沖擊”,掩蓋美國綠色轉型不力和傳統産業逐漸落後的尴尬現實。此前,耶倫曾表示,美國不能容忍中國大量的廉價商品出口到美國,因為這讓美國企業根本無法競争,隻能面臨倒閉。

美對華加征關稅,或有兩重考慮,不到24小時,路透社指出兩大漏洞

美國對自己的落後不僅不反思,去認真找原因,反而将責任強加到中國頭上,認為是中國“産能過剩”,是在向美國“傾銷”,非常可笑。

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是“在該合作的領域合作,在該競争的領域競争”,但從現狀來看,“氣候變化”是中美之間為數不多的合作領域,其他基本都是“競争”。每年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中美都會成為焦點,因為一個代表發達國家,一個代表開發中國家,為穩定全球氣候環境,中美也達成了協定。

對此,中國是用行動來履行的,電動洗車、锂電池和光伏産品等,都是清潔能源的代表産品,也是中國大力推行的,但美國自己在該領域的競争力達不到,就搞起了貿易保護主義,想用強征關稅的方式,阻止中國産品進入美國市場。

這樣的行為,不僅嚴重違反世貿組織相關條款,還是在對全球治理氣候環境“拖後腿”。 即便拜登政府這樣做,也不可能達到保護美國制造的目的,因為美國總不能關閉國門吧?

美對華加征關稅,或有兩重考慮,不到24小時,路透社指出兩大漏洞

另一方面,今年是美國大選年,在與特朗普的民調對比中,拜登一直處于劣勢,眼看大選的日子越來越接近,拜登若“一點不着急”根本不可能,于是就拿出了美國大選中的“傳統招法”——對華強硬,希望借此來刺激一下選民,提升自己的民調資料。但是,拜登将美國群眾最為需要的、價廉物美的中國商品擋住,而逼迫群眾購買美國自己的高價品,增加自己的日常支出,這樣做群眾會認可?會給他投票?

第二個,對于美國的做法,歐洲并不認同,還指出有兩大“漏洞”。

拜登政府宣布對華征收新一輪關稅,特别是針對電動汽車後,正逢德國總理朔爾茨出訪瑞典。在歐洲,德國和瑞典都是汽車大國,德國品牌中國人知道很多了,像奔馳、寶馬、奧迪、大衆等,瑞典在華也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品牌——沃爾沃,是以兩國對中國市場,對中國汽車領域也是相當了解的。

對于美國的做法,朔爾茨和瑞典首相克裡斯特松一緻認為,“這是破壞全球貿易,這是一個壞主意”。兩人同時警告歐盟,不應該在針對中國電動汽車方面“步美國後塵”,必須考慮到與中國進行貿易的好處。此前,歐盟也對中國出口的電動汽車發起了貿易調查,但朔爾茨明确表示,出口到歐洲的電動汽車中,有不少是歐洲在華企業制造的,歐盟不應該是以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

美對華加征關稅,或有兩重考慮,不到24小時,路透社指出兩大漏洞

在德瑞兩國上司人反對美國做法的同時,英國路透社認為,美國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100%的關稅,不過是一個恐吓,并沒有實際效果,因為中國目前對美出口電動汽車“幾乎為零”。而且,美國用強征關稅的手段,也不可能擋住中國相關商品進入美國市場,因為有兩個美國根本不可能避免的“漏洞”。

路透社所指的漏洞,實際上是兩個國家——美國鄰國墨西哥和中國鄰國越南。西方認為,中國企業目前在墨西哥投資建廠的情況,已經越來越多,比如中國電動汽車品牌比亞迪,目前就已經啟動了這樣的項目,而因為美墨加貿易協定的簽訂,從墨西哥出口到美國的商品,是不可能被加征關稅的,大量中國商品會從墨西哥“走後門”,進入美國。西媒認為,墨西哥超過中國,成為美國第一大進口國,絕非偶然。

此外,美國最近對外釋出資訊,準備承認越南“市場經濟”地位,如果這樣,從越南引進的商品,也不可能征收高稅額,而越南是中國鄰國,中企本身在越南就有大量投資,設有不少分廠。意思是,中國相關對美出口商品,除了可以走“後門”墨西哥外,還可以從“越南管道”進入美國,同樣也可以避開美國關稅。

美對華加征關稅,或有兩重考慮,不到24小時,路透社指出兩大漏洞

不過,這可能也隻是西方媒體的一家之言吧,對于墨西哥和越南,美國也不可能完全不設防。西方媒體還認為,中歐貿易融入度很高,歐洲也不願意像美國那樣“武斷”,随意揮舞“關稅大棒”,在美國“關閉”市場的背景下,相關中國商品會大量進入歐洲,進而“傷及盟友”。但實際上,以電動擋車為例,中國品牌的進入,一方面有利歐洲普通群眾;另一方面,也能提高歐企的競争力,本是雙赢的事。